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家電等電子產品普及率進一步上升,更新換代速度逐步加快,電子垃圾帶來的壓力越來越突出。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目前我國電視機的社會保有量達到3.5億臺,冰箱、洗衣機也分別達到1.3億和1.7億臺。這些電器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進入家庭,按照10~15年的使用壽命,從2003年起,我國每年將至少有5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冰箱、500萬臺洗衣機要報廢。此外,近年來我國電腦、手機的消費量激增。目前全社會電腦保有量近2000萬臺,手機約1.9億部。而電腦和手機的更新速度遠快于家電產品,目前約
有500萬臺電腦、上千萬部手機已進入淘汰期。
中國消費者報報道,電子垃圾不僅量大而且危害嚴重。比如電視機的顯像管含有易爆性廢物,陰極射線管、印刷電路板上的焊錫和塑料外殼等都是有毒物質。而電腦更厲害,制造一臺電腦需要700多種化學原料,其中50%以上對人體有害。
與如此龐大的有害垃圾比,更大的隱患是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關于電子垃圾如何回收、處理的法規,也沒有一個部門對此負責。
目前我國的電子垃圾通常有兩個流向:收垃圾的小販和非法拆解的作坊。
小販收來的舊電器一般有兩個出路:能用的,改頭換面,再賣到農村。這樣的舊電器既有安全隱患,對家電市場也形成沖擊;不能用的,把玻璃、塑料等能賣錢的賣了,其余的當垃圾扔掉。這些包括大量有害物質的東西最終會被當作普通垃圾填埋或焚燒。
我們再看看拆解作坊。在國外,電子產品的拆解是專業性很強、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而拆解作坊的農民一把錘子一個硫酸池就解決了問題。硫酸把其他成分腐蝕掉而留下貴金屬,于是鈔票源源不斷進入非法拆解者的腰包,而酸液等大量有害物質也源源不斷被排入河流、滲入地下。
非法拆解行為對環境的破壞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一些污染嚴重的地方,不僅河流全部污染,而且由于有毒物質、液體被填埋或滲入地下,連地下水都被污染,導致方圓幾十里上百里已經找不到可飲用的水。同時土壤也被徹底毒化,變成了不毛之地。
面對嚴峻的形勢,有關專家紛紛呼吁,我國應該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加快對電子垃圾的回收處理立法。
有關專家指出,首先應該亡羊補牢,明確禁止將電子垃圾直接填埋或焚燒。
其次要盡快明確誰來負責、誰來承擔義務。如確立制造商責任制,明確制造商有義務對廢舊產品回收再處理。明確零售商有回收舊電子產品并交給制造商的義務,消費者有將舊電子產品交給零售商、作價回收的義務等等。
此外,必須馬上堅決取締嚴重污染環境的非法拆解作坊。同時,扶正以祛邪,要盡快建立市場準入機制,保證有能力、有資質的企業進入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市場。(冉永平)
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