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個超市的貨架上,或許既有贏得國際金獎的全汁葡萄酒,也有葡萄汁含量只有50%的“葡萄酒”——這意味著你所品嘗這些葡萄酒,其中另外的50%是水及其他人工調料——按照中國的標準,它們都被稱為“葡萄酒”。這不僅關系著是否與國際接軌,更關乎食品安全。
標準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葡萄酒產量已高達30萬噸,但低檔酒所占比例很大,質量良莠不齊,各類酒中葡萄汁的含量從20%到100%不等。為規范市場,1994年,國家頒布了GB/T15037—94葡萄酒標準,當時的輕工業部頒布了QB/T1980—94半汁葡萄酒行業標準,以及由此延伸而出的QB/T1982—94山葡萄酒標準,并同時廢止了含量在50%以下的葡萄酒生產。
GB/T15037—94是一個國家標準,它的產品定義和指標都與國際標準一致,但它只是一個推薦標準,而不是強制標準。半汁葡萄酒并不是國際意義上的葡萄酒,它是在葡萄酒中加入水及其他人工調料,其中葡萄酒比例按規定應高于50%。而山葡萄酒指的是以我國野生或人工栽培的東北山葡萄、刺葡萄、秋葡萄及其雜交品種等為原料,經發酵釀制而成的飲料酒,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葡萄酒。
“半汁葡萄酒和山葡萄酒標準是中國獨有的,它的實施是考慮到當時中國葡萄酒普及率不高,人們還不大能接受全汁口味。釀酒葡萄種植面積不大,原料相當缺乏,那時只要符合半汁標準就算合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和國際接軌的需要,半汁葡萄酒越來越不符合國際標準。”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葡萄酒委員會的高級工程師高美書說。
低劣葡萄酒一哄而起
大約從1995年起,中國忽然興起干白熱,市場上需求量很大。到1996年底,忽然干紅又火起來了。長城葡萄酒公司的奚德智副總經理認為,中國人喜歡炒作,今天缺鈣,明天缺保暖內衣。說是干紅熱,我覺得是虛熱。市場需求是被炒起來的,購買行為并不理智。“但那時候,干紅的利潤空間很大,很快就有一大批企業起來爭奪市場。”他說。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華夏、野力、威龍等新興企業成立。他們起點高,設備多從法國和意大利進口,采用國外90年代的新工藝,如冷溫發酵、低溫浸提,還大量引種國外葡萄名種如夏多利、赤霞珠、品麗珠等。這些企業多是采用國家標準,生產的多為中高檔葡萄酒。”高美書介紹說,目前這些新興企業在群起爭奪由傳統龍頭企業長期占據的葡萄酒中高檔產品份額。
同時,一大批中小企業也競相起來爭奪市場。高美書告訴記者:“由于當時釀葡萄酒的原料缺乏,一些企業就搞來國外的原汁進行分裝,這樣來生產葡萄酒,被人稱為‘洋垃圾’。”長城葡萄酒公司的奚德智認為1998年前后是這樣的“洋垃圾酒”最猖撅的時候,“一些非葡萄酒生產企業沒有葡萄基地,沒掌握工藝,沒有工程師,或許只上了一條灌裝線,隨便弄一些葡萄酒汁進行生產。”
“從1996、1997年開始,大量企業開始種植釀酒葡萄。到現在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60萬~70萬畝,原料基本上能滿足企業的生產了,進口的汁就少多了。”高美書說。
由于葡萄酒行業還沒有引進生產許可證制度,即對入行的葡萄酒廠家并沒有行業資質認定。“一般來說,只要你到工商管理局拿到執照,取得衛生部門的衛生許可證就可進行生產了。關鍵是要有錢,有錢就什么都能買到:設備、人員、葡萄。”高美書說。
張裕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小企業從別的企業買來質量低劣的葡萄汁進行簡單的兌水,灌裝,打上自己的品牌就進入市場。這種情況在一些山葡萄酒生產地尤為常見。那些企業在極其惡劣的生產條件下,用“三精一水”法也能生產“葡萄酒”,他們將糖精、香精、酒精、色素和水兌在一起,經過灌瓶生產出所謂的葡萄酒,招搖撞騙進市場。人們把這稱為新的“垃圾酒”。
高美書說,中國目前大約有三四百家葡萄酒企業,葡萄酒品牌也有幾十上百個。據青島媒體報道,僅小小的蓬萊市,就有30多家葡萄酒廠。原張裕總工程師、著名葡萄酒專家王恭堂告訴記者,煙臺下面有十幾個縣,每個縣底下都有不少葡萄酒企業。一個大型葡萄酒企業自身有完整而復雜的產業鏈條,它是由規模龐大的葡萄種植基地、榨汁廠、發酵廠、包裝廠、進出口公司、銷售公司等組成,還帶動包裝材料、玻璃、瓶蓋、紙盒、商標印刷等的發展。而一些小企業通過壓榨、裝瓶就“生產”出葡萄酒來。
不只是標準
“酒業市場競爭激烈,‘張裕’曾經發誓絕不讓‘長城’進入煙臺,但如今,在‘張裕’門口的一家餐廳里你喝不到‘張裕’,那里只有‘長城’。”張裕的一位經銷商華利告訴記者,“但相對來說,小企業的存在對我們影響不大,但它們擾亂了葡萄酒市場的秩序。”
高書美告訴記者,國家技監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在修訂新的統一的葡萄酒標準,原來的GB/T15037—94葡萄酒標準在修訂后可能會成為新的國家強制標準。這個標準將和OIV的標準銜接,而半汁葡萄酒標準行將廢除。而國家經貿委委托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制定的一個《葡萄釀酒技術規范》已經完成,并將于近期發布。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院長李華教授認為:“世界上主要的葡萄酒生產國,無論從葡萄種植區的劃定、葡萄品種(結構)的確定、單位面積產量的限定,還是葡萄酒的釀造工藝、陳釀、理化及感官分析、質量等級等,都通過立法進行嚴格的規定和管理。而我國現在只有最終產品———葡萄酒———的標準,沒有原料的標準和完整配套的技術法規,更沒有法定種植區的限制,葡萄酒的標簽標準還沿用食品通用標簽標準。這將會導致我國葡萄酒出不去、而外國葡萄酒在我國市場暢通無阻的可能。”
法國的葡萄酒標準和法律
法國關于葡萄酒的法律多達40多部其中對涉及葡萄酒的各方面問題都做了詳細而明確的規定。法國葡萄酒釀制業由四個組織負責監管國家原產地管理組織(INAO),專門管控特許產區的活動,酒莊的行為和評估酒的質量,國家葡萄酒跨行業管理組織,它是餐酒和法定產區酒的監督機關,競爭消費及走私犯罪監管總局,管理范圍包括全程的種植和釀造過程,保證葡萄園從選擇品種至種植、收獲、發酵、瓶裝都依法行事。
法國法律將法國葡萄酒分為4級:法定產區葡萄酒,優良地區餐酒,地區餐酒,日常餐酒。各個級別嚴格區分。法定產區葡萄酒,級別簡稱A0C(法文意思為“原產地控制命名”),是法國葡萄酒的最高級別。只能用原產地種植的葡萄釀制,絕對不可和別地葡萄汁勾兌。法國有關法律規定每株葡萄結的葡萄果實一般在1~1.5公斤左右也就五六小串,以便讓它們能夠吸收足夠的養分。每公頃的葡萄產量嚴格限制在榨汁3500~4000升之間。葡萄按規定都要由人工采摘,因為機器采摘會損傷葡萄皮,使葡萄汁流出,繼而影響葡萄酒的質量。葡萄榨汁后,必須存放在用樹齡達150年的橡木制作的桶中進行發酵。
葡萄酒:人和自然關系的結晶
葡萄酒在更精確的意義上說是一種手工藝品,它是人和自然關系的產物。是人在某一地、某一年、某一種氣候、某一種土壤條件下,采用某一種栽培技術種植某一種葡萄,并通過某一種工藝進行釀造的結晶。它集合了天時地利,是自然和人工最完美結合的產物。
葡萄酒的起點是葡萄原料,目前我國栽種的釀酒葡萄大多是從國外引進的優良品種,比如赤霞珠、品麗珠、梅路特、黑比諾、霞多麗、增芳德等。一個地區的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極大地影響著葡萄原料的質量,產地的土壤和氣候決定了葡萄酒的個性和年份,而葡萄種植者通過其栽培技術控制葡萄植株的生理,即營養、光合能力。一個葡萄酒釀酒師的作用,則是如何使葡萄的完美質量更完整體現在葡萄酒中。在國外,一個優秀釀酒師一年主要的工作時間是在葡萄園中度過的,而不是在釀造車間。因為他們知道,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而不是釀出來的。像所有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品一樣,釀酒師的個性也深深融入到葡萄酒的個性和風格中。法國很多莊園酒都有自己獨具一格的風味,與他們釀酒師各具特色的風格是一致的。郝利瓊(生活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