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敏
7月9日,廣州松下空調公司向外界披露了一份統計報告,上面滿是各類“兇險”的數字:2002年1-6月,國內空調市場需求總量約為600萬臺,比去年同期700萬臺的數字下降了15%;更驚人的是,全行業庫存總量——工廠和渠道庫存之和——高達1000多萬臺,創下前所未有的高峰。
盡管曾有廠家對此統計報告提出質疑,但經記者查證,該報告所言與市場行情大致吻合。除需求萎縮和庫存高筑的嚴峻形勢之外,時間又是空調行業最大的敵人。眾所周知,作為一個季節性產品,空調全年的銷售在9月就告結束。
也就是說,可供空調業扳回危局的時間僅有1個來月。
一位市場觀察人士分析認為,銷量數字的多點少點尚不足以為懼,怕的是庫存,如果7月不能消化掉絕大多數的庫存,下一年度將難以開局。
“對于多數空調廠家來說,7月可能是個生死關。”他說。
都是天氣惹的禍?
陷入如此難堪的境地,對于所有本土廠家應該說有點始料不及。
盡管上年留下500萬臺的巨量庫存,盡管淡季開局有點不順,但廠家們還是信心飛揚:一方面,大家認定今年必定是炎熱之年,而市場一旦在高溫刺激下放量上揚,所有矛盾會隨之消釋;另一方面,受加入世貿組織的利好影響,出口會大幅攀升。
四五月的情形還真有些天遂人愿,先是各地的氣溫快速爬高,接下來,“五一”長假時的銷售超過了預期。由此,空調業到處彌漫著大干快上的熱烈景象,這邊廂廠家們加班增產,那邊廂商家們急忙要貨補庫。
沒想到的是,十幾天后天氣驟然變臉,全國一片陰雨連綿,而在整個6月,更是空調銷售的“悲慘”時節———西北、華南洪災不斷,華北、華東涼爽異常。
盡管各廠家紛紛緊急剎車,但為時已晚。據說,僅廠家為應付銷售高峰而預先備貨的庫存量就高達500萬臺以上。
由此看來,空調業今年的危局似乎全是天氣惹的禍,但這是問題的全部嗎?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市場高燒過后的理性回歸。”一位業內權威人士說,在他看來,盡管這幾年宏觀經濟層面持續向好,但此大的利好具體于空調消費上,則已經提前預支了:在行業市場連續3年超過20%的高增長之后,由于整體消費面未有本質性的改觀,國內市場的總量增長必定放緩。
他進一步解釋:“在主要城市市場占有率快速升高后,國內空調消費的主要拉動力是房地產,天氣的刺激,畢竟力量有限,空調業對此嚴重認識不足。”
可能有企業已經隱約意識到國內市場增長乏力的事實,由此轉頭寄希望于出口,但就目前的情況看來,這一塊也不容樂觀,有關數據顯示:盡管今年上半年,空調出口量達到550萬臺,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8%,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塊蛋糕多為外資企業所占———外資出口量達到320萬臺,占出口總量的58%,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8%,而國內企業的增長僅占10%。
而實際上,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政策限制完全放開的背景之下,由于外資家電企業更深入將制造移師中國,極大地削弱了中國空調業以前出口的最大優勢———成本價格差,而在外資的強項———國際渠道上,國內企業并沒有明顯的改善。
出口受阻實際上也反映了空調企業的另一大問題:成本控制無力。事實上,在此方面,國內企業還大有空間,比如說如何使原材料采購更加透明合理,比如在營銷上如何杜絕奢靡之風。
如果幾家大廠早在成本上痛下功夫,痛舍利潤拉低價格的話,也不會出現今天空調業山頭林立(全國多達400多個品牌)的現象。
因此有人一針見血地說:“今年的困境是天災人禍的必然結果。”
明年空調業大洗牌?
實際上,在7月初,空調廠家曾經心懷僥幸,它們寄希望于天氣的好轉,確切地說,是寄希望于高溫天氣在全國范圍持續出現,并刺激市場需求的“井噴”。
但很快便徹底失望了:在7月過去的20多天里,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天氣都是涼爽多雨,盡管北京、上海等地也曾有高溫出現,但為時短暫,以后無論如何高溫,對全年的銷量都影響不大了。
現在,幾乎所有的空調企業都面對著一大堆的庫存而愁眉苦臉———明年注定是難以好過了。但也有業內人士為此歡欣鼓舞,原因是,從空調業長遠和整體的視角來看,這未必不是一件大好事。
按這位業內人士的邏輯,這是“禍兮福之所倚”:一方面,惡劣的環境才能鍛造真正的強者,而以前在市場形勢一片大好的情形下,無論是廠家還是商家,其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跑馬圈地上,而忽略了“內功”。
另一方面,只有在嚴酷形勢之下,“無形的手”才能盡顯調節效果,從目前國內空調品牌過多過雜的狀況來看,是到了資源集中的時候了。
另外,盡管價格一路走低,但從空調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其價格仍然存在虛高現象———空調整機利潤超過25%,上游原材料更是暴利,這早已是行內公開的秘密———如果有強力拉動,不合理的利潤空間就會被削平,造福于消費者。
“明年是大洗牌的一年,是該洗牌的時候了。”有關人士認為。
熱力推薦摩托羅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機圖片專區,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機圖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載最新圖片送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