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點
今天說到白酒市場,幾乎就是一個悲壯的話題的開始。其混亂或渾濁,表現在市場、監管、質量諸方面。動輒自稱有百年甚至數百上千年歷史的白酒的廣告充斥著電視、報紙、路牌、網絡各類媒體,反映的正是質量方面的亂,可以說,用什么樣的觀念來看待白酒品質成為一件越來越緊迫的事情。在2002中國酒業財富論壇期間,白酒品質的創新與發展,成為
與會生產企業、經銷商和研究專家悄悄交流的熱點話題。
50年后白酒會怎樣
開瓶費、進店費、促銷小姐,酒類企業與其它快速消費品一樣,越來越陷于通路上的競爭而不能自拔。有的專家認為這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所為,也有的專家認為是白酒市場細分得還不夠所致。其實并不盡然。
雖然五千年中華文明,三千年酒文化,然而白酒品質卻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劉伶時代,能將人沉醉數日不醒的,被稱作酒中極品,今天的市場早不是劉伶時代的市場,劉伶眼中的好酒今天可能根本就賣不出好價錢。在安徽亳州采訪的時候,古井貢集團董事長王效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50年之后,中國白酒會是什么樣的?”
王效金自己的答案是,假如古井貢能夠適應白酒的發展變化,50年后古井集團出產的白酒肯定不是今天這樣的,假如古井貢不能適應,未來的白酒也不是今天的古井貢酒。
王效金的兩個假如,結果其實是同一個。而他提出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中國白酒質量管理的問題。
香型不再獨特
現行的白酒國家標準,以香型來評定白酒,各種香型有各自不同的理化指標,也有色香味等感官指標。不同香型的誕生,源于早年交通不發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個區域有各自不同的習慣與口味,今天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繁榮,對于酒的香型提出新的考驗。但是今天再以某種香型作為自己的唯一賣點,顯然是不現實的,畢竟香型的多樣化與相互融合是一個大的方向。從最初的四大香型到今天的十多種香型即是一個有力的證明。雖說濃香型酒的市場占到七成之多,但在許多知名企業內,可能同時備有濃、醬、清、米、鳳、鼓、四特等十多種香型的原度酒,只要市場需要,隨時可以勾兌出風格獨特的產品。
酒度下降飛快
另一變化是酒度的迅速下降,從早期的高度烈性到中低度酒的盛行,強調的是對于飲酒者安全的關注。安全背后是對于消費者健康的關注。影響身體健康的是酒中的雜質。至今還沒有哪家國內企業或機構能夠對生產的白酒做出完全的成分分析,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以至于有家德國機構在檢測中國某知名白酒的報告上寫明發現300多種雜質并定性為不適合飲用產品。
這兩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優秀的傳統香型當然會保留下來,但白酒口味趨同與產品質量同質化也是規律,最后肯定只有一個標準,這就是消費者說好喝的才是好酒。由此我們敢說,傳統酒可能難以成為50年后的主流,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眾多企業陷入通路上的惡戰而不能自拔,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產品同質化競爭的表現之一。酒業質量不能孤芳自賞,祖宗之法不是不可變,守住優秀的傳統,跟上時代的進步,時刻記著消費者的健康,將是未來中國白酒質量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本報記者柯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