黨中央和人民政府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將喝著白酒長大的中國人民領進了世界大家庭地球村的大門;至今已是要慶祝周年的時候了。
大家庭中的大多數民族也同樣奉行著“民以食為天”,“飲食飲食飲為食先”的原則,其中僅次于啤酒的大眾大宗含酒精飲料是一種叫“葡萄酒”的東西。
有需求就有人把它當一門生意來做。面對著中華大地這最大也是最后一塊未被開墾的葡萄酒處女地,即使國門未開、關山重重,又有多少中外豪杰錢心大動競折腰;一時間色情交融渲染得錦繡神州煞是好看。更而今真入得這地球村大觀園,就更引得大財團、小販夫蜂擁登臺;這邊廂豪情蓋天、氣吞山河,那旮旯起哄爆冷、唇槍舌劍……
眾口一詞地說“亂”!那么怎樣才能不亂呢?時不時地放點“內情”、動不動地“揭露”一下,能“撥亂反正”嗎?一篇土制“洋垃圾”讓業內幾乎所有的頭面人物都來竄了一陣場,應戰規格之高幾達頂級,可是消費者、老百姓是明白了呢還是頭上的霧水更濃了?所謂亂,就是因為不明白。不明白才導致嬴弱,嬴弱才容易受到“恐怖襲擊”。要是“王董事長”明白就不會說那些垃圾話,要是我們的酒記、編輯明白就不會發那些面對消費者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煽情文章。所以亂其實就是亂在業內,亂在好人做事做的不夠好和小人有意做壞事的界限被混淆;亂在不明白該如何與國際接軌,亂在還沒有學會好好地生存就想當然地去“創新”;亂就亂在行業的整個鏈形環節中,企業不明白該如何來定位自身。亂就亂在不明白該做些什么,該怎么做……并且這種亂也別指望一些標準、規則的出臺就可以被肅清;標準、規則只對想按標準做事的人和企業起作用、只對想遵守規則的人和企業起作用。
要想治亂,只有市場的汪洋大海。大家都來真正重視市場規律,真正以市場為導向;想生存的趕緊學游泳,要搗亂的必定被淹沒。消費大眾覺悟(提高明辨是非優劣的能力)之時,服務企業自覺(努力按市場規律做對事、做好事)之時,就是中國葡萄酒業大治之時。
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需求為導向是企業,以至整個行業賴以生存的唯一命脈。如果不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并把它切切實實地落實到行業、企業的全部經濟活動中去,那么中國葡萄酒業的正常良性發展就是一句空話。WTO,全球經濟一體化,意味著競爭將逐漸地失去政策的保護;與國際接軌,首先是思路的接軌。接軌就是要變,主動地變、正確地變;還是自以為是、被動地被變則是企業、行業的分水嶺、生死線。
一年以來好戲連場,關于打假和山野葡萄酒的二人轉、各式資本染指葡萄酒業的新編歷史劇、張裕攜卡斯特率先登場的熱戀情感戲、中糧整合“長城”的彈詞開篇、“新天”改“尼雅”欲奪頭牌花旦、由媒體導演《九問張裕》領唱,眾多“專家”齊回應的奏鳴曲、中國加入OIV的步伐又前了一步的進行曲、張裕110周年大慶的歡喜鑼鼓、爆冷“洋垃圾”的無厘頭短片……紛紛在市場的大舞臺上主動或被迫登臺亮相。或成竹在胸、或從容應對、或主動出擊、或自以為是、或忸怩作態、或驚慌失措、或茫然不知所措等等,眾生相被歷史一一的定格,這就形成了國內葡萄酒業的混亂現狀。然而,逐步邁向小康水平,渴望融入健康飲食習慣、提升精神愉悅享受的飲者,消費者,由眾多的消費者集合而成的市場卻被生生地冷落在了一邊!消費者怎么說?消費者怎么看?消費者急需的是什么?沒有人知道。
或許可以“大亂以達大治”、或許可以“亂了別人,鍛煉了自己”,然而中國葡萄酒企業、行業和消費市場的一場大變革、大洗牌已經“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地展開;并將在未來的一兩年里進一步地尖銳、深化。考慮政府關稅保護承諾的時間遞減、強勢企業按國際市場規則鋪排的本土化市場網絡成熟、消費者對產品興趣和認識的迅速提高等關鍵因素,越來越多國際成熟企業參與的市場爭奪、座次排行將在兩年內塵埃落定,短期內難以逆轉。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業內企業該怎么辦?真希望參與者、旁觀者都好好想一下,并盡快行動;思路決定出路,謀定就要快動。這里試著從市場的角度、消費者的角度順著行業的鏈形環節捋一捋,希望能有些微幫助。
縱觀中國自九六年開始的新一輪葡萄酒市場熱潮,風起云涌,潮起潮落;可是整個市場卻一直沒有進入良性發展的成熟階段,混亂導致的結果就是迷茫、徘徊,或橫沖直撞;做的該怎么做?賣的該怎么賣?喝的該怎么喝?各式各樣的營銷理論、各式各樣的策劃方案滿天飛;并不斷有什么都懂的“行家”冒出來天馬行空,東拼拼西湊湊,甚至剽竊抄襲愚弄大眾。可真正能說明白其中一個環節的就……
其實,“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冷眼旁觀其他行業,如純凈水行業、碳酸飲料行業、甚至家電行業、房地產行業、IT行業的發展歷程和勢態;站在世界經濟大一統的市場視角來看待中國的葡萄酒市場,我們是很應該觸類旁通地跳出固有的狹隘觀念,來橫向地分而析之,在眾多的環節和層面中,到底欠缺些什么:
第一,從釀酒葡萄原料種植方面來看,由于受固有割裂的經濟體制的制約,可以穩定地、高品質地出產優質釀酒葡萄原料的規模化種植業并沒有形成;對于“七分原料,三分釀造”的葡萄酒業來說,中國自行規模化生產、釀造優質的本土化葡萄酒,就有了一個短期內不易逾越的瓶頸。
在這個環節上,一方面應進一步推廣國內一些大型企業正在做的現代農業企業化的經營思路,加快規模葡萄種植業的步伐。一方面借鑒國外酒莊的做法,假以時日在有條件的地方扶植一些有特殊風格、有地域特色的精品酒產出點。當然這些都需要與國際接軌的有針對性的、詳盡并逐步完善的規則和標準的出臺實施來規范和制約。
另一方面正如有些專家指出的,葡萄酒業是資源工業。不具有優質資源,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現象就在所難免。而站在世界大市場的角度來看,進入關貿后的中國具備了從國外大量進口葡萄原汁和散裝品的條件與可能。如果國內市場的葡萄酒消費確實已經有了高速增長的需求,而“靠天吃飯,無法速成”的國內釀酒原料葡萄種植業在數量夠、質量還有欠缺的現狀中,為什么不名正言順地從國外批量進口質優價廉的原汁或散裝品,按國內地區消費口感的不同需求調配勾兌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而要一窩蜂地大干快上,花大錢到處種葡萄呢?世界上并不缺酒,外國的葡萄酒普遍水平比國內的要好得多,質量的監控亦不會很難,總體價格同比也不會差多少;那么在加入世貿以后,是中國的消費者要求大種葡萄嗎?是國內的消費者堅持一定要喝本土葡萄釀的酒嗎?中國以外的勞動人民創造的優質產品國內的消費大眾不該享受嗎?想一想,企業的決策者們是否該換換思路了呢?已經選定了從事釀酒葡萄種植業的企業,當然應該全力以赴精耕細作,盡可能地使國內的釀酒葡萄原料普遍達到或接近于國際水平。而其他的一些是否可以考慮做一些更有益于消費者的事?好的東西多了,市場規律起作用價格也就降下來,劣質東西的生存空間就會自然而然小下去。中國的消費者并不笨,要相信中國酒民的辨別能力不會完全輸給外國人的。
第二,從生產釀造環節來說,盡管眾多的專家多次呼吁,然至今仍未能形成和國際接軌的葡萄酒生產釀造標準以及產地命名法規。使得本土化的產品師出無名,不但生產者缺乏嚴格監控的管制標準,消費者也同樣得不到判斷優劣的標準。那么選定以生產釀造環節為主業的企業是不是可以多方面地選擇原料,精益求精地自覺以“高標準、嚴要求”為目標,以市場的消費需求為導向,制造出合格的、口感對路的、有各自特點的產品來?作為企業打壓別人并不能使自身變得較為出色,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改善自身才能出類拔萃。打假是政府的職能,企業給政府納稅的同時也就把這項工作交待了出去;如果還要親自上馬,則往往是剪不斷理還亂,不該做的做不了,該做的又沒做好。近日中央電視臺關于東北一些山葡萄酒廠制假售假惡行的曝光,據介紹前后歷時年余,這樣的工夫這樣的時間企業投的起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