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5日電(馮亦珍劉寶華)上海國企的經營者謀劃企業發展時,有一個名詞出現得十分頻繁:人才資本
的收益率。近些年,這些企業加強人力資源建設,提高人的素質,挖掘人的潛力,合理配置和使用人才資本,在推進企業發展
中顯現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市場競爭從表面看是經濟資源、產品質量和市場占有率的競爭,而實質上卻是高質量人才資源和知識技術的競爭。但
是一項調查卻顯示,上海勞動者素質還不能適應當前科技和
社會高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要求,勞動者的文化素質總體還不高,
職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1/4,據對上海587家高新技術企業的20萬從業人員調查,大專以上的僅占27.51%,
僅為全國平均水平;勞動者技術跟不上科技發展,普通工、熟練工占工人總量的60%,具有高級技術證書僅為3%左右,而
在發達國家高級工達40%;高素質人才、高級管理人才、生物工程及軟件工程人才等十分缺乏。
為此,上海國企積極推進“職工素質工程”,加強崗位技能培訓和開發智能潛力相結合。有“中國第一廠”美譽的江
南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提出了每年培養50名高級管理人員、500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5000名掌握現代先進制造
技術的知識型工人。70多名優秀技術校生和青工被選送到公司與高校聯辦的“大專班”學習,300多名青年技工參加了高
級工和技師班的學習,近30個主要工種的上萬名職工參加了崗位培訓,“江南”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船舶研究院708
所共同組成產學研合作委員會,投入5000萬元作為高新技術戰略合作發展基金,出資100萬元設立人才培養助學基金,
在公司營造了學習成才之風。在全國焊接技術比賽中,“江南”有3人獲技術能手稱號,在電裝車間,員工與外方船檢人員以
英語直接對話,加快了交驗進度;近兩年培養的“百名優秀青年”在企業管理和船舶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歷經137個春
秋,“江南”仍保持旺盛生命力,成為建造高新技術出口船舶、承建國家重點工程的企業。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構建培訓模
式,保證員工年人均培訓時間大于70小時,大力培訓公司緊缺、急需的人才,與高校、中石化集團及公司的教育資源,構建
人才培訓平臺,近3年已培訓各類管理人員1萬多人次,各類緊缺人才1005名,涌現各類技術能手105名,高級工以上
的高級技術工人增加到2000多人,企業近3年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了39.27%。
完善用人環境,增強了國有企業凝聚力。寶鋼集團第一鋼鐵有限公司1996年后引進了72名大學生,但到1999
年流失的人才卻達134人。公司在經濟狀況還很不好的情況下,對大專以上員工實行崗位津貼,并投入數十萬元對大學生學
生宿舍進行全面整修,安裝了電話和煤氣灶,并幫助解決結婚無房大學生的住房困難,先后有600多名大學生、科技精英和
操作能手獲得專項津貼和嘉獎,極大地激發了職工積極性,從2000年開始,一鋼一舉扭轉了連續4年的虧損局面。上海市
電信公司長途電話事業部實行分配制度的改革,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調整分配關系,去年高級人才的流失率降到了
3%以內,為電信行業人才流失最少的單位。
上海國企還不拘一格引進人才,從人才中掘到了“金”。成立于1924年的上海信誼藥廠,1987年以來先后從
外資企業引進了20名管理人才,分別擔任市場部經理、銷售部經理等職,這批被委以重任的中層管理干部,以先進的管理模
式為信誼的發展帶來活力和生機。近年來公司又引進了23名高級管理人才,并聘用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莫少昆、李秀娟等多
名海外專家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建議。構建人才高地為企業發展插上翅膀,近年來公司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現代化制藥企業,
相繼成立了信誼天一藥業等20多家工商子公司。(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