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人稱,中國有兩大“活”文物,一是都江堰,一是瀘州老窖窖池。瀘州老窖酒廠擁有的從明朝萬歷元年(1573年)延用至今的四口窖池,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人稱“中國第一窖”。
幾百年來,滄海桑田,但老窖生生不息,滋生繁衍,醞釀成長,這使我們在429年之后,有幸領略到它發自歷史深處的幽香。一杯在握,看風云變幻,思前塵往事,回味當是悠久
而綿長。
生產猶如一場“復古運動”
瀘州老窖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林鋒、“國窖·1573”廣東銷售公司董事長袁焯麟介紹說,“國窖·1573”的釀制工藝與1915年榮獲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瀘州老窖特曲”釀造工藝完全相同。其古法釀造技藝,自明代傳承至今而未曾改變。這是因為釀酒行業的技術進步比較緩慢,特別是在高級名酒的生產上尤其如此。一種高貴品味的形成,本身就是經年累月傳承的結果。瀘州老窖酒廠87年來的技術進步,更多的是圍繞提高酒品質量而非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來進行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國窖·1573”的開發和生產,更像是一次復古運動。
林鋒先生說,首先,釀造美酒的基礎和核心取決于窖池的時間長短。眾所周知,酒窖越老,酒質越好。酒窖事實上是一個集糖化發酵、酯化等多種生化反應于一體的釀酒容器。始于1573年的瀘州老窖經若干年浸潤,至今能查明的有益微生物有400多種,而一般的新酒窖只有40多種微生物,其中的生化反應、源于自然的遺傳變異微生物,更是釀酒行業可遇不可求的寶貴資源。
說起“國窖·1573”的生產工藝,林先生說,更像是一次“復古運動”:其必需的原糧發酵、蒸餾、儲存和勾調等一個完整的釀造過程,需時30年以上;其中的奧妙之處更是不可勝數:如“國窖·1573”的原料必須是取自于瀘州丘陵山地出產的、基本不使用化肥的糯紅高粱;一般的酒發酵期只需2至3個月,而“國窖·1573”需時12個月。超時發酵如何保持窖池的微生物活力,就成為歷年來瀘州老窖的技師們父子相傳、師徒心授的絕技。
品酒就是品文化
近百年來,瀘州老窖金牌不倒,引領風騷。1952年,在新中國首屆名酒評酒會上,瀘州老窖被評為中國白酒四大名酒,被確定為中國濃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在其后的30年中,瀘州老窖蟬聯歷屆評酒會國家名酒稱號。1992年榮獲中國首屆十大馳名商標稱號,1994年再獲美國巴拿馬萬國名酒食品飲料品評會特別金獎。2000年經國家權威無形資產評估機構認定,瀘州老窖品牌價值達102億元人民幣。
袁焯麟先生介紹,一直以來,“國窖·1573”只用來款待國賓級客人。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深圳一帶經濟繁榮、生活富庶,使普通人飲用高端酒的消費成為可能。為此,瀘州集團決定加大廣東地區的投放,將中國最精粹的酒文化帶到這里。
就如何品評1573,熱愛自己產品的袁先生給出的建議是:將“國窖·1573”斟在郁金香花形的水晶杯中,以手掌托握酒杯以保溫,而慢慢地品嘗,每次入口量為1毫升,并在口腔內停留5至10秒鐘,在鑒賞和品評中去感受和認識。如法炮制,果然是醇美無窮不可盡說:“醇香濃郁、清冽甘爽、飯后尤香、回味悠長”;更有人說它是糾纏和纏綿在舌尖……袁先生說,品酒就是品文化。文化底蘊越高的酒,其含金量也就最高,就越受人歡迎。(記者蘇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