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年初以來,臺灣因為“是否續建核四”議題,鬧得黨派之間咬牙切齒,甚至在野黨“罷免陳水扁”之聲一度高唱入云。從“核四顛覆”到年底現階段的“立委選舉”,一部朝野政黨惡斗的長篇連續劇,播了足足將近一年。
這一年,我們看到臺灣政壇一波又一波的角斗,看到一個又一個政黨領袖以“受侮辱和損害”的表情,向民眾夸張陳述義憤。同時,我們也看到民眾對這種選戰激情的反應,從 最初的呼應跟隨,終于走到今天的幾分冷淡。有人甚至呼吁臺灣人應當好好讀讀米蘭·昆德拉的《緩慢》—緩慢一下亢奮的政治情緒,回歸正常的生活。
學者李歐梵先生返回臺灣時曾表示:“我每次離臺時都覺得惋惜:像這樣一個文化生龍活虎、充滿生機的地方,怎會被庸俗不堪的政治所籠罩、所壓迫?”這一切顯示了什么?顯示了自詡走上“民主政治”的臺灣還沒有凝成成熟的民主社會,還沒有形成政黨競爭的制度化!叭烁癜禋ⅰ焙汀暗赖履ê凇比允沁x舉中最有效的手段,為了“短線操盤”的便利,政治人物對自己說過的話可以變得非常健忘,而且他們也相信民眾也和他們一樣健忘。
但對當前絕大多數的臺灣選民來說,最迫切的要求是什么?從臺灣形形色色的民調中可以看到民眾普遍認同的三個基本選項:
一是安定。首先是政治上的安定。政客不應再以“省籍情結”作為選舉籌碼,不應再以“民粹主義”來支持強人政治。讓民眾擁有免于“族群沖突”和“政策急轉彎”的恐懼。
二是經濟復蘇。領導人不但要有“拼經濟”的決心,更應當有切實可行的改造方案。
三是兩岸雙贏。臺灣民眾都已清晰感受到,沒有穩定的兩岸關系,就不可能有安定的臺灣。
其實,核四案已經給民進黨、國民黨以及陳水扁一個重大教訓。即任何一個黨派都不能一意孤行、玩弄權術,必須尊重憲制、聽取民意、重視政治協商。尤其政權領導人要有一顆公心,不能以一黨之意志和私心駕臨全局。
在一切政爭之中,人民都不當是“被劫持者”,而應當是意見的確實主體和最終的贏家。以此為原則衡量這次年底大選,我們可以看出,臺灣人民仍是很有智慧的——給三黨的表現都打了一個“不合格”的分數。
政黨領袖們應當看到,自由言論不一定只能用眾聲喧嘩的方式來傳達;“本土化”也不應當成為自吹自擂的號角。一個社會的民主和進步,更主要的不是取決于黨派競爭、角力的形式和花招,而是取決于多元力量、利益團體相互妥協、折中的方式和程度。
臺灣這次選情雖然還不明朗,但我們已經看到:人民成熟得要比政客快。
清醒看世界 評2001年十大新聞贏掌上電腦MP3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