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深圳“中國國際中醫藥創新技術及產業化展覽會”上,有關專家糾正了一直以來援用的“我國醫藥企業多達6000家”的不準確提法,并公布了最新的調查結果:截止到2001年第三季度末,我國仍在生產經營的醫藥企業數為3272家。
國家科技部生命中心、中國科技開發院醫藥科技開發所所長何勤教授肯定了這一新的數字,他說:“這幾年,我國的醫藥企業,特別是國有中小醫藥企業進行了大量的關、停、 并、轉,每年以10%的速度遞減,個別省市的降幅達到14%。”
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指出:雖然我國的醫藥企業數量在快速減少,但市場規模卻在不斷擴大,總量在不斷增加,說明企業數量的減少正是我國醫藥企業快速發展的具體表現。事實上,在中國加入WTO以前的幾年,在國家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醫藥企業正在忙著“做大、做強、做新”,而市場競爭的加劇直接導致了大量企業走向重組合并。在發達國家廣泛采用的兼并與收購方式,也在我國醫藥企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以上市公司為例,廣州藥業、太極集團、哈藥集團、華北制藥和東藥集團等都是在近年來通過資產重組由弱變強,由小變大,直至發展成為行業巨頭。
相反,一些產品競爭力不強,生產經營處于劣勢,近年一直在微利與虧損之間徘徊的醫藥企業,將成為競爭力強,有生產經營管理和成本優勢企業的兼并和收購對象。深圳某證券公司的一位投資專家指出:“這些企業能夠成為收購對象已經很不錯,這也是一個發展的機會。希望這些企業能夠盡早地通過收購方式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如果猶豫不決,很有可能會走向資不抵債最終破產的結局。”(記者 藍維維)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