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出口是家電業“翻身”的希望,但能否樂觀目前還是一個謎。本報記者魏輝攝
種種跡象表明,隨著家電業全球競爭的加劇,被引以為豪的中國家電出口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壓力更顯前所未有的迫切
本報記者 吳江
出口全線飄紅已成為當前國內家電企業一大亮點,“咸魚翻生”的彩電業自不消說,
有企業稱超過20%銷量在出口,利潤貢獻率更是高達四成多;甚至連不甚景氣的空調行業,都宣稱東方不亮西方亮,出口成為今年新的利潤增長點。不過記者近幾日在業界調查,盡管家電企業走出去戰略成效已不容置疑,但不少家電產品的出口價格和在國內的銷售價格相差十分懸殊,有的甚至企業間相互壓價;而產品中OEM部分至少超過八成,尤其是彩電中低端產品為主,單臺產品贏利相當微薄。
OEM一臺彩電賺40元
由于國內市場結構仍是供過于求,彩電出口成為廠商銷售額和利潤增長的救命稻草。記者了解,上半年國內29英寸及34英寸以上彩電產品出口同比增幅高達100%,但從總量上看,21英寸和14英寸彩電出口比例依然占到67%以上。這種出口結構給彩電企業徹底擺脫虧損危機并沒有帶來多大轉變。這同時決定了上半年彩電類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帶來的凈利潤對于積難較重的彩電行業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
已公布的上市公司中報也證實了這個并不讓人樂觀的分析,一些企業的贏利靠的是副業的助力。如ST康佳旗下參股的華僑城房地產項目為康佳提供了數千萬元的利潤支持。而在長虹1.1億元的凈利潤中,有6000萬元來自國通和長城資產管理的委托理財業務,家電業包括彩電、空調的凈利潤也只有5000萬元,不到1/2。甚至國內家電的營業收入還下降了2個億。
OEM增多是國內家電企業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這與國外彩電巨頭主動放棄中低端電視生產有密切關系,因此盡管國內企業通過大量的OEM賺取著自己的利潤,然而這是一種艱難贏利的方法。有知情人士透露,做一臺29英寸彩電的OEM,國內家電企業能賺40元錢;做一臺25英寸彩電的OEM,能賺25元錢,其利潤之薄可見一斑。
技術上仍受制于人
從技術角度來講,國內家電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受制于人的現象依然明顯。上半年國內家電企業競相向高端領域發展,背投、等離子電視市場已經啟動,這是很可喜的現象,但并未能改變外資品牌把持大部分高端產品市場、大量攫取高額利潤的整體市場態勢。國內彩電企業大部分核心技術和部件還必須從國外進口,形成了核心技術和部件的“空心化”,現在人們甚至還擔心:國內廠商的高端產品會不會走上傳統彩電價格戰的老路?同時下半年跨國巨頭將進一步加快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通過收購、兼并、合資等方式搶占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彩電市場。在技術和市場的雙重打壓下,國內彩電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仍將不可低估。
而在出口方式上,一些國內家電企業更是采取了很短視的手法,給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埋下隱患。由于多年來國內彩電企業低層面的競爭和重復建設,目前國內的彩電業產能過剩矛盾仍然突出,很多家電企業都指望短時間內通過打通國際市場進行消化。由于大家產品都多集中在中低端領域,一些企業間相互傾軋現象日益突出。有業界人士向記者透露,盡管企業間相互壓價搶出口客戶的情況并非新聞,但在目前家電行業利潤越來越低、出口總量越來越大的今天,家電外銷市場的價格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的國外客商到國內一些家電企業談判,手里都拿著別的企業的報價,假若你的報價稍高一點,他們馬上會說,其他廠家的貨比你的低,以此迫使企業降價。如果你降價,這些人又會拿著你的報價去壓別的企業。最終要把中國企業的利潤壓到最低,這也是OEM贏利不易的重要原因。
有業內專家指出,彩電整機廠家要獲取大量利潤,等待的是自身高端技術的成熟與海外市場的真正擴張,目前出口結構帶來的利潤水平在整個彩電供應鏈里只處于末端。因此,僅僅在目前技術轉型的初期,經過短時間調整的國內彩電企業被推向“后WTO競爭”的前沿,“各大廠家仍然為主業長期贏利苦苦掙扎”。
空調壓價競出口
而從空調行業來看,情況也不容樂觀。國內“行情”不佳已成定局,很多企業也紛紛尋求出口之路,在價格方面也相當不統一。一個空調廠家的銷售收入為9.5億元,銷售量為230多萬臺(套);出口金額為1.2億美元,出口量為62萬臺(套)。從這兩組數字我們可以計算出該品牌空調在國內的銷售平均單價為4015元左右,出口的單價為199美元,折合1645元左右,兩者相差為2370元,即國內的價格是國外的2.4倍還多。某個出口量較大的合資品牌出口產品價格也比國內價低300多元。除了進出口結構有所不同造成的價格差別外,有業內知情人士認為,壓價出口的情況不容忽視。
“出口尚未成功,企業仍需努力”,有業界人士很謹慎地提出,無論是彩電、空調還是其他家電產品,具有“中國制造”代表性產業的家電業目前出口都還遠未達到形成非常良性的結構和整體強有力的競爭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