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日,舉國注目的第九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簡稱“奧體”)舉行。新體育場館的設計之新穎先進,令國外不少同類場館也相形見絀,成為九運會的一大亮點。
為承辦本屆九運會賽事,廣東下了大力氣。短短幾年間,廣州就新建了奧體、廣州體育館兩座大型體育場館,并建起竹料水上運動基地及芳村、黃埔、花都三區的區級體育中心 。加上原有的天河體育中心、越秀山體育場等15座舊館,廣州現總計擁有體育場館21個。
但有些問題,不能不做一番未雨綢繆的考慮:這么多漂亮、先進的體育場館,在開完九運會以后,將如何展現其存在價值?而再進一步的問題則是:一個城市,究竟需要怎樣的體育設施?
“奧體”的憂慮
“奧體”位于廣州市天河東圃現省體委的黃村體育基地內,投資10億元人民幣,占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是天河體育中心的兩倍,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體育中心。它位于天河體育中心東面7公里,目前仍是一座孤單的龐然大物:遠離鬧市與居民區,人流稀少,公交不便,沒有私家車的工薪階層難以前往觀賽。不少人憂慮:“奧體”會否在九運會后再次成為政府的沉重包袱?
記者了解到,政府有關部門目前正商討每年補助該體育中心的經費。據悉,奧體在試運行不到一個月時間里,電費就接近100萬元,今后每年的運營費用至少需要3000萬元。
其它為迎接九運會而興建的場館也有類似憂慮。流溪河畔的廣東國際賽艇中心比賽場地是長2250米的人造水場,耗資兩億;與之相隔不到兩公里的“激流回旋基地”同樣是新建項目。但賽場目前仍如兩座“孤城”,若無飲食、住宿、娛樂等配套設施,“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和體育運動為一體的水上樂園”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話。
花都區體育中心投資1.5億,預計每年運營費用為100萬元。花都區體育局將由政府直接參與管理,通過場地出租、開演唱會等方式進行經營,初步估計收入約為60萬,亦需政府補貼。黃埔區體育中心投入2.6億,經營方式尚在探討中,有可能與企業合作經營,在第二期建設中,將增建水上項目、飲食等配套設施。每年運營成本尚未有精確計算。
雖然廣州人口密集,但有心思進入體育場館做常規鍛煉的市民仍為數不多,在沒有賽事的日子里,體育場館的生存形態將會是怎樣?
“天體”的當年尷尬
誰都難以忘卻當年的天河體育中心(以下簡稱天體)在承辦六運會后的舉步維艱。
“天體”于1987年為迎接六運會而建設,是計劃經濟時代為趕“六運會”之急需,一邊設計、一邊施工,然后補辦有關工程項目手續完成的。當時,它功能單一,純粹考慮體育競賽,沒有全民健身和體育配套功能,也沒考慮多種經營的可能性,為以后的維護保養留下巨大難題。
“天體”建設3年之后,政府部門即取消了財政撥款,其運作經費缺口巨大,陷入嚴重的生存困境。當時,它每年從體育活動獲得的場租不足200萬元,而1997年光水電費支出就高達550萬元。“天體”找到的出路是向社會敞開懷抱,于是,夜總會、裝飾公司、證券公司、汽車展銷場紛紛擁入。2000年的整頓中,“天體”查出違法建設73宗,建筑面積約2.6萬多平方米,其中包括改變原體育設施附屬用房使用功能38宗,把體育中心東北角改為汽車展銷場等等。
對“天體”90年代的轉型,現在仍有爭議。支持者援引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中提出的“體育要走社會化、產業化道路”,從“事業型、福利型”逐漸向“經營型、消費型”轉化,認為天河體育中心的“以商養體”、“以商促體”無可非議。
不可否認,“天體”當年的“經營性嘗試”確實有其合理性。但問題在于,建設初期的無規劃致使后來的違法經營一窩蜂地擠入,加之沒有健全法規限定體育場館經營的范圍、程度,使過于濃重的商業色彩掩蓋了體育場起碼的公益性質。現在的“天體”70%的經營收入仍靠出租場地獲得,體育中心的經營以體育健身、體育旅游為亮點,以“休閑體育”為旗號,漸為市民認可。但直至今天,已興建14年的中心仍然面臨游泳場館閑置的問題,仍在探索適應市場的路子。
處于鬧市中心地帶的“天體”尚且如此,那些地理位置偏僻的體育場,就不能不使人更擔心能凝聚到多少人氣、以及凝聚的人氣是否能與其規模大致吻合。
一道世界性難題
體育場館經營一向是世界超級難題,一般少有盈利,世界各國均為舉辦運動會之后的場館經營傷透腦筋。
據了解,世界體育場館的建設、養護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國家建設國家養護,這是許多發達國家采取的方式;二是國家建設,交給企業管理養護,如香港政府大球場、福岡5萬人圓頂體育館以及現在的新廣州體育館;三是國家建設,交給體育行政部門管理、養護,“天體”和我國大多數體育場館就是這種運作方式的典型。
目前“以商養館”是國際上較為流行的做法,如美國利用四大職業比賽即NBA職業籃球聯賽、MLB職業棒球賽、NHL冰球聯賽和NFL美式足球聯賽來作為支撐場館的主要收入。在日本公共體育設施的經營方式中,“公設民營”的委托方式比較有特點,即龐大的建設費用由政府承擔后,委托民間單位負責管理、經營。成功范例之一是東京荒川綜合體育中心。其經營業務委托民間企業負責,公司在經營健身俱樂部的同時,還開設了許多生動活潑的體育教室,活動項目多達30余種,很得大眾歡迎。
還有一種國際通用的建館方式也值得借鑒:運動會搭的是臨時設施,賽事結束,場館也就“平地消失”。2000年悉尼奧運會大部分場館設計就充分體現了人文奧運的理念。不論運動員村、記者村,甚至部分場館,均是拿木板搭起來的臨時建筑房子,用集裝箱大鏟車一鏟就能運走。還有不少比賽點是“借的”,比如排球館是娛樂中心,舉重館是會議中心,擊劍館則是展覽中心,羽毛球館是農展館,觀眾席多為臨時搭建。由于澳洲用不著那么多椅子,比賽結束后,有一半座椅被拆下來運回法國。奧林匹克公園里的所有空調系統都是從美國租來,賽后也物歸原主。
日本有一句古老俳句:“聚則成草廬,解復成曠野”,其實也符合現代社會的建筑智慧!
新廣州體育館告別包養
今年7月1日,坐落在廣州白云山下的“新廣州體育館”正式投入使用。此館采用的即國際上流行的“以商養館”的方式,還開創企業全面建設經營體育場館的先河,摒棄了政府每年向體育場館輸血的慣例。目前,體育場館交由企業經營管理的做法在省內尚屬首例。
廣州體育館新館用地面積達20萬平方米,其中10萬平方米是新館的面積,余下10萬平方米用于建設公園。體育館由政府與企業共同投資,政府占90%,廣州珠江實業集團占10%。政府在舉辦大型體育活動以外,體育館日常運作完全由企業承擔。
據悉,在今后30年,廣州珠江實業集團將擁有新廣州體育館的經營權,政府不再給予新體育館經營資金。珠實集團則每年要上交政府1000萬元作為體育館更新改造費用。
簡單算一算賬,就會發現光靠體育館本身營業賺錢近乎不可能:即使它每天從早上9點開放到晚上9點,游泳、羽毛球等場館全部滿負荷出租,一年收入也僅400萬元左右,但它每年的運營費用至少需要3500萬元(包括上繳政府的費用)。“我們有心理準備讓新館虧本5年,”珠實集團總經理馮勁告訴記者,“市民之所以仍能在此享受到價格相宜的運動項目,商業運作是支撐點。”據悉,在九運會結束后,新體育館旁,由珠實開發的一處地產將向市民公開發售。并且,將來的新體育館每月大約承辦10場演出、展覽。所謂“堤內損失堤外補”,珠實自有一番打算。
馮勁認為,世界上成功的體育館經營除了依靠本體,還得爭取成為知名球隊的主場,與傳媒、球隊、廣告公司合作,才可能生利。所以體育館將力爭參加國際體育聯盟。另外,珠實集團還接管了原廣州體育館的業余體校,成立運動俱樂部。計劃一方面通過辦體育訓練班,推廣全民健身,做到“以體養體”。另一方面在培訓班中發掘“體育尖子”,再通過優秀運動員轉會費、開發明星效應下的體育商品,來維持俱樂部贏利。
不知廣州新體育館是否真能摸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為其它的體育館所效行。
必須看到,企業經營體育場館在國內也有不少失敗的例子,上海8萬人體育場1997年起由上海東亞集團經營,香港大球場由香港政府興建后交由溫布萊國際有限公司管理,都因收費太高或噪音擾民問題被政府收回管理。如何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體育場本身要求的公眾關懷相結合,著實不易。
不過廣州也自有“以商養體”的優勢:據2000年有關資料統計,全市體育人口已近40%,市民體育消費每月人均高達100元。在全國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商業體育是產值能與石油化工業媲美的行業。”對國際體育產業有深入研究的廣州大學劉學謙教授認為,政府應該馬上重視和引導廣州的體育產業發展,如果現在不能打好基礎,待中國“入世”,廣州體育產業的民族化內涵可能會被淹沒。問題是:發展體育產業是否就一定要興建大量現代體育場館?
大眾體育從社區搞起
毋庸諱言,廣州多數體育場館,大部分在興建之際,均未對日后經營、設置做出長遠規劃,甚至對能吸納多少市民參與活動,都沒有細致的估算。把場館作為一個“產業”來經營,也往往帶點“事后彌補”的味道。
作為政府主管體育的行政部門,長期以來存在著“重競技輕群體”、“重辦輕管”等現象。近十幾年來,為籌辦“六運會”和“九運會”,政府和社會投入大量資金,興建一批高標準的比賽場館,但體育設施資源分布并不合理,使用效率也低。而一個場館如果只能在大型賽事中露露臉,或只作為培養國家運動員的基地,勢必犧牲了大眾體育,不利于體育產業的發展壯大。
我們看到,對于大眾來說,進行體育活動,不一定非得進大型場館、體育中心不可。便利性往往是運動者的第一考慮。
國際經驗表明,在大眾體育發展的初級階段,場館體育仍屬一種奢侈品,政府投入巨資,換來的只是極少數民眾受益。場館收費、遠途公交早已把普羅大眾攔諸門外。諸多學者都指出,社區體育中心、自然體育才是市民健身體育打基礎的發展之道。
日本的大眾體育是值得中國借鑒的。日本體育人口比例、國民體質狀況、人均體育消費額在全世界都位居前列。尤其日本的國家體育政策提出了“終生體育”的新概念,把大眾體育放在和競技體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向大眾體育方面傾斜,居民社區在建設和管理中,首先考慮的也是方便人們參加體育。
但現今廣州社區體育設施現狀同廣州經濟發展水平仍很不相稱。廣州市體委曾對廣州165個新建小區公共體育設施作過調查,發現有相當多小區沒有或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居住小區體育設施用地最低標準。如大型住宅穗園小區擁有9幢高層建筑,共有1872家住戶,僅有一個約300平方米的籃球場。越秀區東風小區15個居委會,共4.5萬多居民,竟無一體育設施。
體育主要不是拿來觀賞的,體育成績也不僅是面子問題。體育更關系著民族的健康體魄。我們衷心希望,廣州在搞好場館體育之后,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社區體育上來。畢竟,一個城市的體育成就,并不體現在場館的數目、運動員奪取獎牌的數目,更重要的體現是市民熱愛體育,并且可以隨時參加體育。
在俄羅斯一份雜志上,對體育組織有這樣的定位:不應把商業利益放在首位;不應當創造只為少數人開展的體育項目;要保持人類所固有的天性;要為更多的人提供從事大眾體育活動的條件和機會,使體育不受年齡、性別、出身及社會地位的限制。
這應當是推進體育事業的人們的目標和共識。
曹琛(廣州)
清醒看世界 評2001年十大新聞贏掌上電腦MP3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