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北京)
在春寒料峭之時,聽聞具有無數懸念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了。金融工作會議與經濟工作會議不一樣,并非每年都開,2001年度的金融工作會議,是自亞洲金融危機后的199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的第一次。江澤民同志日前提出要“勤學之、明察之、慎思之”,我們也應本著這樣慎思謹行的態度去遙望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回望歷史,比照現實:我們悄然轉折了嗎?
回望歷史,4年前金融工作會議界定的目標是進一步做好金融工作,保證金融安全、高效、穩健地運行。當時定下的大任務概括起來有:
1、金融體系的重構。
2、強化人民銀行的金融監管職能。
3、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商業化步伐。
4、依法治理金融,把一切金融活動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今年召開的金融工作會議又提出了怎樣的目標?大約有以下一些。
一是在“十五”期間進一步完善現代金融機構體系,包括市場體系、監管體系和調控體系;金融企業經營機制健全、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顯著改善;金融市場秩序根本好轉;金融服務水平和金融隊伍素質明顯提高,全面增強金融業競爭力。這是對1997年金融工作會議中“金融體系重構”的呼應,其潛臺詞是:市場體系、監管體系和調控體系這三大體系已框架初成但尚待完善;金融秩序已明顯好轉但尚未根本好轉,這些目標恐怕仍需努力。
二是強調加強監管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保持金融穩定,銀行、證券、保險等監管機構要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充實監管力量,轉變監管理念,切實把工作重心從審批事務轉移到對金融企業和金融市場的監管上來。”
有趣的是,4年前后比照,我們發現“強化人民銀行的金融監管職能”為更廣義的“加強監管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所替代。
三是這次會議強調必須把銀行辦成現代金融企業,推進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綜合改革是整個金融改革的重點。
比照4年前提出的“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商業化步伐”,我們不能不尷尬地承認,4年來國有銀行產權改革仍然躊躇不前。
四是“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轉。要建立全國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使具有良好信譽的企業和個人充分享有守信的益處和便利,使有不良記錄的企業和個人聲譽掃地、付出代價。”
這和4年前提出的金融規范化、法制化任務類似。
由此可見,4年來,就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任務而言,并沒有太大的差異。歷史并沒有在悄然間轉折,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仍然是最值得關注的心病。
出乎意料,意料之中:貨幣金融形勢最穩健的4年
在意料之中卻又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會議并沒有開門見山地談及金融問題的實質,而是用濃墨重彩的筆觸指出,從1998年至今的4年,是我國金融貨幣運行態勢最為穩健的4年,“4年來,我國金融改革、整頓和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果,保持了國內金融的穩定,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發展。全國金融秩序明顯好轉,……國家外匯儲備穩步增加,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會議為過去4年的是非功過定下了一個基調。
我們應該對上述論斷做分項觀察。
第一,金融運行穩定嗎?這是不爭的事實,以前貨幣金融決策的大起大落并沒有在近4年內重演。但種種憂慮,可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國有銀行體系花大力氣清理呆壞賬成績斐然,但有兩個問題,1998年時還沒有顯露出來,而到2001年可以說是很明顯了。
一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如何處置不良資產的問題。用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的模式來處理金融系統的不良資產,相當于清掃一個骯臟的大樓,我們認認真真地將散落在整個大樓的垃圾仔細地清理出來,集中堆放到4個房間中去,結果大樓其余的房間整飭一新,獲得了擺脫陳腐氣息的新生機會,但如何處置那些垃圾?這些垃圾可是當年銀行系統真金白銀的債權!因此債轉股是舊問題的終結,但也是新問題的開始。二是股市越做越大,弊端重重隱埋。股市的種種令人瞠目結舌的跌宕起伏,可能導致堤壩潰決。
穩定背后不僅舊疾仍在,新患也在悄然孳生。
第二,金融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發展嗎?摩根斯坦利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從1998年以來,日本是遭受通貨緊縮最為嚴峻的國家,而中國則位居第二,年均GDP平縮指數在-1%左右,通貨緊縮的陰影揮之不去。
第三,金融秩序明顯好轉了嗎?1997年的時候提出要花3年的時間達到這個目標,縱觀金融業4年來最彰顯的成就,就是不良資產的處理出現了向好的跡象。1995年中央第一次提出要降低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到2001年底,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減少90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6.36%,比年初下降3.81個百分點,這是多年來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比率首次同時出現下降。從這個角度來看,金融秩序可謂有好轉的趨勢。
但如同今年會議所指出的那樣,“金融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金融監管薄弱;……社會信用觀念淡薄,金融企業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金融市場秩序混亂的情況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如果是這樣的話,要等待金融體系風輕云淡的日子,還必須有堅忍和巨大的付出。
第四,人民幣是強勢嗎?至今,中國大陸的國際儲備高達2170億美元,如果考慮到香港、臺灣等中國經濟的組成部分,則中國經濟體(China Economy)的儲備雄居全球之首,這給下一屆政府留下了相當雄厚的家底和寬裕的空間。人民幣的表現也無愧于1997年之后人們的厚望,值得為之喝采。
重中之重,命脈所在:中心議題意味深遠
此次金融工作會議所涉及的重大議題,概括起來,有金融監管是重中之重,國有商業銀行的改制是命脈所在,證券市場穩中求進等三個方面。心細的觀察者可能會發現,除了最后一點,其余兩點都早已是老生常談卻痼疾依舊的問題。試逐一分析之。
第一,金融監管如何成為重中之重?原因可能在兩個方面,在內部,金融部門各種地雷不斷觸發,人們開始產生信心危機,對監管寄托了更多希望;在外部,以美國通過金融現代化法案為標志,1929年“大蕭條”以來的金融分業監管格局已經在發達國家徹底壽終正寢。那么中國是否會順應這樣的潮流推進金融混業監管呢?
在此次會議召開之前曾對金融監管存在著各種設想。
最為前衛的構想是將銀行監管職能從央行中分離出來,徹底解決央行身兼貨幣政策的決策和銀行系統監管的角色沖突問題。分離出來的銀行監管部門,可以和現有的證券和保險監管部門合并,成立一個超級金融監管局,擔負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等金融業監管之責。
較為保守的設想則是將央行內部負責銀行監管職能的部門合并獨立,成立國家銀行監管局。
這一次金融會議也沒有定論,但從央行中分離出銀行監管局可能是一種可取的折中方案。如果成立超級金融監管局,那么在央行之上有國務院、金融工委,在其側有金融監管局,央行可能成為一個貨幣政策的具體執行部門而徹底喪失獨立性。成立副部級的銀監局并由央行的副行長兼任局長,則金融監管體系的變遷相對要平穩些。銀監局從設立到撤銷,可能還會經歷再設立。
第二,國有商業銀行向何處去?將國有商業銀行辦成企業的呼聲已經有十幾年了,但至今無起色。
此次會議對金融機構改革的決定可以概括為:1、強化內部管理,按照國際慣例,全面推行商業銀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制度,實行審慎的會計原則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切實降低不良資產比例。2、加強財務管理,健全成本約束機制,提高盈利水平。3、具備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條件成熟的可以上市。4、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要提高處置不良資產的效率。進一步辦好政策性銀行、其它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企業。
在不良資產的處置和完善內部管理方面,問題錯綜復雜。4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2001年首次實現了不良貸款下降,但是:不良貸款總量依然龐大;結構更加復雜,四大行的不良貸款中,呆滯和呆賬的比例進一步提高,收回和盤活的難度進一步加大;表現形式更加多樣,表外業務風險不斷暴露,銀行承兌匯票、擔保、信用證墊款增加,特別是外幣不良貸款居高不下,比本幣高出了9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以新蓋舊、先易后難的清理方法,使得剩下來待處理的問題,都較已經處理完畢的問題要爛得多,難得多!在官辦金融的思維定勢不變的情況下,要完善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即使不是一廂情愿,其效果也注定是微乎其微的。
關于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化乃至上市的設想,沒有哪一次比這次金融工作會議表述得更清晰。如何股份化?是將四大行整體股份化?還是將其按業務縱向分割,或按地區橫向分割,以局部來吸引外資、民間資本的注入以實現股份化?如何上市?是將四大行的海外分支機構各自整合,海外上市呢?還是將境內的分支行重組,整體或分拆上市?海外行海外上市,對解決國內銀行體系的問題至多是旁敲側擊;而在國內以國內機構上市,則滬深股市又岌岌可危。如何實現股權多元化?是國有銀行僅僅吸收股本金呢?還是愿意將自身的一部分分拆出來,和證券、保險乃至信托等其它類型的金融機構結合,生長出新的金融控股公司?
可以說,此次會議給人們就國有商業銀行的未來留下了無限暇想的空間。
第三,證券市場在穩定中求發展的基礎何在?這次會議強調說,“穩定是發展的基礎。要繼續貫徹‘法治、監管、自律、規范’的方針,……逐步使證券市場規范化,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對證券市場單列描述是以前未曾有過的。
截至2001年底,境內上市公司已達1160家。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開戶數已達到6595萬戶。股市已不可能不行就關掉,而是不行時應怎樣改好。就在2月8日,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也召開了,周小川主席開篇總結了2001年中國股市的八大成就。
但證券市場如何穩定?如何發展?我們并不確知。顯而易見的是:如果證券市場中的上市公司90%是國有的,券商和主要證券機構90%是國有的,那么監管者對國有企業的父愛情結就難以控制,證券市場就可能是為這個保駕,為那個服務的“國有市場”,要對這樣的市場實施監管,難矣!
穩健或擴張,降息和減持:未了的余波
此次金融會議,使4年前已經明確的事情變得更為明確;而4年前不明確的事情,也同樣不甚了了。這也許是在特殊的過渡階段特有的觀望等待吧?會議帶來的懸念之多難以勝數,茲列一二。
第一,繼續穩健還是適度積極?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如何加強?
再加大對國債項目的配套貸款?財政積極了這么多年,現在有資金,卻沒有好的項目,銀子向哪里撒呢?
再加大對重點行業、骨干企業技術改造的信貸支持?國有企業“3年基本脫困”的奇跡已經完成了,還能有什么奇跡?更關鍵的是誰為這樣的奇跡來買單?我們仍然身處通貨緊縮和穩健貨幣的兩難困局之中。
第二,人民幣降息嗎?
會議之前,民間連連呼吁降息,官方則按兵不動,稱并無降息的計劃。但會后不久,央行行長在香港說,目前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25%,扣除上繳20%的利息稅后,實際息率約為1.87%,再扣除2001年約0.7%的通貨膨脹率,存款凈利率接近1.1%的水平。他是在暗示,“存款利率下調還是有空間的,當然空間也不是很大”。
央行已做出降息動作,從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大致是各項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調0.25個百分點,各項貸款年利率平均下調0.5個百分點。但有可能已經錯過最佳和最緊迫的降息時點,出其不意微弱降息可能引起的宣布效應(Announcing Effect)已幾乎不存在。
第三,民間金融口子會開嗎?
在金融工作會議之前,國務院快速地推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這是中國對入世承諾的遵守。國有商業銀行是命脈,外資銀行則有入世承諾,民間金融呢?現在我國工業經濟中,國有、三資和民營經濟已有“三足鼎立”的均勢,國有企業仍然有國有金融機構的支撐,三資企業也將逐漸獲得外資金融機構的支撐,那么占工業產出1/3強的中國民營企業呢?
令人失望的是,至今沒有類似草案或細則,允許民間金融有生存的空間;也沒有對民營企業或民間金融的類似承諾。中國金融乃至中國經濟,能不能也效仿WTO機制,對內部重重分割的市場有一個開放的時間表和承諾?這次金融會議,說到林林總總的各方面,但對民間金融是否可以存在和發展,仍然沒有描述,沒有承諾。
不開口子并不意味民間金融不存在,它們只是以“地下”的方式灰色地存在于監管之外,灰色地帶越廣闊,未來中國的金融監管就越被動。
第四,“三農”能不能給點金融扶持?
盡管會議也提到,要改造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增強為“三農”服務的功能,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農村信用社改革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但至今農業似乎仍然是沒有沐浴到現代金融陽光的荒原,而在那片荒原上有9億人口。
第五,如何減持國有股?
這仍在撲朔迷離中,但無論如何,但愿不要將股市從為國有企業服務升級成為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服務,更不要在無意的善意疏忽中制造一個災難,來拯救可能潛伏災難的股市,畢竟股市的穩定是發展的基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第六,如何重建信用?
會議嚴峻地說:要建立全國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使具有良好信譽的企業和個人充分享有守信的益處和便利,使有不良記錄的企業和個人聲譽掃地、付出代價。這種大決心無疑是需要的,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自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大決心更需要配合鄧公之言那樣的大智慧。
尾聲:禍患常積于忽微
一般來說,在金融工作會議結束后,全國銀行各自的工作會議隨即召開,分行行長工作會議討論金融工作會議上的4份報告,包括國家主席江澤民、總理朱●基在會議首日的講話,國務院副總理兼金融工作委員會書記溫家寶在會議閉幕的總結,以及中央對金融體制改革的十二條意見。這些無疑將是整個“十五”期間金融工作的總體構思。《人民日報》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結束之際給出了名為《認清形勢堅定信心進一步提高金融工作水平》的社論,指出“禍患常積于忽微”,必須居安思危。
言不及意地評述了這么多,天色已近黃昏了。偶然涌起這樣的句子來:“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