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一(北京)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拉伯人幫助英國人抗擊土耳其人—土耳其人的奧斯曼帝國當時控制中東的廣大地區。但戰后阿拉伯世界沒有得到列強應有的尊重。黎巴嫩和敘利亞被劃為法國領地。中國當時也是同病相憐,雖是戰勝國,卻要割讓青島。巴黎和會上為中國慷慨陳詞的是顧維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一位法學博士。
而阿拉伯人的代言人是個英國人,盡管他一身阿拉伯人的穿戴。此人便是托馬斯·埃德伍德·勞倫斯,自稱“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他是個考古學家、軍事家和作家,曾策動阿拉伯人組織敵后武工隊,爬火車,炸橋梁,打得土耳其人膽戰心寒。好萊塢還專門拍了部電影,片名就叫《阿拉伯的勞倫斯》,至今仍然是一部經典片。
曾幾何時,阿拉伯文明也有無比燦爛的文化。最神奇的是阿拉伯數字,破譯了大自然的無數秘密,比阿拉丁神燈,比《一千零一夜》中的魔毯還要神奇。公元600年左右,阿拉伯又人沖出中東,走向世界。當時麥加出了一個穆罕默德,一位年過不惑的商人。據說穆罕默德也相信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教義,但自認為是真主(上帝)的第一傳人,天才地、創造性地、全面地繼承、捍衛和發展了有關教義。
阿拉伯人獲得了精神原子彈,他們或騎駱駝、或騎戰馬,一手拿刀,一手拿《古蘭經》,所向披靡,征服了整個中東、北非、西西里島、西班牙、中亞,甚至翻越比利牛斯山,征服了法國的局部。
接著,伊斯蘭教又沿著絲綢之路傳遍全球。我在西寧機場看到過前去麥加朝圣的信徒和送行的信徒。機場外的小山坡上擠滿了送行的信徒,目送飛機遠去。他們虔誠、肅穆,樸實……
但穆斯林的西擴北進與基督教文明發生了沖突。1095年,在天主教會的鼓動下,西方的騎士發動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旗號是收復由穆斯林占領的圣地。十字軍占領了圣地。12世紀,穆斯林又卷土重來,趕走了基督徒;酵讲桓市氖。职l起多次十字軍東征。
不過,文明的撞擊也會產生積極效應。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歐洲國家剛剛從中世紀漫長的黑暗時代走出來。阿拉伯文明對歐洲文明的復興起到過積極作用。西班牙是世界公認的藝術中心,西班牙的建筑、繪畫和電影都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建筑是西班牙風格,畢加索是西班牙人(雖然后來生活在巴黎),而在好萊塢電影稱霸的今天,西班牙電影仍然在頑強地支撐著。這與西班牙的地理位置或許不無關系。西班牙地處基督教與穆斯林文化撞擊的交界之處。
其實,阿拉伯與西方也是一種又恨又愛的關系。阿拉伯的王公貴族三妻四妾,但也娶西方人做太太。西方人反對一夫多妻,但美國人也下嫁到阿拉伯當小老婆。而美國的媒介對此津津樂道。阿拉伯有錢人的子弟到英國、美國留學,用英國、美國的律師。他們是坐在奔馳車里談民族主義,批判西方思想。沙特的本·阿拉王子有160億美元,其中110億是投在美國,參股時代華納、美國在線、城市銀行等跨國公司。9·11事件后,本·阿拉王子立即給紐約人民送來了一張1000萬美元的支票。9·11事件的那批阿拉伯死士大多也在西方國家生活或學習過,講英語、法語,有的還講德語。
如果阿拉伯的勞倫斯活到今天,不知他會有何感想?他雖然盡了最大努力,但仍然沒有能夠修復兩個文明之間的傷痕。今天有誰堪當此重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在前臺表現得比較充分,上竄下跳,東奔西跑,一會在美國與“北約”國家之間穿針引線,一會又在中東地區亂跑,模仿基辛格搞什么“穿梭外交”。英國人自己也諷刺他是自作多情,要扮演美國國務卿的角色。有的英國人更損,說是布萊爾要當新時代的勞倫斯。但老兄怕是難當重任—這個活不好練。阿拉伯世界首先就不相信他,英國與美國貼得太緊。
阿拉伯世界倒是曾經有一奇人,可以擔當溝通兩大文化的重任。他就是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先生。加利是埃及的阿拉伯人,妻子是猶太人(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在埃及和伊朗都能夠和睦相處)。埃及是阿拉伯國家,但從地理上說算是非洲國家,這樣就與非洲兄弟近了,而其它阿拉伯國家大多在亞洲—如果你關心足球世界杯的小組賽,對這點就很清楚了。加利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當過訪問學者,但博士學位是在法國的巴黎大學拿的。這是一個大家都可以比較接受的人物。
但美國人沒有抓住機會,好好利用一下這位難得的人才,反倒是想方設法,處心積慮地把加利同志給趕下了臺。法國人不同,昨天欣賞加利,今天仍然欣賞加利,今后還會欣賞加利。加利現在還擔任法語國家組織秘書長,為法國與前法屬殖民地國家的友誼而發揮余熱。法國在阿拉伯世界也曾有過殖民地。為了維持其在阿爾及利亞的殖民統治,法國國內差點爆發內戰。但法國現在與阿拉伯世界的關系不錯,西方國家似可以向法國取經。當然,從另一個方面說,因為美國在唱白臉,所以法國才較容易唱紅臉。
短信圣誕站送大獎:數碼相機、CD/VCD…好機會別錯過!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