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含金量到了重新估價的時候。
在國際品牌扎堆的北京賽特購物中心,標價動輒五六位數的高端家電產品上注明產地在中國的已不鮮見。該中心家電部譚經理表示,消費者購買高端產品時只認“原裝進口”的情結越來越淡了。
在連鎖巨頭國美經銷的8大類上千個電器品種中,原裝進口產品比例大約只有1%—2%。無論是東芝的背投、松下的等離子屏、LG的液晶電視等高端黑電產品,還是西門子、伊萊克斯的洗衣機、冰箱等高端白電產品,或是摩托羅拉、諾基亞的高端手機無一例外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同時長虹精顯背投等國內廠家的高端產品也有了一席之地。
“中國造”試探潮流
西門子家電在過去1年多的時間里已經在國內市場連續三次推出最新高科技洗衣機產品。該公司高層日前在新品發布會上表示:“將世界頂級產品率先放在中國亮相,這標志著中國家電市場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際品牌將不可能再把過時的生產線簡單地輸入國內。也不可能只做貼牌搞OEM,必須把最新的技術、最好的產品在第一時間投向中國,才能穩居高端,把握主動。”
中國市場正成為全球的戰略性市場,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的制造業務蜂擁而入,一時間,國內市場幾乎擠滿了全球同行業競爭者。以白電為例,松下、日立、三菱、LG、三星、伊萊克斯、西門子、惠而浦等公司均在國內投資設廠。隨著中國本地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加上入世“強心針”的刺激,企業競爭已空前激烈,技術戰難以避免。
高端產品在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推出的時間差正在不斷縮短。以產品更新換代頻繁的手機市場為例,各大廠家都盡快向國內引進新技術和新產品。諾基亞在國內推出新型號手機的上市時間僅比歐洲市場晚1個月。而IT產品正趨于國內國際同步上市。
業內正在形成一種共識:“中國將是全球家電的標志性市場”。這意味著,今后誰能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誰就能很大程度地在全球市場獲得成功。中國市場上的產品也將越來越多地成為全球市場上的導向產品。
“中國造”搶占高端上月25日,松下電器宣布其年產600萬臺,目前全球最大的空調用壓縮機生產基地在中國廣州正式投產。據悉,松下已關閉了在美國的壓縮機生產工廠,把原在美國的先進技術設備和機種等全部移入中國。先鋒最近在廣州建立了最先進的DVD機制造廠,只比日本晚生產幾個月。而日本公司的戰略性產品在本國生產五個月后就轉向海外生產,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實際上,在向中國轉移高端產品制造業務方面,日本企業已落在歐美企業的后面。外經貿部國際經貿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指出,近年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額急劇增加,單個投資項目平均超過1000萬美元,超過1億美元的項目越來越多。同時,加大了核心部件制造業務向中國轉移的力度。以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半導體制造業為例,越來越多芯片生產線在中國投資興建。僅美國AOS半導體公司與首鋼正在合資建設的兩條晶圓生產線,建設投資將達133500萬美元,采用了世界最先進的電力電子半導體技術。
高端產品制造業務向中國轉移,隨之而來的是跨國公司研發的本土化。據調查,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比較重要的研發項目已經有幾十個。像微軟、英特爾、摩托羅拉、松下等公司在華研發投入均超過500萬美元。部分研發中心的工作重心正在從貼近本地市場的適應性需求開發轉向基礎性技術創新。這無疑會大大提升“中國制造”的技術含量。
“中國造”全球分量
日本公司已經在檢討以日本市場為中心進行梯次產品轉移的戰略。以前,日企基本上是將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產品拿到中國,利用當地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只將中國視為組裝基地,而最新的定位是“成為以代表業界最高水準的最低成本為目標的規模生產基地”,開始用最新的技術生產最新的產品。
中國的制造基地正成為跨國公司全球攻略的重要組成部分。DBS的研究人員分析認為,近3年來,外商在國內的直接投資越來越多地來自于戰略性投資,目標包括中國市場和高科技產品出口市場。跨國公司瞄準的不僅僅是13億人口市場的龐大購買潛力,更是看好中國市場輻射作用和全球分工角色。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已經不是單純滿足中國市場需要。2000年諾基亞從中國向歐洲、東南亞地區出口產品總值達到15億美元。其在蘇州的合資廠生產的手機機站,85%產品出口。而摩托羅拉公司宣布在華準備增資160億元人民幣,旨在打造亞洲通信產品生產基地。
松下公司在華投資舉動只是日本公司高端制造業務“移師中國熱”的一個縮影。近期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全國700家制造公司中,約有百家已經或者計劃將生產線轉移到海外,在生產線轉移的目的地中,中國占了其中四成,位列第一。有業內人士分析,松下將先進的空調用壓縮機生產線轉移到中國,主要是捍衛松下在該領域世界前三名的地位。這反映了日本企業正在修正對中國“制造基地”的單一定位,而是更趨向于將之看作一個確保企業競爭力的全球化基地。
隨著國內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基礎設施、商務環境的改善,中國本地企業的崛起,“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的品牌形象正在提升。實際上,跨國公司將高端產品制造業務向國內轉移,也促進了本地企業的產品技術含量的提高。以彩電業為例,包括麗音、純平、等離子等高端技術在合資品上率先推出不久,國內品牌就迅速跟進,其時間差不到2個月。
在國際市場上,制造基地品牌競爭很激烈。“中國制造”給人的印象曾經是低檔品,含金量遠不敵“日本制造”、“韓國制造”、“新加坡制造”。但是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借助技術升級的契機,“中國制造”的品牌日益變得響亮起來,中國正在成為高附加值的復雜技術產品的可靠制造中心。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