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萇/文
為什么現在的很多小說家都回避寫財經小說呢?縱觀近代歐美文學,不乏描寫生意人跌宕起伏的經典作品。當代一些低俗小說對商業題材的盲目虛構,是財經小說日漸式微的原因之一。
倫敦的經濟事務研究所?IEA?于2000年出版了一個文集,力圖增進“公眾對自由經濟的理解”。研究所的主任約翰.布蘭德爾為該書作了序?題目是《英語文學中的商業題材》,他在文章中批評道:“在近三百年中,小說作者們一直在丑化資本主義。”
小說中流露出來的思想無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們的判斷力,為此,布蘭德爾提出了一些極端的辦法,試圖改變文學作品的這一流向。比如,把作者們下放到工廠或其它一些資本主義實體中去體驗生活;對于“思想端正”的小說家(即把商業行為看作是光榮的、富有創新精神的、道德的和自我滿足的方式),則給予他們經濟上的獎勵。甚至他建議,“委任他們在牛津、劍橋教授資本主義文學”。可悲的布蘭德爾!接下來,這位老大哥大概要要求小說家們去寫寫幸福家庭了。
事實上,近年來讀者們已經厭倦了小說中有賣弄之嫌的商業描寫,改而喜歡精細的人物刻畫和更具娛樂性的情節(小說家和編輯們對流行很敏感,會盡量迎合讀者們的口味)。但是,就如IEA的書中其他作者揭示的那樣,對資本社會的偏見顯然還算不上是個世紀問題。早從丹尼爾.笛福開始,小說家們對商業的態度是多重且復雜的,就如同商業活動本身。
金融家的肖像
近代歐美小說中最著名的生意人形象大概就算奧古斯都.梅里莫特。他是安東尼.特羅洛普在小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TheWayWeLiveNow)中塑造的主人公。梅里莫特最終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像一顆彗星閃亮登場后又循著自己的軌跡遠離了這個世界,他是研究野心過度膨脹的一個極好例子。特羅洛普沒有引導讀者鄙視這個人物,梅里莫特,就像他的忠實奴仆克羅爾說的,“激情四溢,只是迷失了方向,這個氣球被吹得越來越大,最終爆炸了……”真正的壞疽是那些愚蠢、冷血的紈绔子弟們,他們占他的便宜,卻又嘲笑他。還有他們的同類——那些急著嫁出去的女人們和靠各種欺騙手段挖掘材料的肆無忌憚的寫手們。特羅洛普想告訴人們唯利是圖存在于各個角落里,不只是小說中的那個城市中。
如果說梅莫特是一顆彗星,那柯柏烏就如同太陽,照亮了德萊塞的“欲望”三部曲:《金融家》(TheFinancier)?1912?、《巨人》(TheTitan)?1914?、《斯多葛》(TheStoic)?1947?。貫穿三本巨作的主人公柯柏烏幾乎就是梅莫特的翻版,小說從柯柏烏看到“大魚吃小魚”的場景開始,他由此領悟到這正是人生的寫照,這個思想也成為他畢生做人的守則。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后,他靠投機迅速發展成腰纏萬貫的金融家,但在每一部的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記者出身的德萊塞沒有興趣對此妄加判斷和嘲諷,他懷著敬仰之心來描寫這個心目中的“巨人”形象。他在能力上、貪婪上和冷酷上都超出常人,德萊塞對他的感情早超出道德倫理范疇,他理解他的所做所為,但并不為他所犯的錯誤找借口。他塑造出一個意志堅定的金融家形象,沒有哪本書比這幾套書更徹底地體現了卡文.庫里奇的評注:“美國的家事國事無一例外都是商事”。
與梅里莫特、柯柏烏這些人物形象難分伯仲的是左拉在1883年創作的小說《婦女樂園》(TheLadies’Paradise)中的主人公——商人奧克塔夫.莫漢。作為一個駕馭市場與人際關系的天才,莫漢更愿把自己的生意當作引發人們欲望的源泉而不僅僅是滿足消費者的日常需求;他要讓巴黎女人因為貪婪而變得瘋狂,為了這個目的,他發明了一種櫥窗,看到它的顧客就被誘惑過去,昂貴的商品在刻意安排下被隨意地大量擺放,賣場就像一個大狂歡場,引發人們消費的種種欲望。莫漢是左拉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一個超級誘騙者。
上個世紀初,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小說《托諾.邦蓋》(Tono-Bungay)中描繪了一個商業“大師”——矮胖的藥劑師旁德羅夫叔叔,他調制了一種叫做托諾.邦蓋的藥劑,吹噓它是治療人們對生意、生活產生厭倦的良藥。靠這個騙術,旁德羅夫叔叔致了富,他的侄子喬治進入他的企業,并且發現使人們產生滿足感的秘密。
作為一個業余研究社會政治的人,喬治對托諾.邦蓋并非毫無疑慮,“一個該死的騙術——通過昂貴的包裝來提高裝在里面的廉價藥劑的身價。”旁德羅夫叔叔反駁他,“我倒想知道哪一種生意不存在欺騙,人們花大力氣做廣告,不也是想抬高他們的商品形象么?關鍵是,這能帶來生意,這就是交易,這個世界到處充斥著交易、商業!不僅僅是商品和財富交換,它是羅曼蒂克,充滿幻想的。你看到了嗎?”隨著生意日益昌盛,旁德羅夫叔叔從商業進入金融業,從破舊的小屋搬進了豪華的大廈,又在那里進入衰敗……最終,像梅里莫特一樣,“自我毀滅”了。
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威廉.迪恩.豪威爾斯,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態度傾向于歌頌,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葉,當他開始創作《塞拉斯.拉帕姆的發跡》(TheRiseofSilasLapham)時,已經有些倒向社會主義。他關心波士頓的窮苦人,他們的數量隨著移民的大量涌入而急劇增長,豪威爾斯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說,“我真佩服那些人對這個社會的耐心”。但這些并沒有影響他對拉帕姆這個人物的塑造,他把資本家拉帕姆寫成一個兢兢業業、靠自己雙手“勤儉持家”的老實商人,這個資本家“誠信第一,發財第二”,寧肯放過賺錢的機會,也不愿失去誠信和道德,最后,由于他不愿意高價出售工廠,造成破產,但是他信用不落,在道德上“發跡”了,從而引起了讀者的同情和理解(同樣地,徹頭徹尾的社會主義者威爾斯,在描述旁德羅夫叔叔的時候也加進了不少人情味)。盡管他們身上有不少缺點,但梅里莫特、柯柏烏、莫漢、拉帕姆和旁德羅夫叔叔卻也是充滿力量和催人上進的,他們有能力發現自我,實現夢想,也有能力抓住機會,創造未來。旁德羅夫叔叔以他的話在《托諾.邦蓋》里證明了這一點。談到給了他藥劑配方的瞌睡村里的居民時,他說,“他們沒有頭腦,沒有追求,沒有好惡,沒有生活趣味,他們是溪流,這樣的生活對我來說是生不如死,我想和氣勢磅礴的瀑布一樣。”
進入二十世紀,一些杰出的英美小說帶來了一個個野心勃發的商人形象:辛克萊.劉易斯的《巴比特》(1922);厄普頓.辛克萊的《油!》(1938);弗雷德里克.魏克曼的《小販》(1946);薩朗.威爾遜的《穿灰法蘭絨套裝的男人》(1955);約翰.布賴恩的《頂層的房間》(1957)以及路易斯.奧琴克洛斯的《盜用公款的人》(1966)。這些作家也許對貪婪、社會階層、殘酷競爭以及推波助瀾者做了一番批評性描繪,但他們筆下的商人不是稻草人也不是諷刺漫畫,卻是有血有肉的,即使是那個自鳴得意、市儈氣十足的巴比特,作者創作他的態度也是矛盾的,有鞭笞更有諒解。
隨著時代的變遷,商業小說漸漸為嚴肅文學作家所不齒,事實上,在最近25年來,它的問題不再是“丑化資本主義”,而是根本沒有值得一提的作品出現,曾經也出現過一些不錯的諷刺文學,但其中蘊含的才氣被題目所顯示的濃厚的商業氣息遮蔽住了,比如馬丁.埃米斯的《金錢》(1984),湯姆.伍爾夫的《虛榮的篝火》(1987),大衛.洛奇的《美好的工作》,比爾.莫里斯的《一部別克的自傳》(1992),道格拉斯.考普蘭的《Microserfs》(語出“微軟”)(1995),坡.布隆森的《龐巴迪》(1995),朱利安.巴恩斯的《英格蘭,英格蘭》和柯特.安德森的《世紀之交》(1999)。諷刺文學本身并沒有錯,但當它變得太多太濫,只是為了某些商業目的寫作,就失去了讀者的共鳴。有些作家對商業行為冷眼旁觀,比如菲利普.羅斯經過冷靜思考后創作的《美國牧歌》(AmericanPastora)和理查德.鮑威爾斯創作的《收獲》(Gain)就顯得彌足珍貴。
內容的探索
在新世紀,讀者的口味起了變化。談及如何豐富一部小說的內容,威爾斯和亨利.詹姆斯有過很長時間的爭論。威爾斯主張對外部世界平實隨意的描繪,而詹姆斯則強調對角色情感和心理的深層刻畫。威爾斯拿《托諾.邦蓋》舉例,說這部小說有張力但不令人感到冗長,是因為它把人物作為了場景的一部分。詹姆斯是西方現代心理分析小說開創人之一,這場爭論最后以他的勝利而告終,他在不少文章中提到:美國太講究物質利益,缺乏悠久的文化傳統,因而不利于藝術的創作。用他的話說:“我們被剝奪了繼承藝術的權利,我們勢必淺薄”。你也許會同意弗吉尼亞.伍爾芙的觀點,她給威爾斯安上了一個“物質主義者”的標簽,說他太關心物質而非靈魂。只有當英美文學與物質主義者背道而馳時,才有助于把小說深化。“很多的小說家響應她和詹姆斯的號召,最終走入文學的歧路,他們摒棄場景描寫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破碎的家庭、有心理障礙的人和生活在邊緣狀態的人上來,反復探索思想深處最細微的活動,再三琢磨別人的意圖,分析含混不清的暗示,令讀者讀起來累贅,甚至晦澀難懂。”
那種平實隨意的小說創作技巧被一些非小說類的寫作者采用,出現在康妮.布魯克、邁克爾.劉易斯、約瑟夫.諾塞拉和肯.奧勒塔的商業題材作品中。他們的書不等同于小說,也不是普通的備忘錄。他們是優秀的傳記作家,對于小說家和傳記作家的差別,瑪麗.卡爾在去年《紐約客》上的爭論中有一個很妙的比喻,“想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情人最后卻成了婦科專家”。
現在的文學界不乏傳記作家和內省的小說家,這是大學教育強調創造性寫作的結果。處于萌芽期的文學青年不再有興趣進入文學院學習——作為一種“進步”,他們在那里教書并將此視為支撐他們進行創作的生活來源,直到他們寫出曠世之作(至少希望上如此)。與這種故步自封的態度相比,早幾代的小說家更愿意到生活中去。他們學習做貿易,嘗試各種職業,比如做一個記者或者雜志編輯。特羅洛普曾經是一個郵局職員;威爾斯在布店里做過學徒,后來又成了科普教師;而豪威爾斯曾是一個印刷商。老話說得好:“寫你熟悉的東西”,不過這話在現在可以改成:“寫你想象的東西”。
約翰.布蘭德爾想了一個極端的計劃——把作家們下放到工廠。他是有目的的,不過大衛.洛奇的目的恐怕和他不太一樣,《美好的工作》(NiceWork)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最好的一部諷刺商業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中,洛奇讓羅賓小姐——一個研究十九世紀工業小說的左翼學者來到工廠,作者通過描寫她與工廠廠長維克的沖突,從學校生活輻射到社會,表現了大學與工業社會、女權主義與大男子主義、人文學者與企業家之間的種種矛盾。
菲利普.羅斯在《美國牧歌》中,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所存在的未知矛盾也做了一番探索,瑞典移民勒沃在紐沃克擁有一家手套工廠,他在接受年輕女記者麗塔.科漢采訪時說:“我的父親是皮革專家,他才是你應該找的人,不過他遠在佛羅里達,不談手套,他也可以不停地跟你講兩天。我們做手套的熱愛這個行業和與它有關的一切。告訴我,你見過人工制作的東西么?”
“我不能說見過……”
“難道你真沒見過?”
“當我還小的時候,看過我媽烤蛋糕。”
接下來的采訪中,麗塔失去了勒沃對她的信任。她和他的獨生女兒瑪麗交往密切。瑪麗是一個激進的青年,她在鎮上的郵局制造了一場爆炸,并誤殺了一個支持越戰的醫生,不得不藏匿起來。勒沃發表了一場措辭激烈的演講,批評那些幫助瑪麗藏身的自鳴得意的知識分子,“他不能忍受那些所謂有思想深度的知識分子,他們從來沒造過一樣東西,或者親眼見過一樣東西生產出來,更不知道一個公司如何運作。他們守著一棟房子、一部車過日子,從來沒有賣過東西,根本不知道怎么做買賣,沒有雇傭過工人,當然也沒有解雇、訓練過他們,也沒有被那些人精似的雇員榨取過——明明對錯綜復雜的風險商業沒有絲毫了解,卻自以為無所不知。”虛無的化身
《美國牧歌》是一部家族史。一個三代繁榮的家族,到了第四代卻出現了極大的轉變。它對60年代的那些反戰反資的嬉皮斗士們持一種全然不解的態度:“看看瑪麗,作為一個美國人卻抨擊自己的祖國,曾經給她的家族帶來繁榮和成功的體系,在她的眼中是‘散發著銅臭味的’,她辱罵父母的資本家本性,盡管他們的財富是經過在又臭又熱的熟皮子的作坊里工作和不斷地進取積累下來的。可是在她眼里本質上沒什么不同,她依然恨美國也恨她的家人。”這個家庭的悲劇從另一面也折射了新澤西的紐沃克作為一個工業中心的衰落,“曾經的手工業中心,現在卻是偷車賊的天堂”,勒沃的同學納森.祖克曼曾經把他看作是一個陳詞濫調的資本主義擁護者和虛無的化身,勒沃對他說,那不過因為他是一個正義的人和——一個手套制造商。
戴維.洛奇重提了“英國的境況”(ConditionofEngland)這個小說概念,說的是一些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寫就的小說,比如《托諾.邦蓋》。《美國牧歌》也可依此叫做“美國的境況”小說,同樣的小說還有理查德.鮑威爾斯的《收獲》。這部小說中有兩個主線:克萊爾日化公司的崛起和與該公司在同一個鎮上的居民——房地產經紀人勞拉.波蒂,她得了卵巢癌,有可能是因為(或者不是)使用克萊爾的產品或者居住地鄰近克萊爾的工廠。只有像鮑威爾斯這樣智慧的作家,才可以做到在兩條線上敘述故事,用使人嘆服的創造力,構思了這樣一部沖擊讀者心靈的力作。
克萊爾日化公司由三個親兄弟創立,他們的父親曾經是一個批發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三兄弟加入了家族批發和醫用草藥事業,他們看好了肥皂市場的前景,將公司帶入持續性飛速發展的階段,就像撿了個金元寶似的。不管怎么樣,和塞拉斯.拉帕姆和旁德羅夫叔叔不同,克萊爾兄弟們要謹慎得多:“我們的女人了解我們,我們的孩子聽我們的,我們從來不被多變的社會所迷惑。更重要的是我們不相信過多的利潤,油水太多一定表明什么地方出問題了,今天的超額是你跟明天欠下的,利潤滋生自滿,自滿又會導致最終的衰竭滅亡,發展只能靠擴大再生產。”被這樣的生活哲學引導,他們生意興隆,并且平安渡過經濟危機。對于克萊爾兄弟的死亡,一位作者說,“也許他的死亡證明上注的是自然死亡,事實上,他是因為太過滿足而死。”
最后,克萊爾肥皂和化學制品公司采納了規范的公司管理模式的形式,我們看到了一個家族的世紀,一個組合而成的巨人,而環境引起的癌癥使得主人公只能在病榻之中等待最后的命運。鮑威爾斯盡管像德萊塞一樣不喜歡枉加評判,但他更傾向于期望而不是忿忿然,如果不是以這種方式結束,他可能會直截了當地說:“克萊爾兄弟們的公司是商業主義和其黑暗問題的驚人的結合物。”財經小說創作的現狀
在作者們對于經濟史的廣泛描述和對感情、動機的深入探究中,《美國牧歌》和《收獲》在張力和深度方面做到了兩者兼顧,把威爾斯和詹姆斯的優點結合到了一起,在這方面,他們的作品不同于早期的商業小說;但是本質上,它們有共同的主題:迅速的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它促使讀者細致地思考社會變革,并且理解引發變革的那些人。
真希望更多的小說家能像羅斯和鮑威爾斯那樣通過對經濟發展的冷靜觀察和思考寫出不朽的經濟題材小說,有很多的重大事件——如全球化、高科技、跨國集團等著人們來進行創作,經濟變革的推動者——比爾.蓋茨、喬治.索羅斯、杰夫.貝索斯等著人們來剖析。邁克爾.克萊頓倒是進入了這個領域,但他的作品流于模仿,他本人更關心的是如何引起轟動效應。不過他至少對這些被忽略的東西保持著敏感:關于經濟,我們周圍正上演著精彩的活生生的戲劇。旁德羅夫叔叔說過?商業,不僅僅是商品和財富交換,它是羅曼蒂克,充滿幻想的。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