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燦坤集團總裁吳燦坤廈門誓師,并和盤托出其即將實施的中國市場拓展計劃:未來五年將斥資6億美元,建設160萬平方米的漳州燦坤工業園區,在該工業園區燦坤的煎烤器、咖啡機、電熨斗、烤箱、烤面包機以及馬達類小家電的六大類產品將從這里下線,走向市場。
中國計劃的核心是燦坤在小家電市場要做到世界第一。今年率先達標的是其煎烤器,
出貨量達1800萬臺。
這是燦坤集團繼1988年試圖進軍國內小家電市場之后,又一次整裝待發。但由于受第一次不利結果的影響,業界人士對燦坤的這一計劃并不看好,同時還紛紛投以質疑的目光。小家電利潤率雖然較高,但價格戰并非就是搶奪市場的捷徑。
為何再言中國計劃?
考究吳燦坤對國內小家電市場的“野心”,不能用“大小”來計算,而是應該用時間來衡量。燦坤集團第一次揚言要進軍國內小家電市場,是在1988年,當時吳燦坤帶來全部家當,在廈門投資興業,而他拋出的豪言壯語是:在國內小家電市場上,占50%以上的市場份額!
可是這14年來,燦坤集團雖然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小家電企業,去年,廈門燦坤年營業額達2·7億美元,但是令人無法想象的是,在國內小家電市場,吳燦坤的計劃宛如南柯一夢,市場份額表演的竟是“縮水”游戲。從1998年市場份額最高時的10·30%,降為1999年的7·93%,2000年的3·22%,去年更是跌至3·07%。
如此慘痛的結局,是吳燦坤始料不及的,而同時國內大家電企業也開始大舉向小家電市場進軍。競爭對手的增多和強大,逐漸將這個定位明確的小家電企業燦坤集團逼上了“不歸路”。在內外兩重壓力的夾擊下,燦坤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修復現有的狀況,繼而公布第二次中國小家電計劃。
不過,據業界分析人士估計,真正令燦坤做出決定的仍舊是國內小家市場的龐大利潤,目前國內大家電的利潤約在5%左右甚至更低,而小家電的利潤則在兩位數。
小家電亦可談價格戰?
在燦坤最新的國內小家電市場計劃中,有一項被著重提出,那就是價格優勢。吳燦坤聲稱,將低端產品定位在百元人民幣以下,比其他產品的價格低5%以上,形成價格壁壘;在中高端市場,燦坤則將以比飛利浦等品牌低30%到50%的價格對其產品進行沖擊。這一“價格優勢”固然被市場所看好,消費者要的就是這種“鷸蚌之爭”,但與燦坤進軍國內小家電市場的初衷顯然是背道而馳。
利潤是每個企業得以生存的根本,諸多大家電企業紛紛涉足小家電領域看重的也是30%以上的利潤。可是,一旦價格戰在小家電領域點燃,那么步大家電的后塵將成必然之勢。大家電企業在玩過了“價格戰”之后,換來的是利潤的逐漸降低,從而令自己陷入經營困境,甚至在業界還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公開秘密:國內一著名彩電廠家“500萬臺銷量的利潤不及索尼彩電50萬臺銷量的利潤”。
因此,當大家電企業進軍小家電市場之后,開始謹慎對待“價格戰”,而是紛紛走出了一條技術創新的道路。如2001年底,科龍小家電公司電飯煲“穿”了一層“保暖內衣”———在普通電飯煲的夾層中填充全水聚胺脂發泡,它是一種環保聚溫材料。而不曾想到的是,這一小小的創舉竟掀起了整個電飯煲行業的第五代保溫技術革命。
如此看來,燦坤舉起的“價格祭刀”,目前也只能作為“希望”的前提而被論及,能否一刀見血仍舊是個未知數。《中國電子報》記者陳慶春-觀察
對手何止飛利浦一家?
燦坤此次計劃宣布之后的一個月以來,國內市場對燦坤小家電產品并未因此增加多少“雀躍”的興奮因子。當記者用電話和廈門燦坤的相關人士就近一個月的市場表現而進行交流時,這位人士表示:“一個月的時間太短了,我們無法統計市場效果。”
飛利浦不為所動
記者撥通了上海飛利浦公司的電話,當記者問及燦坤新計劃的推出在近一個月時間內,是否影響到了飛利浦小家電的銷量時,這位人士備感納悶:“飛利浦與燦坤的主打小家電產品并不一樣,兩者根本不具可比性。”
與飛利浦相關人員的納悶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在燦坤最新的國內小家電市場計劃中,曾十分興奮地提到:“用3到5年的時間,將處于小家電領導地位的飛利浦挑下馬。”難道燦坤所計劃的奮斗目標出現了離奇的錯誤?
高手林立在新一輪的小家電市場競爭中,胸有成竹者比比皆是。科龍計劃3年投資8億元,到2005年使公司成為國內最大的小家電生產基地;海爾憑借率先推出的“整體廚房”概念聲稱兩年后要成為中國小家電第一;美的則依托以往在小家電領域積累下的深厚底蘊,宣布5年內建成小家電航母;其他如小天鵝、長虹、小鴨等家電企業也紛紛對這個市場虎視眈眈。業界人士認為,預計這一趨勢在未來2~3年內仍將繼續維持下去,而目前燦坤所要斬殺的對手又何止飛利浦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