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業困局
在經過長達五年的行業整體利潤持續下滑后,2001年中國白酒產業行情出現暴跌。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2001年國內白酒產業僅完成生產總量420.19萬噸,較2000年下降11.75%;全國白酒銷售收入不足400億元、利潤總額也下降了7.13%,而且利
潤只是集中在幾個大型白酒企業集團,全國白酒行業的虧損企業超過50%。更嚴重的是,白酒總體產量大于銷量,有50%的白酒產品屬于過剩,只能被擱置于倉庫而無法進入市場。
到了2002年,這一局面并未得到遏制。據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分會理事長王延才分析,盡管今年上半年國內酒業市場的銷量有所增長,但2002年白酒行業全年產銷量和利潤不會比去年有大的起落,總體疲軟的態勢難以得到改觀。
對這一狀況,業內人將肇因歸于國家產業政策和酒類市場大環境的雙重制約。
國家對白酒行業政策的調整,最直接的反映便是酒類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在2001年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從白酒類上市公司2001年年報報表可以發現,自2001年5月1日起開始執行的國家酒類消費稅政策調整,對白酒類上市公司2001年業績影響較大。
有研究者發現,根據對12家白酒類上市公司的統計,2001年白酒類公司的每股收益算術平均值為0.31元,比上年減少0.17元,平均凈利潤減少1680萬元,凈資產收益率則下降了7個百分點。而12家上市公司中,除貴州茅臺為2001年上市外,其余11家上市公司均在中報前后就披露了其經營業績將受國家酒類消費稅政策調整的負面影響,有些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幅度很大。
不過研究者同時發現,新稅收政策雖然打壓了全體白酒類上市公司的贏利能力,但是對于貴州茅臺、四川五糧液、湘酒鬼這些龍頭企業來說,壓力卻相對較輕。以四川五糧液集團公司和貴州茅臺集團公司為例,2001年,前者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了45%,后者也有20%,所以對新增消費稅的消化能力比較強。
此外,伊力特、皇臺酒業等企業,由于實行了多元經營,也分散了白酒行業的風險。
與上述企業相反,沱牌曲酒、滬州老窖、蘭陵陳香、寧城老窖、古井貢等因為主營業務突出,同時高檔產品的比重較低,成了受新政策沖擊最為嚴重的一類白酒企業。例如沱牌曲酒2001年度利潤較上年減少了50%以上,古井貢2001年全年白酒利潤較上年也減少了50%以上。許可證:出師未捷身先死?
進入2001年后,國家對白酒行業的監控力度陡然加大——先是在2001年5月1日出臺新酒類消費稅政策,今年又揮出產銷許可證之劍,意在整肅日益混亂的白酒產業。
今年2月,國家經貿委以國經貿易200272號文形式,將經過經貿委、財政部、衛生部、稅務總局、質監總局六部委多次反復定稿的“關于實行酒類產銷許可證管理的意見”正式上報國務院,主要內容為建立行業準入的三證制度、產銷運行的索證制度,同時開展清理、整頓工作。
6月,全國開始強制實施國家酒類產銷許可證管理制度。按管理者的初衷,此舉旨在對白酒業在生產、銷售兩塊實行準入制度,特別是批發環節的控制,貫徹產銷銜接的索證制度,期望能遏制白酒行業現在混亂、無序的狀況。
但這一非常手段究竟能有多大效力呢?業內的評價卻并不樂觀。
2002年5月14-15日,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分會理事會暨白酒行業會議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出席會議的有57個單位184名代表。國家經貿委貿易市場局、財政部稅政司、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質量監督司等都派員到會。
會上,傳出了代表們對白酒行業經濟政策的批評之聲,產銷許可證管理制度是焦點之一。
會議代表對白酒生產許可證發放工作提出了尖銳意見。他們指出,發放白酒生產許可證主要目的是整頓、規范白酒產銷秩序,但目前發證中存在準入條件較低等問題,一些獲證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稅務登記證等條件都沒有達到基本要求。
據與會的王延才透露,代表們在會上向到會的國家經貿委貿易市場局、財政部稅政司、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質量監督司等部門發出強烈呼吁,要求盡快出臺“國家酒類產銷管理辦法”,建立國家酒類產銷管理行政審批制度,建立行業準入管理體系,加快國家立法進度,依法治酒。
對于即將大規模開展的白酒生產許可證核發,四川釀酒協會會長劉先謀認為,正如武漢酒業峰會上各大酒廠代表所呼吁的那樣,若不盡快建立國家酒類產銷管理行政審批制度,建立行業準入管理體系,加快國家立法進度,依法治酒,那么,僅核發白酒生產許可證就無多大的意義。他舉例說,盡管四川目前只有首批16家白酒企業取得了白酒生產許可證,但大批企業經整改最終也將擁有許可證,真正被淘汰的企業不會太多,而由于事后監督手段落后,要改變目前白酒市場的混亂局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至于對市場格局的影響,劉的判斷是“不大”。
而記者在四川采訪到的信息表明,在省內市場上占據了絕大部分份額的白酒巨頭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四川全興、郎酒等都認為白酒生產許可證的核發對四川乃至全國白酒企業的整體格局都不會產生特別的影響。
突圍不易
對于那些一動可牽全局的酒業大腕來說,無論是生產流程的重整還是渠道的變革以及促銷手段的創新都不是要害所在,白酒企業多元化的出路才是他們最為殫精竭慮的頭等大事。
有趣的是,除古井貢、劍南春等投巨資進入電子信息等產業外,全國的酒業大腕們在選擇跨行業多樣化的發展之路時,大多首選進入生物工程等產業,如四川全興與北京清華大學企業集團共同出資5510萬元,進入生物工程。全興股份董秘張宗俊認為,生物工程的前期投入較大、回報周期也較長,但其預期效益相當高,是白酒企業目前實現產業轉型的一條捷徑。
只是,到目前為止,尚無一例白酒產業轉型的成功案例。
強者如五糧液、茅臺準備固守市場,繼續將白酒作為主業,但它們也面臨強大的創新壓力。
多品牌戰略曾被五糧液看作是一個降低產業風險的突破口,但經過延伸和多品牌化之后,五糧液的品牌戰略管理上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這龐大的家族魚龍混雜、自相殘殺甚至自毀品牌的現象隨處可見。因此,在去年底,五糧液的掌門人王國春不得不痛下決心,對這些系列品牌舉起利劍,以求斷臂圖新。2002年,五糧液只重點扶持旗下的蜀糧醇、金六福、瀏陽河、京酒等近10個白酒品牌。而其他的品牌將交給市場讓其自然發展。
8月6日,五糧液集團公司一高層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時稱:五糧液現在已把品牌培育的重點轉移到保健酒領域,因為王國春希望保健酒能成為五糧液二次創業的主導產品,成為五糧液業績新的增長點。
有國酒美譽的貴州茅臺兩年前突然發力,白酒銷售額迅速躥升,1998年排名還在第八,2000年、2001年則連續兩年名列第二。
1997年,茅臺集團開始了低成本擴張,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對貴州習酒廠進行了兼并重組,獲得的效益大大出乎當事人的預計。于是,2001年茅臺又兼并貴州懷酒廠,還組建了茅臺啤酒廠,并遠上河北涉足葡萄酒業。據悉,茅臺啤酒和茅臺干紅即將在今年10月全面上市。
在依靠主業獲得利潤的同時,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又對其它產業開展了多元投資,2001年11月,公司對國內業績最好的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投資3億元,同時還向南方證券、華創證券投資,向保險經紀領域注資。
盡管如此,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季克良對本報記者透露,茅臺目前在產業多元化上并不成功。
但他透露,茅臺集團也將在生物工程等高科技產業上再尋茅臺的又一支柱產業,只是目前還只處于前期準備階段。(《經濟觀察報》)
熱力推薦摩托羅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機圖片專區,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愛的她養個短信寶寶,體驗浪漫虛擬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