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盡
價格戰是近年中國市場的一大景觀,滿街的“跳樓價”、“出血大甩賣”早已讓人見怪不怪,倒是花樣繁多的品牌價格大戰時常讓人生幾分驚訝,今天某某空調打破分體價格底線,明天便有人在此基礎上再跳水,未幾日又有某彩電宣告全線降價……一時間,價格戰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打價格戰者雖不乏行業巨頭為清理門戶、擴大市場份額的營銷策劃,但更多的則是不得以而為之的跟風或無奈之舉,甚至為贏得眼球弄點噱頭的新聞“炒作”。在這一波又一波的價格戰中,參戰各方戰果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只是知道整個家電制造業的業績全線滑坡,不少行業巨頭更成為虧損巨頭。而與此強烈反差的是,那些在中國銷售的國外品牌卻甚少加入這種價格混戰,即便偶爾為之,也是悄悄地干活,絕不大肆炒作。于是,人們又看到某外國一個品牌的盈利比中國全部家電業總和還多的報道。
價格戰的硝煙背后暴露出目前企業界在市場營銷方面的幼稚和浮躁。一是將市場競爭簡單化,二是以為價格戰能迅速掃蕩同類其它產品,從而形成“惟我獨尊”的行業壟斷格局。這些年,人們聽到的最多的理由是,國外某某行業只有一兩個廠家,而中國則有一兩百家企業。其實,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國外的行業整合經過了幾十甚至是上百年的漫長歷程。而且,那些都是完全的市場行為。中國的許多企業并非市場化的純經濟體,而是背負了太多經濟以外的因素(諸如地方官員、企業管理者的政績考核,地方稅收、就業等)。所以,以為單靠價格戰便能迅速將各地“山寨廠”清出市場,恐怕只能是一廂情愿的幻想。
我以為,中國的產業整合同樣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與其不切實際地整日琢磨著如何一夜間吃掉別人,不如埋下頭來,在技術創新、產品升級上多下點功夫,可能效果會更好。其實,經濟社會也與自然界一樣,有一個互相依附的生物鏈,雄踞于金字塔頂端的獅子老虎(這就像企業界的行業巨頭)畢竟是少數,做大行業巨頭固然風光,但做一個分類產品、分類行業的小雞頭,其所獲利潤往往會比那些大巨頭、大品牌更多,更實惠。
有人說現在的企業不打價格戰是死,打價格戰是找死。換個思路想問題,為什么就不能多找找“活”的出路呢?
熱力推薦摩托羅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機圖片專區,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機圖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載最新圖片送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