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周期長,風險大的特點令該行業目前仍是概念多于實際
2001年的中國生物制藥并沒有紅火起來,去年基因生物制藥在深圳高交會的火爆場面今年已經蕩然無存。事實告訴我們,基因技術所引發的革命剛剛開始,而且正處于艱難的市場商業化的前夜。
生物制藥受青睞
生物制藥作為今后醫藥業發展的新方向已經為大家所認同,因此2001年擁有巨大資本力量的上市公司對生物制藥熱情不減,今年就有東盛科技、四環藥業等七家公司向生物制藥進軍,有些企業像東盛科技原來主營鋁加工,現在居然向生物制藥轉移,長春高新原來主營高科技產品,現在生產與銷售也一下轉移到生物制藥。
這些公司產業180度的轉型是看中了生物制藥行業產品附加值高、盈利能力強的特點。部分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上市公司表現得更為明顯和突出。海王生物主營業務突出,注重加強內部管理和市場開拓,2001年上半年取得了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36%、凈利潤同比增長53%極佳的經營業績。東盛科技主營高科技生物制藥產品后創造的利潤同比增長292%。
概念多于實際?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生物制藥概念多于實際,認為與媒體和市場炒作的火爆場面相比,生物制藥上市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遠不如人們想象的樂觀。18家勉強稱做生物制藥的公司,其平均凈利潤僅微增2.12%,而平均每股收益則大幅下降22.89%,僅0.132元/股。該行業固有的投資周期長、風險大的特點使投資者不得不謹慎行事。可以說生物制藥仍處在萌芽狀態,比較適合風險資本的胃口,而上市公司進軍該行業的成功機率則很低。
上市公司方面,行業內目前只有天壇生物一家主要收入來自生物制品,其他公司這方面業務占的比例普遍較小,而且所有公司投資業務多元化的趨勢很明顯。這一方面與生物技術的投資周期長,而上市公司需要考慮現實的收益有關,另一方面與國內生物技術公司大多缺乏核心技術有很大關系。
爆發殘酷價格戰
生物藥品在制藥界曾經掀起熱潮,但因市場還處于啟動階段,過多企業加入導致競爭異常激烈。北京大學陳章良領軍的深圳科興生物公司、沈陽三生制藥公司、北京的三元基因公司和沃華生物公司等很多公司都在這個領域野心勃勃,都想做生物制藥業的龍頭。
然而,這個被人們譽為21世紀朝陽產業的生物制藥業卻過早地在2001年上演異常殘酷的價格大戰。降價先鋒沈陽三生公司延續了去年的做法,2月就開始舉起價格的戰刀,但到了9月,卻發現自己的EPO(一種紅細胞生成素)價格竟然成為國產同類產品的最高價,于是再次下調35%。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北京軍隊系統的一次藥品招標采購會上,成都地奧集團喊出了一個令業界嘩然的低價:2000單位的EPO每支19元!而僅僅在此前兩個月,這個規格的EPO還是90元。更絕的是,地奧竟然公開表示:“19元,我們仍有利潤空間。”
盡管如此,在慘烈價格戰的另一方面,卻不斷還有公司宣布進軍生物制藥,山東東阿阿膠的董事長劉維志分析認為,目前不能指望生物制藥給公司帶來利潤,至少要五年之后才有希望。“現在的生物制藥市場很亂,我個人認為國家主管部門在生物制藥方面有一個失控的過程,國內的基因類藥物都是在國家的保護下具有一定的仿制成份,國家一共批了十四、十五家,批得太多,現在一個廠的生產能力基本上可以滿足全國的需求。”
不管對生物制藥的現狀如何理解,它的美好前景是毋庸置疑的,生物制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是會繼續成為行業熱點。
(記者 藍維維 何海瑛)
短信圣誕站送大獎:數碼相機、CD/VCD…好機會別錯過!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