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酒在“八五”期間產量雄居國內榜首,但自1997年開始大幅下滑,產品形象也大打折扣。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還遠不到30年,山東白酒在告別躁動的同時,英雄們“史詩”般的神話,正如云煙般消散,山東白酒從輝煌走向平淡——
說酒,不能不說魯酒,因為在中國幾千年的白酒歷史上,魯酒第一個掀起了白酒界的
宣傳革命,乃至引起了震撼各界的“廣告運動”。論酒,不能不論山東,因為山東是中國舉足輕重的經濟大省,作為支撐山東經濟一方江山的白酒產業過去以及現在都在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要探討中國白酒業的得與失、苦與樂,還要研究魯酒,因為魯酒的興衰史是對一段特殊歷史的高度濃縮,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深的思考。中國白酒產業要想在新世紀走向一個科學、規范、健康的發展之路,要想確立適應大市場的經營戰略,就很有必要再去研究一下這段不平凡的歷史。
一、曾經滄海難為水
地處黃河入海口兩岸的齊魯大地,因黃河的乳汁滋育了齊魯人的體魄,泰山的雄壯給了他們勇猛和強悍。或許正由于此,當市場經濟到來的時候,山東人抖掉了計劃經濟的羈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神話。
如果說,國內的白酒大戰是以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和廣告投放所引發的話,那么,挾浩浩風雷橫掃國內市場的始作俑者,則是座落在山東曲阜“三孔”邊的孔府家酒廠。
上世紀80年代,孔府家開低度酒先河,將50多度白酒降至39度。1985年該廠在山東電視臺刊播廣告。當時有人認為這是敗家子的做法,誰見過白酒廠往電視臺扔錢做廣告的?
1988年孔府家酒榮獲“中國優質名酒”稱號,當年再次投放廣告33萬元,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隨之孔府家酒的銷售額直線上升,至1992年,銷售收入1.3億元。
面對此情此景,國內的白酒廠家再也坐不住了,紛紛斥資在各種媒體,尤其是中國惟一“泰斗”級的媒介——中央電視臺展開了廣告角逐,更多的中國人通過中央電視臺認識了山東的孔府家、孔府宴,而中央電視臺為更瘋狂的燒錢游戲準備了一頂顯赫的王冠——“標王”。正是在央視設壇“立王”之機,魯酒人力挫群雄,連奪三屆標王。這種敢吃燙手山芋的勇氣告訴人們一個“酒好還要勤吆喝”的現代經營觀念,激發了人們搞市場經濟就要揚棄傳統、敢于創新的營銷意識。他們把一個原本自己并不處于最佳優勢的產業連續三年推向全國第一的巔峰,以無可置辯的驕人成績使白酒這種非生活必需品發展成為婦孺皆知、令各界瞠目的大產業。
1995年11月8日,輪到了山東秦池酒廠閃亮登場。中央電視臺唱標結束,該廠以6666萬元竟得“標王”,高出第二位將近300萬元!1996年,根據秦池對外通報的數據,當年該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8億元,利稅2.2億元,增長五到六倍。
1996年11月8日,秦池酒投標金額為3.212118億元,再次榮登“標王”寶座。有記者向當時秦池參加投標的姬長孔:“秦池這個數字是怎么計算出來的?”姬長孔回答:“這是我們廠的電話號碼。”
同時,魯酒人無愧于“至圣先師”的后代,他們深知白酒是一種將精神物化又去調節精神的情感產品,于是,當多數人對品牌文化還處于朦朧認識階段的時候,他們毅然巧妙地把積淀千年的深厚的儒文化融入了甘烈的白酒,從而使白酒原本單薄蒼白的顏色融進了文化的燦爛和情感的溫馨(“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是中國現代酒文化的倡導性口號)。之后,敢“做天下文章”的孔府宴,叫人做“品質高貴的人”的金貴,更把白酒的感性特征升華為對產品的理性文化訴求。如果僅把這些理解為“王婆賣瓜”似的囈語是淺薄和偏頗的,事實上,從魯酒一系列廣告的發展軌跡中可以發現:這是一種從樸素到深邃,從感性到理性的遞進,是一種品牌文化的成熟。就連秦池“永遠的綠色”也是一種把“回歸自然”的現代文明糅進品牌文化的創舉(至少在白酒界)。
在山東人的豪氣中,白酒廠成為一個發酵金錢的作坊。齊魯大地“名酒”林立,孔府宴、扳倒井、齊民思、喜臨門、金貴、秦池,搞得中央電視臺酒氣熏天。直到今天,山東白酒工業協會會長黃業立先生在談到當年山東白酒的豪氣時,他仍是激動異常,認為生產低度酒和廣告宣傳是山東白酒對全國白酒行業的兩大貢獻。
因此說,魯酒的昨天是輝煌的,魯酒的成功是凝取了魯酒人的膽識和心血的,當年的興盛不是豪無理由的。(孫照廣)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