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入世”以來,一個深層次的課題———“如何抓住機遇,向國際自由貿易區轉型?”成為外高橋保稅區各路專家集中探討的熱點問題。對此,一個不爭的共識是:在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背景下,外高橋保稅區要與WTO規則全面接軌,轉型將是必由之路。
目前,北起大連、南至海南,我國已建立了15個保稅區,而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是最早建立的一個示范區。它自1990年9月正式啟動以來,歷經數次封關,區域面積已擴大至7.52平 方公里,吸引海內外經貿從業人員6.6萬余人。保稅區伴隨著國際貿易、出口加工、倉儲運輸和物流分撥等四大主要功能而成長,區內中外貿易、加工企業已近4000家,外貿出口占全市總量7.8%,外高橋港口物流量超過201萬標箱,倉儲、物流企業已發展至600余家,初步顯示出上海口岸外向型經濟的生機和活力。
毫無疑問,保稅區是我國內地開放層次最高的一個特殊經濟區域。然而,權威人士分析,根據WTO有關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原則,與國內所有保稅區一樣,外高橋保稅區要繼續凸現優勢,不能囿于優惠政策,而必須按WTO國際運行規則,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區。概括國際上自由貿易區的基本特征,就是:“國家行為、境內關外、功能突出、管理寬松”。只有真正實施“境內關外”的管理模式,其功能開發、自由貿易的優勢才能完全凸現出來,特殊經濟區域的開放度和繁榮程度才會得以顯示。
轉型后的外高橋保稅區應是什么模式的特殊經濟區?權威人士認為,它應該在實施自由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方面,具備“四高一低”的獨特優勢———高開放度:它不存在一般經濟區有條件的開放,而是全面開放、全面接軌,與經濟全球化的依賴度更緊密;高自由化: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程度高,市場準入的門檻低,幾乎沒有什么人為的貿易與投資障礙;高通關速度:要比一般經濟區的通關速度更快,貨物疏散更快,物流量更大;高經濟成長率:全面融入全球經濟,在國際分工及資源配置中發揮較大作用,促進經濟高速增長;低交易成本:辦事便捷、透明,營運成本低。
至于保稅區內“候鳥”般多的中外貿易企業,權威人士認為不必為此擔憂,因為它們將會隨著進出口經營權的逐步放開,按照“入世”后的統一法則去運作。目前,最重要的是必須營造自由、公平、競爭與寬松的制度化環境。與WTO規則全面接軌后,保稅區依托上海海港、空港和信息港的綜合優勢,全面拓展國際服務貿易業,建設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區,必定大有作為。
解放日報記者賈寶良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