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商業炒作是從彩電開始的,最慘烈的價格戰也是在彩電市場打響的。在達到掐死眾多分羹者的目的后,勝利者發現自己碗里的粥已經所剩無幾,甚至有的割肉充饑。今年,彩電市場一改頹勢,涅般
木后的新生令彩電廠商不肯放過任何一個重新振作的機會。
打開新大門
今年1至7月,中國彩電業共生產彩電2793萬臺,銷售2894萬臺,同比分別增長42.6%和36.2%,產品產銷率高達103.6%。彩電業的回暖,一是歐洲對中國彩電打開了大門,更重要的是國產彩電為自己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中高端產品線策略。有人說這扇大門其實是被HDTV打開的。明年全球將有1億部模擬電視被數字電視取代,市場容量高達500億美元,而到2010年,這一數字將達5000億美元。PDP(等離子)、LCDTV(液晶電視)、PTV(背投電視)等新型顯示大屏幕電視每年增長超過30%,至2010年,以營業額計,中國彩電將以1億臺的總產量占到全球的62.5%左右。新需求為彩電業打開大門,國產彩電開始賺錢了。
眾人拾柴
在國產彩電全線虧損的時候,索尼卻悄悄地將等于國內所有廠商總和的盈利揣進兜里。要搶洋品牌盤踞了多年的高端份額,傷痕累累的國產廠商必須聯合起來,以統一的戰略先在一定程度上將洋品牌架空。如果沒有國產廠商的介入,真不知道10來萬元的等離子要到什么時候才能走進尋常百姓的視線。前有長虹、海信包抄背投,后有創維、TCL圍攻等離子,再有上廣電等追擊液晶電視,高端一線的形勢已發生急劇變化,索尼等洋品牌雖然仍穩坐釣魚臺,但原來包攬高端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手里留下的是細分后的消費人群。初戰告捷的國產彩電嘗到了聯合作戰的甜頭,品牌之間雖然又恢復了熱鬧的口水戰,但吵鬧背后多了種默契。
春寒尚料峭
真正的暖意總是在暖鋒與冷鋒的交替中到來的,彩電業的春天也并非一蹴而就。
首先洋品牌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索尼、松下、東芝、日立、三洋、LG、三星等外資彩電巨頭都緊鑼密鼓地在中國布局高端彩電生產線,這種“國產化”程度的提高已使等離子彩電的成本下降了20%。還有在世界經濟環境不景氣背景下,需求旺盛的中國市場已成了跨國品牌眼中的一塊“肥肉”。松下早就宣稱,在中國市場失利就等于在全世界敗北,其背水一戰的決心可見一斑;三洋最近重點發力等離子等高端電視領域,到2005年的目標是高端彩電銷售250萬至300萬臺;夏普則以牙還牙地將其液晶電視普降30%;在北京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地LG不把自己當外人,目標是打造成功的本土化企業。據了解,目前洋品牌在中國的等離子生產基地大都依賴進口散件的組裝,其生產成本及高關稅無法與國內已經擁有等離子部分部件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相比。但3至5年后關稅將降低50%的承諾一兌現,國產品牌現有的優勢將喪失殆盡。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跨國家電巨頭已經完成中國市場的整合,不久就有可能發動大規模商戰,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頭。
而國產彩電品牌還面臨著市場與自身的問題。首先是技術障礙,大多數核心技術還握在外國企業手中,這也是洋品牌不急不慌的一個重要原因;更大障礙還在于目前等離子行業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這將影響行業的培育與發展;再有消費者對高端產品的認知障礙和產品的價格障礙,認知不足影響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則與產品成本、價格成反比。在消費者的眼中,價格還是一個挺重要的消費因素。(本報記者遲宇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