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是國酒,這在國人心目中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為什么國酒出在茅臺?古往今來對這個問題一直說法不一,引發著人們的各種猜測。赤水河畔,至今流傳“蝶引佳泉釀美酒,仙女臨河賜酒香”等許多優美的民間傳說。
一曰水使然。茅臺鎮附近常年流淌著被人們稱為“美酒河”的赤水河。它發源于云南鎮雄縣東部萬山叢中,“集靈泉于一身,匯秀水而東下”,茅臺酒用它釀成,自然格外醇美
。
二曰地質原因使然。茅臺酒廠所在的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一帶地質地貌結構主要是侏羅白堊系紫色沙頁巖、礫巖,形成時間在7000萬年以上,既能溶解土壤中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又能濾出甘美爽口的優質水。
三曰氣候原因使然。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釀酒活動在茅臺兩千多年經久不息,與海拔400米的低洼河谷地帶冬暖夏熱的氣候交相作用,最終“釀”出了活躍于茅臺鎮上的特殊生物群,從而成為茅臺酒主體香————醬香形成的根本原因。
四曰技術原因使然。高溫制曲、兩次投料、七次提酒、八次發酵、九次蒸煮、長期陳釀、精心勾兌,每一瓶出廠的茅臺酒都在廠內經過了5年的孕育輪回。
如此等等。
國酒何以在茅臺?準確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帶著這個疑問,我們沿著崎嶇的山路來到神奇的赤水河畔,來到大山深處的茅臺酒廠尋求答案。
38年的茅臺緣
在茅臺酒的釀造史上,季克良是一個可以濃墨重彩的人物。
2002年初夏的一天,剛剛下過一場雨的茅臺鎮很悶熱,潮濕的空氣里彌漫著酒的芳香。季克良拄著拐杖走進了辦公室。自從他不小心摔傷了腿,好長一段時間里他都是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廠區的各種場合。作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他不愿意、也不可能就此在家安心休養,他的責任心不允許自己這樣做。況且這一天,全國人大的代表來茅臺視察,他還要作專題匯報。
提起茅臺,溫文爾雅的季克良話就多起來。38年了,每天都與它形影不離,茅臺酒早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這樣的感受,一般人很難體會到。
與茅臺的緣分是注定的,季克良相信這一點。
1964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于無錫輕工學院食品系發酵專業。也就在那一年,茅臺酒在全國評酒會中的成績從冠軍的位置上掉了下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批評,上級有關部門派人到茅臺酒廠去總結傳統工藝,加強技術力量。于是,應著茅臺酒的呼喚,季克良和未婚妻徐英一起,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江蘇南通,千里迢迢踏上了茅臺這片神奇的土地,走進了茅臺園,從此與茅臺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時,雖說茅臺釀酒的歷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但它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卻一直停留于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口口相授,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問題直接影響著茅臺酒的質量和產量,從根本上束縛著它的發展。季克良是廠里有史以來第一位食品釀造專業的大學生,真正科班出身的技術人員,在如何解決茅臺酒的技術問題上被寄予厚望。季克良深知肩上擔子的分量。
科學是嚴謹的,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在國家輕工部和貴州有關部門的直接關心下,茅臺酒廠成立了試點科研組,對茅臺酒生產工藝進行全面的科學考察。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季克良跟班作業,深入第一線仔細觀察,投料、蒸煮、制曲、堆積發酵,不放過任何細節,虛心向老師傅求教,拜老工人為師。一年以后,在全國首屆名白酒技術協作會議上,茅臺酒廠的代表宣讀了由他總結整理的茅臺科研組成果論文————《我們是如何勾酒的》,引起了強烈反響。這是中國白酒生產工藝史上第一次形成的科學理論,從此引發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其意義無疑是劃時代的。
然而,要把茅臺酒幾千年古老傳統的工藝用科學的理論予以規范也絕非易事。從踏進茅臺酒廠的那一天起,季克良就發現,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工作中所看到的事實有著不小的差距。他暗暗告誡自己:對茅臺酒的釀造工藝問題,十年之內沒有發言權,必須認真學習,勤奮工作,在實踐中去總結,去發現。工夫不負有心人,十年磨一劍。1974年,在進一步研究、總結茅臺酒生產過程和基本工藝的基礎上,他提出了《提高茅臺酒質量的點滴經驗》,如高溫堆積、高溫入池、延長窖底發酵時間等等,較全面地對茅臺酒的釀造工藝提出了具體要求,得到了全廠干部和工人的高度評價和普遍肯定。1979年,他又提出了《提高醬香型酒質量的十條措施》,對茅臺酒用曲、制曲、水分等問題作出了科學界定,使茅臺酒生產工藝更加科學、合理和規范。他先后撰寫了《白酒的雜味》、《茅臺酒的電導老熟》、《加強企業管理和提高產品質量》等10多篇論文,最先提出茅臺酒芳香主要源于釀造工藝,釀造原理必須與自然條件結合。1981年,季克良被任命為茅臺酒廠副廠長,分管技術工作,他親自起草并在全廠推行《茅臺酒生產操作作業書》,使茅臺酒廠的生產開始步入正規化的軌道。1983年,他起草了《茅臺酒標準》,獲得了貴州省優秀標準二等獎;1985年,他成為茅臺酒廠歷史上第一位總工程師,組織、參與完成了國家輕工業部下達的《大容器儲酒試驗》;根據市場形勢和消費潮流,他提出了“投產一代、研制一代、構想一代”的戰略目標,領導廠科技人員開發新產品,加快科技更新,研制出39度、43度低度茅臺、茅臺威士忌等系列產品,使茅臺酒從單一產品形成了多品種系列,其中39度茅臺酒在1986年通過了國家鑒定,43度茅臺酒于1991年通過了省級鑒定。1991年3月,季克良出任廠長,并全面主持行政工作;1998年5月,他被任命為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成為茅臺園有史以來第一個集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職務于一身的人,帶領茅臺酒廠走進了最輝煌的時代……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中流逝,當年的一頭黑發,漸漸變成了萬千銀絲。一轉眼,季克良在茅臺已經整整工作了38個年頭。他由一名普通的大學畢業生成長為茅臺酒廠這個全國白酒行業中的特大型企業的領頭人,由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成長為一名中國乃至世界白酒行業知名的技術專家、權威,全國、世界白酒評酒委員,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黨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他無數次拒絕他人的高薪聘請,憑著深厚的專業功底和高度的責任感,勤勤懇懇扎根茅臺,兢兢業業獻身國酒事業,為茅臺的發展奉獻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才華。
季克良喜歡在赤水河邊散步,默默流淌的河水總是帶給他堅定的信心和無窮的靈感。“我熟悉這里的每一條街道,每一間廠房,每一級臺階,我見證了茅臺的成敗興衰。這一輩子能與茅臺緊緊連在一起,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榮幸和快樂。”言及此,季克良的眼睛濕潤了。
“國酒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赤水河畔具有開拓精神的茅臺正宗傳人”————遵義市市委書記傅傳耀一句話就十分準確地勾勒出袁仁國的特點。
袁仁國,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生于茅臺,長于茅臺。興許是喝赤水河水長大的緣故,他的性格豪爽坦誠、敢想敢干。與他交談,你總能感覺到他跳躍的思維和激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受其感染。
1973年,袁仁國進茅臺酒廠當了一名工人。
制酒、制曲、供銷、宣傳,廠辦主任、車間黨支部書記、廠長助理、副總經理、總經理,一步一個腳印,在用心釀酒的過程中,他也釀造著自己的事業和人生。
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在全國白酒行業中有三個惟一:惟一的國家一級企業,惟一的特大型企業,惟一榮獲國家企業管理———金馬獎的企業。袁仁國為此十分自豪。因為當年在爭創國家一級企業的過程中,他作為廠長助理,直接參與、負責了這項重要的工作。
那時,茅臺酒廠還是一個手工作坊式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都很落后,整個企業毫無規范可言。在這樣的基礎上要上等級,而且是一級,許多人都認為這簡直是異想天開。袁仁國很清楚這一點,也知道這件事情的難度,但他并沒喪失信心。作為企業領導班子成員,他當然懂得這項工作對企業將來的發展意味著什么。他又組織了一個龐大的班子,負責此項工作的規劃、指導、檢查、文字資料、基礎培訓等具體環節落實。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終于先后通過了二級、一級企業考評。回想起那些難忘的日子,袁仁國感慨萬千:“吃住在廠里,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經常是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加班,嚴格按照國務院企業指導委員會的標準,逐項落實,邊學邊干。”
在艱苦的實踐過程中,他提煉出了“以質求存,以人為本,繼承創新”的企業管理思想,提出了“永保一流產品,爭創一流管理,實現一流效益,建設一流風貌”的企業目標。他主持起草的《管理標準》、《工作標準》、《技術標準》、《爭創國家一級企業規劃》等,形成了企業管理的標準化體系,使企業逐漸走上了現代化管理的軌道。由于他在管理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1998年、2000年,他兩次被評為全國輕工系統優秀經營者,2000年榮獲全國質量管理先進工作者稱號,2002年被評為貴州省中青年科技專家和省管專家。
1998年5月,年富力強的袁仁國出任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也正是那一年,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和震驚全國的山西毒酒案發生,國內白酒市場風云突變,茅臺酒也未能幸免————銷售業績大幅下滑!從“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一下子掉進“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尷尬境地,市場經濟的殘酷性給茅臺酒廠的人們上了極為生動的一課。“市場變了,我們的經營觀念和營銷方式必須相應轉變。”負責市場營銷的袁仁國果斷地提出了“生產圍著銷售轉,銷售圍著市場轉”的思路,大
刀闊斧進行營銷體制的改革,在全廠抽調了40多名中層干部,面向社會招聘了20多名營銷人員組成營銷隊伍,奔赴全國重要市場了解情況,促銷產品。
袁仁國深知,茅臺酒是國酒,多年來在市場上、在消費者心中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經銷商是通往市場的關鍵,所以,一定要選擇最好的經銷商來經營茅臺酒及其系列產品,要把最好的營銷網絡嫁接到茅臺酒的銷售上來。遵循這樣的思路,茅臺酒廠很快在全國建立起經銷商180余家、專賣店(柜)300多家、營銷人員近200人的一個遍布全國主要城市和地區的營銷網絡,使茅臺酒的銷售劣勢從根本上很快得到扭轉。
這遠遠不夠。在袁仁國的計劃中,茅臺酒的銷售網絡應該是在全國300多個地級市、2800多個縣級市建立起“中心配送站————經銷商————專賣店(柜)”的銷售網絡,瞄準大商場、大超市建立專賣店,瞄準名酒店、賓館抓好促銷、直銷和終端消費,與此同時,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市場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控,這樣才能保證讓更多的消費者隨時隨地喝到真正的茅臺酒。目前,這個計劃正在逐步推進。
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白酒行業風云變幻的年代,作為中國傳統工業的典型代表,白酒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調整時期。廣告酒異軍突起,區域市場熱點頻現,亂花漸欲迷人眼,你方唱罷我登臺。激烈的市場競爭令不少名酒廠沉沙折戟,也使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酒廠一夜之間紅透半邊天。一時間,白酒市場浮躁之風勁吹。中國的白酒究竟往何處去?茅臺酒怎么辦?面對如此復雜的局勢,袁仁國心中有著清醒的認識:浮躁之后必定是理性的回歸,作為白酒這個帶有濃厚文化色彩的特殊產品,市場最后的勝利者一定是那些有著悠久的歷史、強烈的個性和一流的質量、長期以來受到消費者喜愛的名牌。國酒茅臺正是這樣的產品!袁仁國知道,茅臺要與時俱進,必須進行觀念創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在《21世紀中國名優白酒質量與市場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他的發言“迎接文化酒時代的春天”全面闡述了中國白酒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堅信只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白酒產業發展的趨勢,積極應對市場的變化,這個所謂的“夕陽產業”就一定會“老樹綻新花”。他的觀點得到了與會代表和專家的充分肯定。
為了進一步闡釋國酒的內涵,為茅臺酒找到新的定位,根據茅臺酒獨特的生產工藝和內在品質,袁仁國又提出了“綠色茅臺、人文茅臺、科技茅臺”的新理念。綠色茅臺———茅臺酒是全國名酒中惟一的純天然發酵食品,已通過綠色食品認證,代表自然健康;人文茅臺————指茅臺酒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科技茅臺————茅臺酒的釀造過程是現代技術和傳統工藝的完美結合。這些新理念的提出和推廣,為國酒品牌注入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新內容。
2001年7月,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袁仁國出任董事長職務。上市使茅臺酒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如何抓住機遇加快企業的發展步伐?如何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中將茅臺酒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產業的典型代表推陳出新、發揚光大?袁仁國感到肩上這副擔子沉甸甸的。
“我是茅臺人,我愛國酒事業,它融進了我的血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愿意為它奉獻自己的全部所有”。在茅臺酒廠工作了20多年,袁仁國對茅臺酒的感情很深很深。
“釀造世界上最好的美酒”
2000年8月,時任貴州省輕工廳副廳長的喬洪到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擔任了總經理,棄官從商,完成了他從政府官員到企業領導人的角色轉換。
喬洪到茅臺酒廠任職的原因有三個。當時茅臺酒廠正在積極進行上市的準備,需要加強高層管理人員,上級部門認為他是一個合適的人選,乃其一;作為行業的領導,喬洪非常清楚茅臺酒廠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有著怎樣的發展潛力,這個原因深深吸引著他,乃其二。從個人來講,喬洪了解自己的性格,那就是從不服輸充滿自信,盡管人到中年,仍然有一種干事業的沖動,乃其三。經過慎重考慮,喬洪服從了組織上的安排。“從某種角度來看,我是下海了。但我不是乘著一條小舢板,而是駕駛著一艘航空母艦出海,二者的含義截然不同。”
從分管領導到直接深入這個企業擔任具體職務,從宏觀到微觀,換個角度看茅臺,喬洪感覺不一樣了。“從前更多的是宏觀大局上的認識和把握,比較理性,現在則是具體事情上的理解和落實,很感性。在具體事情的決策時,理性加感性自然是最佳的結果。這正是我的優勢。”
喬洪到茅臺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很小———
落實佩證上崗。他認為,引進先進的企業管理制度和理念,最終是要落實到每一件小事上。小事干不好,何以成大事?佩證上崗在有關規章制度上有明確規定,但現實中卻沒有真正執行,喬洪決定從這里入手。他首先得到了公司領導層的積極配合,從董事長季克良、總經理袁仁國開始,每天堅持佩證上崗。他達到了目的。
喬洪坦言自己不懂生產,是外行,但20多年的政府官員生涯鍛煉了他的綜合素質,尤其是行業領導的經歷,令他在企業管理和經營方面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企業最高層次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茅臺酒不但擁有明顯的品牌優勢,更有著豐富的文化優勢,這是任何白酒產品都無法比擬的。這幾年,茅臺酒改變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在宣傳方面加大了力度,舉辦了不少有影響的活動,全面展示國酒深厚的文化內涵。《國酒與共和國的世紀情》大型攝影展就是其中之一,這項活動得到了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的鼎力支持,在北京、上海、武漢、成都等重要城市巡回展出,每到一地均引起強烈反響,獲得了極大成功。
白酒市場由于這些年的惡性競爭,直接帶來了整個行業的大滑坡,總產量從高峰時期的800多萬噸下降到現在的400多萬噸。經受了市場嚴峻考驗的名牌白酒,優勢卻越來越明顯。茅臺酒這幾年的逆市上揚、跳躍式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看到企業的變化、產品暢銷、職工收入不斷增加,喬洪很有成就感,這種感覺是當政府官員無法體會的。當然,所承擔的風險也截然不同,他感到壓力很大。
“茅臺人要釀造世界上最好的美酒,要創造我們國家最好的民族工業品牌,同時我們要做最好的上市公司”。這是喬洪心中所愿。
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國酒茅臺的發展作出過貢獻?沒有任何人能統計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只能用“不勝枚舉”來形容。這里僅列出其中部分杰出代表:
貴州總督張廣泗、四川總督丁寶楨(貴州人),開通赤水河,興辦釀酒燒房,推動了茅臺酒的釀造業,促進了茅臺酒的發展;
鄭義興,茅臺酒廠原副廠長,1913年入成義酒坊當學徒,先后在成義、榮和、恒興三家酒坊當酒師。1951年入地方國營茅臺酒廠。他打破了釀酒技術口口相傳、秘而不宣的狀態,將自己30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一家五代的釀酒技術口述記錄,整理成冊,為茅臺酒工藝的書面定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王紹彬,茅臺酒廠原副廠長。1930年入榮和酒坊燒酒,1951年入茅臺酒廠任酒師。他傳技術、獻絕招,把釀造技術耐心傳授給年輕人,把畢生精力獻給了茅臺酒廠;
李興發,技術顧問,人稱“勾兌大師”。1951年入茅臺酒廠,曾任副廠長,出色完成了“茅臺酒儲存條件”、“儲存期中酒質量變化和勾兌的規律”等科研任務,收集了200多個酒樣,親自品嘗了4500多個酒樣,分析了近萬個數據,創造性地歸納和總結了茅臺酒醬香體、窖底體、醇甜體三種典型體,奠定了科學勾兌茅臺酒的基礎,成為茅臺酒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權威專家們評價:“是釀造史上破天荒的創舉”;
周高廉,原仁懷縣縣委書記、縣長。1972年任茅臺酒廠黨委書記兼廠長。他受命于危難之際,擺脫了“文革”極左路線的干擾,建立了各種規章制度,恢復了正常的經營管理秩序。他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注重人才的挖掘和培養,緊緊圍繞經濟效益這個中心,抓住質量這個龍頭,為茅臺酒廠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鄒開良,曾任仁懷縣副縣長。1972年調茅臺酒廠任副書記等職,1985年任黨委書記兼廠長,是茅臺酒800噸擴改建工程指揮長,1992年任黨委書記。茅臺酒廠發展到今天,是茅臺酒廠領導集團和全廠職工艱苦奮斗的結果,鄒開良作為主要決策者,起了關鍵作用。從1977年以前連續16年虧損,到1978年實現利稅6.5萬元扭虧為贏,到1995年實現利稅2.25億元;從1978年以前的幾百噸到1992年的2000噸再到4000噸;從原來的手工作坊式的原始操作到現在的機械化生產,現代化的科研、管理設備的普遍使用;從中型企業到大型再到特大型企業;從一般企業到國家二級企業到國家一級企業到優秀企業,這一切無不是以鄒開良為首的企業領導集團帶領全體職工艱苦創業拼搏進取的結果,體現了鄒開良的膽略和氣魄。
王云明是一位普通的制酒師傅。說他普通,是因為他和許多工人一樣,每天都干著自己的本職工作,毫無驚人之舉。但他又很不普通,因為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進廠17年,沒有遲到、早退一次;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卻自學了《白酒生產工藝》、《釀酒技術》;他帶領的制酒二車間八班連續四年優質高產,創班組歷史最優異的成績;連續數年被公司評為雙文明先進班組、先進生產班組、班組升級優秀班組,并在2000年10月獲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榮譽,他自己還當上了2000年貴州省勞模。
還有,還有許許多多為國酒茅臺的發展灑下辛勤汗水、耗盡無數心血的人們,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他們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千百年來默默流淌的赤水河;他們就像一粒土,融入了赤水河兩岸的紅土地;他們就像一縷風,融入了活躍在茅臺上空那些神秘的微生物群。他們用自己的一生釀造著神奇,茅臺酒就是從他們人生長河中流淌出來的玉液瓊漿。所以,當我們千里迢迢來到神秘的茅臺鎮,當我們真正了解了這一切,我們終于可以這樣回答:國酒出自茅臺的原因雖多,最重要的卻只有一個————人!人是萬物之本。茅臺人自豪地說:離開了茅臺這塊神奇的土地釀不出茅臺酒,沒有我們祖祖輩輩辛勤的勞動,沒有我們一代代無私的創造和奉獻,同樣也釀不出這“酒體幽雅、細膩醇厚、協調豐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足以醉倒全世界的國酒茅臺!
這就是國酒何以在茅臺的準確答案!(楊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