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成為國內家電企業最后一塊蛋糕本報見習記者臺啟森/攝
□華新
我國空調業正面臨著空前變局。空調器的“心臟”:壓縮機今年終于首次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但壓縮機制造巨頭們仍在頻頻擴產;作為世界制造基地的中國空調產業,集中度卻極低。這一悖論背后的因由何在?它們能否并存?對這些問題的追問與求解,其實昭示著中國空調產業的發展路向。
壓縮機過剩已成定局
“空調也要好心臟。”作為空調器心臟的壓縮機事實上一直在把握著空調市場的脈搏。畢竟,壓縮機的品質決定了空調的檔次,其價格更占到了成品機價的1/3。自1995年以來,壓縮機一直供不應求,成為制約空調制造業的“瓶頸。而現在,作為空調器的上游產品k k壓縮機出現了新動向,供求“瓶頸”正在被沖破。
據年初各壓縮機廠家公布的生產目標,今年空調壓縮機的產量預計達2700萬到2800萬臺,而去年國內空調市場的銷量為1400萬臺,加上579萬臺的出口,也不過2000萬臺。加上一些國內不能生產的特種壓縮機每年還得依賴進口,進口量約在500萬臺。所以,即便是今年的出口量預計較去年有較大增量,過剩也已成定局。國內最大的空調器壓縮機制造商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建芳說,空調壓縮機供求關系的變化直接肇始于近年來行業投資規模急速擴容、生產能力成倍釋放。這家占據國內市場1/4份額的行業“龍頭老大”,通過與上海森林壓縮機公司整合,去年的空調器壓縮機產銷量即率先突破500萬臺。幾乎同時,日本松下將其在美國的工廠遷到了廣東松下,預計2003年的產能將達到600萬臺;日本東芝在廣東美芝也投入3億元進行第一期擴產,到2005年可實現年產500萬臺。而韓國LG、日本三菱、三洋等一批壓縮機重量級生產商亦紛紛擴產,朝著年產200萬到300百萬臺的目標攀升。
可以對壓縮機供求變局直接佐證的是,目前其市場價格大幅走低。以素來堅持利潤底線的大牌壓縮機上海日立為例,今年其三大品種機型的市場價格比去年平均下降了10到15個百分點。其他品牌的跌幅更在日立之上。
但就在壓縮機由賣方市場讓位于買方市場的格局初現之際,國內壓縮機的巨頭卻沒有因此放慢其擴產的腳步。行業“領頭羊”上海日立電器正繼去年50萬臺雙轉子項目投產后,今年追加投資5500萬美元,推出1.5匹市場主導新機種,年底批量生產。目標到2003年的產
能達600萬臺,3年后的產量達到800萬臺。據可靠消息,上海日立還將募集8億元資金投向8個項目,其中最大的兩個項目均為壓縮機。而日立的競爭對手松下、三菱、三洋等壓縮機廠商也在緊鑼密鼓地擴張。原因何在?行業的一位高層人士道破“天機”:從國際市場整體格局來講,國內壓縮機市場增量中的一部分來自跨國公司制造基地的向華轉移。這意味著,國內市場空間受到擠壓的同時,空調器和壓縮機的出口空間也在進一步打開。有資料顯示,全球空調壓縮機的年需求量在4200萬到4500萬臺之間,而去年我國出口的空調器已躍升至579萬臺,同比增幅達28%。今年1到5月份,已出口500多萬臺,而去年同期是320萬臺;保守估計,今年出口將達到700萬臺。顯然,對于廠家而言,國際市場是鍋誘人的“鮮湯”,誰都想分它一杯。上海日立總經理沈建芳說:“要想抓住這個形成中的機遇,廠家得有個超前量的準備。”質言之,即便是國內壓縮機市場需求過剩,為了可預期的國際市場,必須未雨綢繆。
據悉,上海日立正在加速啟動空調壓縮機“全球供應商”戰略,今年目標出口同比增長達五成。日本日立也表示,將不斷擴大對華投資,以早日達成“全球供應商”的目標。
可以預見,一場空調壓縮機的戰爭正由內而外打響。
“同質”競爭的孿生兄弟
跨國公司除看重在中國生產的低成本外,對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空調消費國這一巨大市場更是興趣有加。日本的日立、三菱、大金、富士通、將軍,美國的飛達斯以及夏普、伊萊克斯、美標等知名品牌的空調生產商已紛紛在上海、浙江圈地擴產。據上海日立電器的一位高層說,日本的空調企業近期還將加大向大陸轉移低檔空調生產的力度,直至完成全部空調生產基地的西移。這在提供機遇的同時必將加大對國內市場的爭奪。
與世界空調制造中心很不相稱的是,目前國內空調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和進入門檻很低。海爾、格力等前十強的市場份額總和也不過60%,前三強只占40%的份額;而在冰箱業界,海爾、新飛、科龍等“四大家族”就占據了整個市場七成份額,格蘭仕、美的等微波爐三巨頭更是占據了整個市場九成份額。正因產業集中度低,利潤驅逐資本紛紛進入,以至百萬元就能組裝冰箱,目前300多家廠家在紛爭市場。這導致整個空調產業陷入技術“同質化”的低級競爭。以變頻空調為例,在日本,其占整個空調成品機的比例已達80%,而我國的比例不過20%。低層次競爭的結果是,做黑色家電出身的“草莽新手們”二三線品牌大跳水。在空調成品市場,剛入3月,價格戰便硝煙四起;及至5月,已“烽火連天”。在國美電器城,TCL、海信、小天鵝等國產品牌1匹機售價均已跌破2000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超過500元;在另一家家電大賣場永樂電器城,一些三線品牌降幅更大。
空調業會不會成為步彩電之后塵的第二個“白菜家電”?也許,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低價格是人所共盼的。但問題是,中國作為日漸形成的世界空調制造中心,如何來調處全球制造基地與自身的產業集中度矛盾?低產業集中度與“同質化”低價競爭往往互為因果,而低附加值又必然是“同質”競爭的孿生兄弟。初級加工品的低成本當然是制造基地的“蓄水池”,但長此以往,中國只能是永遠地為人加工生產,賺些辛苦費,而空調產業難有質的提升與發展。
利用價格杠桿存強汰弱
世界制造基地的機遇與壓力、改變低產業集中度的需求,在今夏早到的洪災放大庫存、產能與空調市場的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中日益凸現了。空調行業必須尋求變局。
與往年相比,今年空調市場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壓力之一來自庫存。2001年,中國空調業產銷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產量與國內外市場銷量均首次突破2000萬臺大關,發生了質的飛躍。但庫存的比例也在大增。業內人士指出,空調是個季節性很強的產品,就傳統的生產模式而言,在淡季有一定的儲備是必需的,但若在夏季仍不能出庫,則儲備便成了壓力。據調查,去年八九月份旺季已過時,全國空調的存量仍在450萬臺到500萬臺之間。到冬季時雖有減少,但至今年5月份,庫存又回升到500萬臺。這大約相當于去年空調市場實際需求量的1/4。
對于空調廠商而言,從表象上看,“降價還是不降,已是個生死存亡的問題”。而更深的意義是,利用價格整肅市場,盡早在變動中存強汰弱,提高產業集中度更有利于整個空調產業的健康發展。事實上,壓縮機今年首現供大于求的局面,也使得空調的降價有了物質基礎和更大的空間。畢竟,壓縮機價格占到空調機成本的1/3。
業內人士指出,一線品牌機再不能如從前頑固堅持利潤底線,“不趟價格洪水”。只有一線品牌大幅降價,“逼一大批小規模的二三線品牌企業出局,不讓其冬眠”,否則將坐失時機,放任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泛濫,最終損失的還是一線品牌。(19E1)
熱力推薦三星 三菱 松下手機圖片專區,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機圖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載最新圖片送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