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核心技術作為反攻利器,堅持以合理利潤為首要目標,并依靠中國低廉的生產成本鏖戰中國市場———
7月,惠而浦在上海宣布以900萬美元收購水仙持有的全部20%上海惠而浦水仙的合資股份。此前不久,惠而浦的微波爐技術中心才在深圳落戶。
5月,三星在蘇州宣布增資4600萬美元,建立第二工廠,形成年產空調120萬臺、壓縮機100萬臺的生產能力。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國有家電品牌的銷售量占整體市場的65%,外資品牌只有35%。但是在銷售額上,外資品牌已經占到45%。
□本報記者蔡一飛
不知是不是巧合,幾乎所有的外資家電品牌在中國市場上都碰過壁。在他們進入中國的最初幾年,無一例外地嘗到過血淋淋失敗的滋味。
三星公司在蘇州的合資洗衣機廠,1998年虧損達到210萬美元,是上年的5倍;伊萊克斯號稱冰箱市場份額的年增長率達到了95%,洗衣機市場份額的年增長率是88%,但是它真正的市場份額還不到10%;就連早一步到中國來打拼天下的松下也在今年年初承認,它在中國的45家公司中至今仍有7家虧損或者尚未進入贏利期……
因此,前兩年,當國有家電品牌因為價格、市場或者服務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外資家電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韜光養晦。
2002年,中國家電市場初現回暖跡象。家電上市公司在公布的季度報告中顯示出業績好轉跡象———2001年虧損15億元的ST科龍首季實現盈利1058萬元;上年虧損近7億元的深康佳首季盈利1600萬元;虧損7800多萬元的ST廈新盈利2172萬元;海信電器首季實現凈利潤1414萬元。
5月28日,康佳投資6個億在東莞興建的視聽產品制造基地落成投產,電視、DVD等視聽產品的生產能力達到400萬臺,剛剛上任的康佳集團總裁侯松容在落成典禮上強調了家電行業轉暖的利好消息。
幾乎和市場轉暖的消息同步,從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到售后服務,學會了全套中國工夫的外資品牌終于順利實現了本土化的目標,開始全面反攻。
核心技術是反攻利刃
國有家電產業目前還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產品大多處于技術下游,這是整個中國家電行業的共識。舉個例子說,彩電集成電路的核心技術一直以來都掌握在國外半導體公司手中,國內研發實力居于前列水平的海信在開發芯片技術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具體的實施工作仍然要由美國的半導體公司來完成。
根據權威機構的統計顯示,國際上家電行業的研究和開發密度一般在6%-7%之間,但是國內家用電器行業的研究和開發密度大約只是人家的一半,海爾的研發比例不過是3.8%,康佳只有2.17%。
從資金的投入上來看,國內家電企業的年銷售額一般是10億美元,用于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的資金大約是3%左右;而外資企業的年銷售額在百億美元以上,其用于研發的資金投入大約是5%。
對于外資家電企業來講,核心技術就是他們在中國市場實現全面反攻的利刃。
去年10月,在中國市場上打拼了5年的惠而浦宣布全面調整中國策略,率先將技術研發的部分基地搬到中國;今年3月,惠而浦在上海成立了亞洲織物研發中心,這是惠而浦在中國成立的第一個研發中心,它的任務是覆蓋整個亞洲;5月,惠而浦在中國的第二個研發中心落戶深圳,這個微波爐技術中心是為惠而浦在順德的微波爐廠提供技術支持的,這個生產基地每年有200萬臺的生產能力。
實際上,惠而浦是外資品牌全面反攻戰中的一支生力軍。這個全球第一的白色家電企業從1995年進入中國以來就曾經多次碰壁,以至于有媒體用“折戟沉沙”來形容它。但是水土不服總是暫時的,回過神來的巨人是可怕的。惠而浦中國總裁施德承在最近的一次媒體見面會上第一次對惠而浦曾經在中國市場的失誤直言不諱。他說,惠而浦進入中國初期,發展過猛,對市場評估也過熱,以至于消化不良。但是惠而浦看好中國市場,對中國市場有長期承諾,它在中國已經進入成長期。
象是要為這些話做注腳,惠而浦在今年上半年就在中國市場追加了上千萬美元的投資,而這些投資的背后是全球第一白電巨人每年100億的銷售收入和僅在洗衣機上就有185項專利的核心技術。
如果一個巨人的覺醒還不可怕,那么所有的巨人都醒了呢?
雄霸高端并覬覦低端
從一開始,憑借著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高端市場一直是外資品牌全力拼搶的根據地。即使是在外資品牌步履維艱,虧損居高不下的那幾年,“不卷入價格戰”也是他們不變的信條,伊萊克斯說過,惠而浦說過,三星也說過。
事實上,這樣的做法現在看來卓有成效。數據顯示,外資家電的成本平均要比國內企業高30%,但是利潤也要高出許多。以東芝為例,大連東芝電視廠50萬臺彩電的利潤已經達到國內彩電老大長虹750萬臺彩電的利潤總額。
美國《商業周刊》將三星在中國市場的成功歸結于銷售高檔產品,他們認為這是三星在中國市場扭虧為盈的關鍵。
從90年代中期開始,三星的各個部門都開始在中國辦廠,但是虧損始終圍繞著他們。1998年三星在中國的虧損達到了3700萬美元,僅在蘇州的洗衣機廠就虧損了210萬美元。
1997年,尹鐘龍執掌三星電子大權以后開始調整中國策略。他撤換了大部分主管中國業務的經理,并且宣布三星公司將精心挑選一些高檔產品在中國大力推銷,還將注意力集中到中國10大城市。1999年,三星推出了一款豪華型洗衣機,2000年售出了17萬臺,當年就使三星在蘇州的洗衣機廠扭虧為盈。2001年,三星在中國銷售了18.1億美元的產品,利潤還增加了70%,達到2.28億美元。
三星的腳步并不止于此。2002年3月,三星中國換帥,原三星電機總裁李亨道出任三星中國會長;5月,三星宣布在蘇州建立第二間工廠,生產空調和壓縮機;6月,三星彩電和顯示器部合二為一,成立電子影像顯示器事業部;6月,三星電子中國總部悄悄融合,經營不同產品的各事業部搬到一起,集中管理發揮了更大的威力。三星的目標是,到2005年在中國的銷售額達到70億美元。
雖然說外資企業始終以追逐高端市場追求利潤第一為目標,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低端市場,尤其是廣闊的農村市場孕育著的巨大商機。有消息說,日立的重點將在培育華南農村市場,2001年日立在深圳農村地區的銷量占深圳總銷量的30%,東莞周邊小鎮的銷量占東莞的70%;另一個實例是伊萊克斯,它推出不用洗衣粉的離子洗衣機,高調進入中國市場,售價不過2000-3000元人民幣,其用意不言自明。
要市場更要生產基地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的調查預測,21世紀,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家用電器制造中心。預測還說今后3年,外資品牌的冰箱產量將達到100萬臺,空調的生產能力將達到600萬臺。
事實上,外資企業在中國辦廠的腳步從沒有停止。
2002年3月,惠而浦將其位于瑞典的微波爐生產基地搬到了順德;3月,LG投資2.3億元的微波爐廠在天津竣工;5月,LG在惠州的光儲存產品第二工廠竣工;5月,三星在蘇州投資成立第二工廠,生產空調和壓縮機。
除了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以外,將中國變成生產基地也是外資企業考慮更多的問題,廉價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和科研人才的潛力使他們垂涎三尺。日本的很多家電企業已經在本國將小屏幕彩電停產,卻把大約2000萬臺的小屏幕彩電轉到中國來生產。來自三星的消息說,蘇州三星的新廠建成以后,空調內銷的計劃是50萬臺,不到其產量的1/3;惠而浦也有這樣的打算,它在上海生產的洗衣機已經銷往澳大利亞、印度等地。
業內有識之士分析指出,國內家電行業長期以來一直在技術上依附于外資企業,長此以往,中國家電企業將會淪為外資家電企業的零配件加工基地,中國也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加工基地。
熱力推薦三星 三菱 松下手機圖片專區,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機圖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載最新圖片送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