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芳(湖南)
申奧成功喜悅之余,不少北京人開始思考:“我能為奧運做些什么?”這時,一篇網文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這封信列舉了北京人若干“小毛病”:隨地吐痰、加塞兒、出地鐵車門擠成一塊、亂穿馬路、“京罵”、缺乏微笑、懶得說“對不起”、對“老外”比對同胞友好等等。由此在媒體掀起了一場“反思國人素質”的熱潮。
上海、廣州媒體緊隨其后,開設熱線、論壇,給本地居民“挑刺”。挑出的諸多毛病中,有些屬于“地方專利”,如北京人的“海侃”,廣州人的“飯店供神像”、“穿睡衣出行”;更多的則反映出諸多國人公德和修養的欠缺,如過馬路不看燈、公共汽車上搶座位、隨地亂扔亂吐、講粗話等。有些“毛病”有著較復雜的社會問題背景,不能完全歸咎個人。比如“城市走鬼多”和下崗者的生計困難相關;“馬路跨欄運動”與“的士司機街邊小便”也與城市天橋和公廁的稀疏有某種程度的關聯。
其實,關于這些“丑態”的羅列,是不難有更長的清單的。但我們憂慮的是:應當以怎樣的出發點去看待這些問題。是不是僅僅由于北京申奧成功了,APEC在上海召開,九運會在廣州舉辦,大家才覺得有興致、有必要討論一番?難道此前,這些毛病就不存在么?此后,這些毛病就真能消滅?為什么非得有“好事”的刺激才能猛然覺察到自身的毛病呢?
也就是說,我們究竟是為了作為人的個體去反省“毛病”,還是僅僅從城市的面子、商機出發,去反省毛病?出發點不同,其力度與深度也必然不同。
讓我們再來看一則來自《華盛頓郵報》的報道:當被問及奧運會會否使普通中國人“不再隨地吐痰”時,袁先生回答:“會的。中國人愛面子。大家明白,隨地吐痰,會讓外國人瞧不起我們,而這是奧運會。我們不得不代表中國人民。”袁先生這里回答的是面子問題。但是,假如奧運會不在北京開,假如我們前后左右簇擁的都是黃臉同胞,是否我們仍可以大大咧咧地“咳——呸”呢?為面子而改,我懷疑不是真正的改法。
同樣,當上海、廣州的報紙津津樂道“每一個人都是投資環境”,“只有一個有著良好的人文風貌的城市才能吸引無限的商機”時,我們不能說這種觀點有誤,只能說,問題必須向更深處追溯,為“商機”和“投資環境”而“改毛病”,也不是真正的改法。
“規則意識模糊”——以此評價國人,恐怕有異議的不多。然而,作為一個詩書禮樂底蘊深厚、綱常倫理高度繁榮的大國,中國從來不曾缺少規則和對規則的倡導。何以結果竟是“規則意識模糊”呢?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規則在自身之外,并且總是為著自身之外的目的而存在,即人們遵守規則并非為了自己,為了內心需要,而是為了名—面子,為了利—財富,甚或不知為何,只是習慣性地隨大流。
正是因為這種規則始終是“為他”之物,沒有轉化為內在的需要,所以往往只有一時的功效而缺乏內在的長久生命力,最終帶來的只是規則的模糊和信念的喪失。譬如,在孔子那里,人倫禮法是源自于人的自然本性的,但到了后代儒者那里,根源于人性的禮卻成為異于人或高于人的存在。人們茫然地遵守著規則,不知何為,很多“不拘小節”的不規范行為便由此產生。
據一份調查,我國有3億經常性隨地吐痰的人口,其中80%以上的人認為這是不良習慣。但正是這種大多數人認為不良的習慣,仍被同樣的大多數人保留著,為什么?請讓我們重新關注這些“毛病”—粗口,隨地吐痰,翻越欄桿,踐踏草皮……行為者也許沒有意識到,他們破壞的首先并非城市的形象,而是一個人—他們自己的形象。
問題的更深入之處在于:這些行為折射著主人不曾意識的一種精神狀態:散漫、放縱和茫然。這種狀態從上公車搶占座位就可見一斑。占座位作為目的雖然不好,但當車上已沒有空座位,人們為什么仍要爭先恐后?這只能說是一種盲目。在混沌中遺忘了自己。
于是我們看到,所有“毛病”其實只是“人的遺忘”、“自我的遺忘”的結果。社會上的各種敷衍塞責、假冒偽劣恐怕都與此有關。可以說,有多少精神的衰弊,就有多少工作的不盡責;而有多少工作的不盡責,就有多少人生的虛耗。人行其道,必至其身。在某種意義上,人所創造的東西就是人自身。一個售貨員當老板不在時便不再保持站姿,而是隨意放松,認為自己占了便宜。可是長年累月,身材開始走形,贅肉在腰間堆起。她究竟是得到還是失去?對于生活的道德感和自豪感可以塑造人,令人的一生充實、愉快而有生氣,相反,它的缺乏將會損害人,令人在茫然、乏味和無精打采中損耗殆盡。
《霸王別姬》里京劇班的訓練方法或許不夠人道,但老師傅的一句話卻讓人警醒和銘記:“人,是要自己成全自己的”。對小處的漫不經心其實是對自己的磨損,嚴于自省和自律的人才能真正成全自己。在奢談對國家、時代的使命之前,讓我們先把目光投向自身:對自己負責,做一個理想的人,創造一個理想的人生。
清醒看世界 評2001年十大新聞贏掌上電腦MP3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