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WTO近一年來,中國的家電企業是如何面對機遇與挑戰,這一年他們又過得怎么樣,是否能突出重圍,再現輝煌?這樣的問題,常常縈繞在國人的心頭。記者從在北京召開的“WTO對中國家電市場機遇及挑戰高層研討會”上,得到了令國人振奮的消息,家電業正在突出重圍并且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今年的贏利已成定局,僅彩電業出口增長就有20%—25%。
中國家電制造業從短缺起步,蹣跚走過20來年,成為我國在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產業。現在加入WTO又為家電制造業提供了走出去的機會。從引進日本、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生產線開始,讓外國人賺了個盆滿缽滿。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及利潤的追逐,各地紛紛上馬家電制造廠,形成了相對充分的市場競爭格局,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復建設。繼而在慘烈的市場競爭中,過剩的生產能力形成了買方市場,優勝劣汰,使得不少企業退出了市場。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量外資和技術的注入,使中國家電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世界四大家用電器生產基地之一。伴隨著加入WTO,我國的經濟形勢必然發生巨大的變化,家用電器行業正處在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只有清楚自身的優劣勢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業內專家指出:中國的家電企業與國際大企業相比,首先,在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創新、產品技術創新和品牌價值上,我們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國內叫得最響的“海爾”及“TCL”在世界范圍則鮮為人知;而我們的比較優勢存在于本地化價值創新、低成本的生產能力上。對制造業來說,擁有自主的貿易銷售權至關重要,國內企業就必須完善和擴大營銷網絡及客戶服務網絡,不斷進行品牌推廣。在生產方面,國內企業需要加強供應鏈管理,發揮低成本的優勢。
其次,我國家電企業的規模和效益并不成正比。我國的家電產業規模相當大,因為它要滿足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然而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大企業,根本無法與索尼、松下、菲利普相提并論。由于企業小,很難形成規模效益,其實這也是許多亞洲中小企業共同存在的問題。要參與國際競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專家們指出,家電行業必須實行兼并重組,以提高規模效率;在相關領域多元化發展,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生產產品的速度和效率支撐著企業的成本,市場和細分成為趨勢,專業的物流公司和銷售渠道應運而生。TCL公司去年在壓縮成本上賺了3個億,其中就有從物流中產生的。他們認為自己在物流方面并不是強項,大部分物流委托專業的物流公司打理。現在已有不少公司這樣做,來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而作為銷售渠道,蘇寧集團副總裁孫衛民提到:“后工業時代,家電業發展的重心將全面轉向渠道,誰贏得渠道誰就能贏得市場。”這也就是國美、蘇寧開到哪兒,哪兒就有一番心驚肉跳的價格戰的原因。
有人將中、日、韓三國的家電制造業競爭優勢做以比較,認為日本家電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天時”:它有高端產品,有很強的技術研發能力及品牌優勢;而中國家電企業的競爭優勢在“地利”:制造成本的優勢、市場優勢及傳統家電;韓國家電企業的競爭優勢為“人和”:家電信息化、數字化,沒有市場歧視及張揚個性的經營理念。看來中國企業要想國際化,非得在各方面提升自己才能做到。數字就能最好的說明問題,國際化企業其海外銷售比例一般在40%以上。松下40%,LG電子63%,索尼65%,三星電子70%,而我國最國際化的企業TCL,今年出口10億美元,海外銷售不足20%。專家指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第一階段目標,海外銷售比例要達到30%—40%。
進入21世紀以來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具有重要意義:信息化是企業參與新經濟競爭的基礎平臺,是帶動經營模式轉變的有效手段。過去的傳統商業模式,是以大批量生產技術來使產品成本降低;而網絡經濟模式則是大批量定制生產技術,以柔性生產技術來滿足降低成本的個性化需求。
TCL總裁李東生在分析加入WTO對中國家電企業的機遇與挑戰時,其看法大概在中國家電企業界頗有代表性。他認為WTO帶給中國企業的機遇就是:加速變革經濟體制和企業結構,催生世界級企業;另外,WTO給中國家電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國際舞臺,當然同時也要求中國企業適應和遵循國際規則。而WTO對中國家電企業的挑戰則是重量級選手和輕量級選手的同臺競爭,中國企業對國際上的游戲規則并不熟悉,而國內規則卻不夠平等,也就使本來就強大的跨國企業,在國內還能享受對外國企業的優惠政策,無疑會打擊民族工業。由于剛入世,外國的企業還沒有調整過來,李東生認為在未來的兩三年這些跨國公司將顯出威力,因而現在中國企業還不可太樂觀,只有奮起直追。(張佩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