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酒道”系列報道推出后,在業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業內人士在拍手稱“道”的同時,也提出希望看到有關“酒道”建設具體方法的報道。本文從多個方面具體探討了酒道建設方法問題,雖是一家之言,但相信能給業界帶去不少觸動。
從文化談起
復興酒道就必須搞清酒道是怎么回事,而要探討酒道還得從文化談起。
瀘州老窖總裁袁秀平一篇文章《主導白酒消費的是文化》引起業界共鳴。企業紛紛大打“文化牌”。到市場上看看,仿佛所有白酒都成一樣了,無外乎是:古色古香的字畫+紅黃金的色調+歷史文化的說明,除此之外就是“濃香天下”的香型和“一帆風順”的瓶子。從這一點來說,中國白酒不僅“同質化”,簡直就是里里外外的“雷同”。
許多企業僅知道文化于酒類消費的重要性,并非真正明白文化是怎么一回事,更對文化表現于酒類消費的具體方面缺乏足夠的認知。于是各白酒廠商僅僅圍繞產品的設計、裝璜、包裝說明做文章,卻忽略了“酒道”這一重要的文化陣地。他們一方面高喊“整合營銷”、“服務至上”,另一方面“酒到嘴邊”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思想松懈”了,沒有去認真研究消費者的感受,有的僅僅是香型和口感。這是對酒道的忽視,更是對文化的忽視。
酒道挖掘
既然我們認為“主導白酒消費的是文化”,那么白酒市場,尤其是高檔酒市場,應當是代表最高境界的文化市場,而不是滿足生理需要的食品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上,作為文化組成的“酒道”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文化是有地域的、有差別的。在酒類市場逐漸細分的今天,文化市場也必須細分,例如:陜西市場的“秦漢文化”,山東市場的“齊魯文化”,四川、重慶市場的“巴蜀文化”等等。
這些盛極一時的地域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明”,令當地人為之驕傲、自豪,并樂于繼承和發揚光大。當地的酒或許已經失傳,或許并不知名,但必然存在與“盛世”齊名的“酒道”并遺傳至今。這種盛世習俗的影響就如同唐朝開元年間的宮廷戲成就了我們的國粹——京劇一樣。
“盛世酒道”在地方文化的挖掘中顯得格外重要,在文化市場細分的今天,它擁有極為強大的市場親和力。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