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4月3日電(記者潘清)境外上市企業返回國內股市直接融資,已經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的熱點之一。一項
研究表明,監管部門應在積極幫助這些企業解決直接融資渠道的同時,在發行審核和發行定價方面進行限制,防止因境內外市
場割裂而出現大肆“圈錢”的現象。
浙江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和東方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近日合作完成了“上證聯合研究計
劃”第三期課題之一——《境外
上市企業國內融資機制研究》。
研究報告認為,近年來境外上市企業在國內市場發行A股現象的不斷升溫,是在國際股市持續低迷、企業業績滑坡和
境內外股市再融資機制差異顯著的背景下,中國境外上市公司為謀求新的融資所作出的無奈選擇。而境內外股市發行價格的巨
大差異,大大強化了境外上市企業國內融資的動機,部分企業存在利用價差“圈錢”的機會主義傾向。
資料顯示,境外上市企業返回國內股市融資前8年中平均每年2.5家,平均融資額為1.5億元。而2000年后
的1年多時間里,有7家境外上市企業在滬深交易所上市,平均融資額達到5.5億元。
報告認為,國內股市規模的迅速發展、有關政策限制的解除和政策傾向的變化、境外上市企業自身素質較好等因素,
使得境外上市企業國內發行A股得以順利實施。但是,國內股市現有的流通規模已經成為境外上市企業在國內大規模直接融資
的重要制約,高密度的集中發行極有可能造成發行失敗獲拖累股指,從而打擊投資者信心。
報告建議,監管部門應充分考慮市場狀態和承受能力,根據市場發展情況確定境外上市企業國內融資的發行規模和節
奏安排。
由于境內外股票市場處于割裂狀態,因此境內外上市股票首次公開發行價格存在巨大差異。報告提出,應盡可能對同
一個企業股票的首次公開發行采用相同的發行機制;在保證發行成功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境內外市場的價格差異。報告建議
對首次發行A股超過1億股的企業采取累積詢單發行定價模式,低于1億股的企業則考慮選擇加權市盈率發行定價模式。
多國(多市場)發行和境外上市的迅猛增長,已經成為證券市場日趨國際化的顯著特征。報告認為,監管部門對目前
中國境外上市企業國內融資的國際監管協作工作,應把重心放在調和并建立證券多國發行和上市的統一信息披露及會計標準上
,從而降低發行與上市的運行成本和管制成本,促進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完)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