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白酒行業因“草莽英雄”秦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葡萄酒行業“已擊敗”洋葡萄酒的美麗謊言而成為大眾關注的對象后,去年以來,啤酒行業又成了某媒體廣泛關注、炒作的焦點。說是啤酒行業大部分企業在賠本賺吆喝、虧本做買賣。有的媒體看待啤酒業的立場和觀點,認為產量太多、價格太低,是啤酒業目前犯愁的主要原因。
就啤酒的產量而言,從80年代以來,我國啤酒業快速發展,產量連年遞增,自1993年
起,已連續9年僅次于美國而位居第二產銷大國。至于啤酒的價格,綜觀我國現今的啤酒業,由過去多上項目、多建酒廠,表現為浮躁的特征。正如30年河東30年河西所言,尤其是經過近幾年大浪淘沙的發展,啤酒行業由量發生了質的變化,較高利潤時代正向微利時代轉變。特別是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又以工業欠發達和近9億農民為眾,加上行業間的激烈競爭,啤酒業作為非壟斷性產業中的競爭性行業,價格戰也與其它大眾消費品一樣,在當今商品買方市場的大環境下,有時不得已而為之。
至于人們關注的啤酒業的產量和價格,筆者的觀點是贊成競爭。因為競爭的所有好處是其它至今還在電力、郵政、鐵路、保險、自來水等一些行業內表現的壟斷的所有壞處,它是多方面的。因此,啤酒業的競爭才出現了青啤大小好壞通吃、勝者為王的模式;華潤只與強勢企業聯合,創造中國啤酒業航空母艦的發展目標等諸多的因競爭而上演的幕幕資產有效重組、共同發展的經典。從消費者的立場看,正是由于近年來的激烈競爭,才使得中國的消費者在購買啤酒時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廉價和高質量的服務;站在企業的角度看,在啤酒業能拼殺至今,哪個不是英雄豪杰。戰國七雄都想統一中國,又有誰甘愿俯首稱臣。特別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背景下,幾乎人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后”,所以企業間相互競爭才會不斷鞭策他們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改善服務,增強實力;站在國家的立場上看,競爭使市場容量迅速擴展,從而增加了稅收,繁榮了經濟。
至于現今有的媒體熱火朝天議論的由于“產量太多”而導致價格低這個問題,以下數據足以說明問題。擁有12億多人口的中國市場,2001年幾百家啤酒生產企業的總產量為2270余萬噸,而2億多人口的美國,僅AB啤酒公司1400萬噸和米勒啤酒公司700萬噸的產量,就占美國市場的80%,這還不算美國每年大量進口的啤酒和其它中小企業生產的啤酒。也就是說,美國兩大啤酒制造商的年產量,就相當于中國400多家啤酒企業年產量的總和。再以人均消費啤酒來說,目前,世界啤酒消費量年平均水平是26升,樂觀地說我們才16.5升,而消費大國的捷克、美國、德國,年消費量分別是196升、154升和132升。不說與消費大國相比,單就與世界平均消費水平相比,我們的啤酒產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只因為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消費水平還滯后于發達國家,所以,議論中國啤酒業產量太多的觀點,只能是盲人摸象、井底之蛙的眼光。
至于價格問題,以噸酒純利潤來說,目前全行業平均噸酒利潤不足120元,去年全行業利潤總額才17億元人民幣,而美國僅AB啤酒公司一家的利潤就達15億美億。1998年全行業虧損面40%,而去年則高達60%還多。再以出口價和量來說,1999年,我國出口啤酒總共才6萬余噸,噸出口價502美元,而進口價則高達1083美元。而2001年的進口價則上升到每噸1200美元,出口價則下降到480美元。同時進口量不減,而出口量銳減到出口量的六分之一。特別是啤酒行業是以產量決定企業效益的產業,可以說,沒有產量就沒有啤酒業的效益。因此,就價格來說,我國出口啤酒量少且價格呈弱勢,國內市場消費又不足,企業間競爭不得不有時忍痛打價格戰,這是企業不得已而為之的苦痛,這也是任何一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概莫能外的經歷。特別是像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博大消費潛力市場的國家,企業之間相互打價格戰也是小的退出,大的做強,聚眾成勢,資產整合重組的最有效手段,在這方面國內外的例子俯首即拾,僅以國內來講,象商業、旅游業、家電業、互聯網業等等。所以,大家都最困難的時候,也就是最好機遇來臨之時,這也是行情在絕望中產生的必然結果。目前,啤酒業發展的問題已經明朗,真正的出路在于讓“婆婆”們退出,讓那些成百上千的小品牌退出,全部退到優勢企業那里去,重新洗牌,組建大的企業集團,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盈利水平,同時,抵御入世后外國洋啤黑馬的競爭,這也是古今中外商戰中必經的一條既痛苦又充滿希望的發展之路。
換個角度,中國啤酒行業今天或許真的損失了一大筆利潤的話,但這個實惠卻肥水沒有流入外人田,而被中國的消費者得到了,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哪個方面而言,我們根本用不著為啤酒行業犯愁,更不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特別是啤酒業內的人士,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跟著“美麗的謊言”飄飄然不知所以然,否則,國產啤酒將象“溫水中的青蛙”一樣,滅頂之災將至而毫無反應地被慢慢“修理”了。(孫照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