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復活障礙
在采訪之前,筆者曾經分成問題論、優勢論、方法論等幾個部分草擬了一份話題大綱。但是采訪過后,才發現現實情況出乎人的意料。比如體制問題,有人強調體制不解決,企業要長遠發展,幾乎是“天方夜譚”;而有人卻認為“體制不是問題”。持后一種觀點的占大多數。再如“黔酒優勢”,包括一些技術高層也沒能說出個道道來。有人說黔酒優勢在醬香
型酒上,有人說釀酒環境、歷史是優勢;而有人卻認為環境是“自然資源”,它只有在有序的市場競爭中才能發揮作用;更有人語驚四座,認為黔酒優勢已“喪失殆盡”,原有的基礎已不復存在。“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正如茅臺鎮一位老板所言:要尋找出路先要搞清問題在哪,即患的是何種病,才能開出處方。黔酒到底面臨哪些難題?哪些是帶有共性的?哪些是“有法可醫”的?為了尊重談話者,文中隱去了部分老板的姓名。
1、“市場不公平”關于“公平”,經濟學上有三種解釋:第一種、在特定的條件下,平均分配是公平的;第二種、機會均等是公平的;第三種、收入的合理差距是公平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公平來自“認同”,企業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員工的“認同感”。本文所指“市場的不公平”,實質是“機會不均等”,與企業文化、經營無關。這種不公平主要體現在稅收上。可以肯定,這是黔酒90%以上老板得出的結論,稅收的不公平,是導致黔酒多年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幾大國有酒廠與茅臺鎮眾多民營酒廠不約而同地發出了這樣的聲音。“市場不公平”首先來自貴州與其他地區在納稅比例上的不公平。拿四川作比較,同樣是當地財政支柱。但貴州對白酒的依賴度遠勝四川。在工業水平欠發達的貴州,釀酒工業成為當地財政收入唯一的重要來源。因此,作為牽涉到貴州省及各州、市經濟命脈的白酒業,在納稅比例上高于包括四川在內的全國平均水平。平均在26%以上,最高的占到銷售收入的40%以上(據記者調查,加上新稅制實施后增加的0.5元/斤的消費稅,最高稅率在43%左右)。面對這種“不公平”,難怪有人不客氣地指出,那些“白酒強省”如果按貴州這個標準嚴格納稅,80%的酒廠有可能在一夜之間走向衰亡。第二個不公平之處在于:同樣是貴州的酒廠,國有與民營在稅收上“未能一碗水端平”。國有老板們稱:我們賣一個億,要繳4000多萬元的稅;而在一些稅收制度不嚴密的民營酒廠。它賣幾個億也僅繳幾百萬元的稅。對此,官方的解釋是:“稅收的不公平問題,跑、冒、滴、漏現象一直較為明顯。這使得貴州省內企業之間,省內與省外酒廠之間不在同一起跑線上”。解決此問題的主體不是企業,是當地政府,但要一碗水端平,“加強稅收征管,目前還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因為各地酒廠都與“當地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不是孤立存在的。對此,政府部門不能不顧及。”這位官員解釋說,對某些非國有酒廠,政府確實從“招商引資”意義上給了它們一定的優惠政策。它們在享受這些政策時,就沒有嚴格地按國家稅收標準執行。顯然,官方的說法有點牽強附會。既然“各地酒廠都與地方經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難道只有國有酒廠有責任、有義務納稅,為地方經濟作貢獻,而非國有酒廠就可“網開一面”?再者,“招商引資”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這些“引進來”的投資者沒有為地方財政作貢獻,而是把賺來的錢大部分裝進了自己的腰包,這種“引資”還有何實際意義?相反,在貴州這塊土地上存在了十幾年、幾十年的酒廠則面臨“雙重”(稅收)壓力。2、麻煩制造者我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在制造新的麻煩。針對茅臺鎮酒業秩序亟待改善的狀況,不久前,仁懷當地政府出臺了這樣一份文件(仁府發〈2002〉27號):仁懷本土酒廠不允許在外地(仁懷市外)設立分支機構(辦分廠等)。國家工商法規規定,到企業注冊地以外設立分支機構,必須在工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此政策本意是為了保護當地酒廠不致受到大量“異地茅臺特產”的沖擊,同時保護茅臺鎮的地域品牌價值,但此做法無異于“因噎廢食”。針對這些現象,應該靠市場和行政手段進行調節。當市場“失靈”、行政“癱瘓”時,就得依靠經濟學上的“第三種調節”---------道德力量的調節。比如,侵犯(茅臺鎮酒廠的)知識產權、打(茅臺鎮的)擦邊球,它鉆的是法律的空子,市場和行政手段就失靈了,只有靠道德力量進行調節。很顯然,仁懷當地政府的做法,悖離了上述原則和規律。老板們贊同“不允許在外地設分廠”,這可以避免外地酒廠鉆茅臺鎮的空子;但不允許設立銷售分支機構則讓人無法接受。不設立銷售分支機構,酒如何賣出去?經銷商還會不會與我們合作?一旦錯過了銷售旺季,酒廠全年的銷售計劃如何完成?難怪有人說“我們是受苦受難受剝削”。就在記者即將發稿時,仁懷幾家酒廠老板來電告知“今天(5月20日)的會,(官員們)全部是亂講一氣。”有位老板還在電話里急不可耐地向記者講了會議的幾個議題。“今天的會,仁懷市最大的官-----市長,還有經貿局局長、工商局副局長、技監局局長、國稅局副局長、地稅局局長、公安局副局長和茅臺鎮官員全部到場。但400家酒廠只到了62家。”為什么?“對大會不滿、不支持。”為什么不支持?“(大會)不公平,沒有任何意義。”不公之處何在?作為會議的議題之一---------“貴州省仁懷市釀酒工業協會”成立大會,“理事、常務理事早就內定了。省掉了選舉程序。”更為荒唐的是,在這堆“發傳真要發2小時”的文件資料中,“多處貶低川酒”。這位學法律的老板指出,“從保護茅臺鎮本土酒廠利益的角度看,這應該是值得肯定的;但從行業規范管理的角度看,是不客觀、不公正的。”當記者問到“與會老板對此會議持何態度”時。這位老板說,“有的無可奈何,有的則表現得很麻木。”是啊,對于那些無背景、無關系,“幸福與不幸各自消受”的企業而言,突然發生此等幾乎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無異于“當頭一棒”。“麻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麻煩的制造者,好心辦了壞事。其實,要避免外地酒廠打茅臺鎮的擦邊球,只要規定不允許設立生產性分支機構即可。上述規定容易讓人想起一個不太好聽的名詞:地方保護。為了減少稅收流失,難道除此之外就沒有其它的辦法了嗎?當然,這不能責難他們。地方要發展經濟,哪還顧得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合理分配。這應了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學”理論------各顧各,自由竟爭,多好!于是有人說,政府支持不到位。“離開政府的扶持,川酒試試看。”言下之意,如果不是官方的保護、支持,川酒老大的地位將岌岌可危。“白酒大王每年產量10多萬噸,原生品牌只有5000、6000噸,它納完稅了嗎?”它一旦出現閃失,就不僅僅是地方經濟受損,“同時還會株連股票市場。官方不僅不會讓它有閃失,更不會讓它在股票市場受到任何損害。”況且,川酒整體實力領先是因為它“總量大”。鄢文松說,“這幾年川酒總產量達到120萬噸,‘六朵金花’僅占20多萬噸,還有上百萬噸是大量地方中小酒廠生產的。”
3、營銷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地緣不利,(如:青酒地處偏遠的青溪小鎮、貴州醇遠在興義市,從貴陽到兩地,車程就在8小時以上,且一半路程是坡陡彎急的盤山公路。只有鴨溪、董酒算是處在中心城市)身處高原地帶的黔酒企業普遍面臨產品成本的居高不下。運輸成本、原輔料成本等的累加,使得黔酒產品成本高于全國其他產酒省份。有人將此歸納為“先天不足”。這對于尚在發展中的酒廠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但對于名酒廠來說,產品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誰不知道白酒成本價值幾何?在高價時期,只要賣到15---20元/瓶,酒廠都不會虧本。這個道理誰不懂?如果把產品成本等同于營銷成本,你就會得出上述結論。先要搞清成本高在哪里?不是產品本身,也不是運輸環節,而是高在營銷環節上。白酒的“三高一低”(高促銷、高價格、高利潤、低成本)眾所周知。“無序的競爭使得市場投入加劇,才使得成本居高不下”。鄢文松說:“幾年前,白酒上完稅,還存在高利。”品牌不值錢,就得高投入,成本當然降不下來。“這與產品成本無關”。劉耕樂稱:“運輸成本不是問題,用不了五年,貴州的交通狀況就會得到徹底改變”。但他認為產品成本高也是事實,在貴州,“五斤原料出一斤酒,而且窖藏周期長。”
4、管理機制“失靈”我們看到,從政府到企業經營決策者,“體制”之爭持續了幾十年;我們也看到,各地國有大酒廠從南到北,大面積的“改制”早在數年前就開始了。比如四川、江蘇乃至貴州等地。在貴州,“體制”之爭分成兩派:一派認為“黔酒復興”第一關是“體制整合”。體制不健全,品牌整合形同“無本之木”,從而無法實現黔酒的再次騰飛。但同樣是國有體制,劉耕樂認為“四川與貴州不一樣。四川這方面的情況比貴州要好得多。”另一派的觀點是:“體制”不是問題。只有管理機制的優劣之分,不存在“體制”好壞之別。鄢文松說:“我的體制是最老的,但我干得最活。從體制上找出路,永遠也找不到出路。方向、思路都搞錯了。”仔細分析一下近年來“改制”的大酒廠,幾乎無一例外地是在企業日子難過的情況下搞的。市場表現好的時候,日子過得紅火的時候,怎么沒聽說存在“體制障礙”?體制羈絆都是企業效益好的時候,“一不留神”遺留的問題和紕漏。“體制”也許是一種“托詞”。企業在找不到更好出路的情況下,往往就想到了最后一招:改制。改制不是靈丹妙.藥。我們看到,有多少酒廠改制之后仍然舉步維艱?于是有人制造了一個新名詞,叫做“改制不徹底”。如果總是認為企業是政府的,不管哪種體制都搞不好。為什么不把企業當成自己的?你是代表一級政府在經營管理企業,“只要合法,該怎么干就怎么干。現在還有哪級政府在管企業具體的經營活動?”有些企業,越救越難活,為何不讓其破產?〈〈破產法〉〉應該發揮作用。看來還是“意識形態”上出了毛病。貴州輕工科研所負責人、《釀酒科技》總編黃平說,“觀念、意識是最難解決、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有人提出“觀念要整合”。觀念革新,萬兩黃金。觀念變革應達到什么效果?首先是樹立“團隊精神”。Team是近年出現的一個新潮詞語。一個團隊在企業發展中起什么作用?旗幟作用!“不改制活不了多久,改制之后,也許可以多活幾年。”。鄢文松說,“認為體制不好的,都是缺少開發、創新能力的。體制根本不是問題,在企業發展中起作用的是管理機制”。與其說體制阻礙了發展,不如說是“機制老化與失靈”。管理機制諧調與否,與什么有關?與企業當家人有沒有關系?!應該是有關系的!宗慶后與娃哈哈、王國春與五糧液、李桂榮與青島啤酒、王佳芬與光明乳業、寧高寧與華潤啤酒等等,這些市場領袖多多少少打上了它們領導人的烙印。不容置疑,企業的個性與企業家的性格有某種內在的聯系。換言之,有什么樣的企業家,就存在什么樣的“管理機制”。筆者有個座右銘------做一個什么樣的記者,與你的定位有關;同樣,成為一個怎樣的老板,與你的定位有關。
誰有話語權? -- 酒都"話語權"復活?(序)
誰有話語權? -- 酒都"話語權"復活?(一)
誰有話語權? -- 酒都"話語權"復活?(二)
誰有話語權? -- 酒都"話語權"復活?(三)
誰有話語權? -- 酒都"話語權"復活?(四)
誰有話語權? -- 酒都"話語權"復活?(五)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