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速求利潤
記者:美的高層調整是在去年年底明確的,按說在中國家電業是件大事情,但美的好像不愿聲張,悄悄地把事辦了?
張河川:其實美的的產權結構、內部結構的調整一直在做。這次調整主要為的是建立更為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記者:美的集團CEO何享健曾說過,美的的法寶之一就是“咬定家電不放松”,這種局面以后會不會有所改變?
張河川:重點還是做家電。我不提產業多元化,我們追求的是產品多樣化,像做小家電,又快又好,為什么不做呢?最近有項統計,我們的電飯煲、飲水機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第一,我們不提爭第一,但事實上它成了第一。微波爐領域我們也進入了,上升得很快,我們做過調查,國內市場容量很大,普及率遠不如空調。
記者:這幾年美的增長速度很可觀,這種勢頭是否要保持下去?
張河川:1997年,美的集團的銷售收入不到30億元,1998年達到50億元,2000年突破100億元,達到105億元,去年達到140億元,今年要不要30%以上的速度呢?我們考慮過了,今年的速度要適當控制一下,計劃是增長10%。
記者:國內一些企業,尤其是家電企業,對增長率、市場排位一向很熱衷,美的為什么要主動放慢速度?
張河川:我們不過分追求增長率、市場排位,我們要追求盈利。我們實現經營模式轉型,核心就是要防范風險,保證效益。
記者:那么你怎么看規模和效益的關系呢?
張河川:我的理解,有規模不一定有效益,但沒有規模肯定沒有效益,事實上國內一些家電企業規模是有了,但效益卻談不上,創造效益怎么和規模結合起來,企業家必須處理好這個關系。像我們進入微波爐領域,碰上價格回落怎么辦?這里有個時機把握問題,你沒有達到一定規模,很難有作為。
注重構建產業鏈
記者:美的向來注重產業鏈的構建,這對創造效益是否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張河川:我們不僅要做微波爐的終端產品,也要捉住它的中間產品、核心部件不放,我們要解決的是一個產業鏈的問題,不僅要給自己配套,更瞄準廣大的市場。我們的中間產品電機,占領了國內家電30%的市場,去年開始大批量出口。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美的要牢牢掌握家電的核心競爭技術?
張河川:我是這樣想的,擁有核心技術不意味著它就能成功,核心技術只是價值鏈中的一環,企業要成功,必須擁有綜合競爭能力,當然這里面含有核心專長。
記者:說起綜合競爭能力,美的實行的事業部的經營模式是不是有助于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張河川:我們產品經營的核心在事業部,集團有空調等5個事業部。1997年,我們開始進行事業部制度改造,經營權力下放到事業部,激發了事業部的活力,各事業部也有一定的投資權限,僅限于該事業部所管的產品的投資,集團對投資項目實行監督,保證投資效益。
1999年,事業部以公司化來運作,成為獨立經營獲取利潤的經營主體,它從產品研發到采購、制造、營銷、服務上相對獨立。
增強企業的包容性
記者:這會不會形成各自為戰的局面?
張河川:事業部運作在資源整合上可能存在一定不足,但它的優勢很明顯,它專業,它快,跟進市場快、決策快。
記者:美的是中國首家由鄉鎮企業改組而成的上市公司,有沒有受到“人緣、地緣、親緣”的困擾?
張河川:我覺得企業的根本問題是人的問題,制度的制定、操作、執行都靠人,這個問題美的已經在發展過程中很好地解決了。
記者:怎么解決的?
張河川:通過一次次的轉型。上世紀80年代由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90年代著手建立良好的適應市場機制的企業治理結構,搞事業部制改造,現在集團140億元的銷售收入,幾乎沒有爛賬、壞賬。美的現在不存在“人緣、地緣、親緣”的問題,相反美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相當多的外地人在這里找到位置,我就是一個外地人。
記者:你覺得中國民營企業家應具備怎樣的能力?
張河川:企業家應該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創造企業、培養企業、推動企業發展的能力。中國一些民營企業家,創造企業的能力很強,但在培養、推動企業發展上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應當說美的這方面做得很好,它由一個區域性品牌,漸漸成長為中國的品牌,逐漸向世界性品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