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產酒路在何方
一座酒的城池,一個酒的海洋,卻沒有自己酒的傳說!白酒、啤酒蹣跚著走不出去;葡萄酒迷離著等待消費者認同;外地酒、境外酒正從四面八方洶而涌來,偌大的甘肅酒業正面臨艱難的抉擇!
甘肅省釀酒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立偉先生日前對記者說,目前甘肅本地不謹白酒沒有一個走出去,啤酒外埠市場也在萎縮,同時地產葡萄酒仍待消費者認同。雖說現在全國、全世界形成了一個大市場,但是甘肅花費多大精力才能培養出自己的品牌來?面臨兩難境地的甘肅酒業如何發展?抱著傳統睡覺的甘肅酒業,還能過幾天好日子呢?
走進蘭州,滿眼都是酒類廣告,除地產品濱河、絲路春、皇壹、條山、天河外,酒旗飄飄的外地酒神采飛揚。據了解,有著近兩千年酒文化歷史的甘肅目前有上百家大小不等的酒廠,在當地叫得響的酒品牌倒也有三五個,但至今沒有一家走向全國,成為全國性的著名品牌。
孫立偉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甘肅酒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知識性徹底改變了單一的白酒生產格局,形成了啤酒、白酒、黃酒、葡萄酒、食用酒精等品種相對齊全、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酒業新局面。之所以始終不能產生有全國影響的知名品牌,表面看似乎是由于重復建設、新稅制實施,其實最根本原因是小市場觀念、無序的競爭、民間資本投資狹窄等問題。
首先是經宮觀念和市場觀念保守陳舊。本地產、本地銷的小市場營銷觀念一直是甘肅酒業的一大特色。家家滿足于在省內打轉轉,“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相互競爭異常激烈。隨著酒類大市場觀念的延伸,外地酒的不斷涌入,地產酒在本省市場的地位正受到嚴峻考驗,困守政策使自己連家門口的市場也逐步萎縮,有漸漸失守的危險,更別說創出全國名牌了。以相對來說還有一定外部市場的甘肅啤酒為例,2000年總產量已達28.59萬噸,但在青啤、燕啤擴張的擠壓下,甘肅啤酒的外省市場也明顯萎縮,產量大幅下滑到2001年的22.76萬噸,整個行業也由2000年盈利1509萬元變成2001年虧損1521萬元。
酒企普遍不重視科研開發和人才培養,而習慣外請勾酒師勾兌產品,盯著本地市場做文章。甘肅白酒以濃香型為主,采取固液結合的生產工藝;大部分小酒廠則以外購基酒進行勾兌,造成產品品種單一,風格雷同,沒有特色,導致百酒一味。如此,連成合力來固守自家陣地的力氣都沒有,更別說向外開拓了。
無序競爭正在不斷加重著大中型企業的困難。甘肅省釀酒工業協會最新調研發現,新稅率實施后,應遭淘汰的小酒廠至今都“健在”,一些骨干白酒企業反倒因價格、產品結構及其調整需要資金及時間等原因導致生產銷售與往年相比大幅下降,利稅銳減。
其次,由于甘肅經濟整體落后,政府對釀酒行業的支持本來就很小,加上長期以來各酒廠都是當地財政收入的支柱,上交完稅金,企業留存用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已十分有限,保證工資后已所剩無幾,根本無力進行更大的市場競爭。不少企業連廣告宣傳費都用產品相抵,從而也只好守住家門過日子。
白酒行業曾一度是低投入、高回報的行業,自然成為盛產糧食的河西地區各級政府實現糧食加工升值的重要途徑,政府行為的投資十分踴躍。上世紀90年代初又成為投資渠道相對狹窄的甘肅民間資本親昧的對象。白酒企業由七八十年代的幾家迅速發展到現在注冊的123家。目前,全省白酒生產能力為年產7萬噸,實際總產量都為4萬噸。雖然全省酒企總數還比不上四川有些縣,總產量還比不上沱牌一個廠,相對于甘肅每年近十萬噸的白酒消費量也還有很大缺口,但由于前面所說的質量、品牌、外埠市場開拓等問題,甘肅地產酒供大于求的矛盾卻日益突出。低效擴展結出了“重復建設”的苦果,眾多作坊式的小酒廠又不甘心輕易退伍認道,使行業整合障礙重重。這一問題似乎仍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作為我國優質釀酒葡萄生產基地,河西地區近年看來又大辦葡萄酒廠,五六條萬噸葡萄酒生產線相繼上馬,已與原料種植和市場銷售明顯背離,弄不好又有重蹈白酒覆轍的危險。
甘肅酒業的腳步要想邁出去,上述問題不得到徹底解決,恐怕永遠是空想家的癡人說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