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石破 發自武漢
開業第一年就盈利1億元人民幣,從1997年起4年連創全國商場(單體)經濟效益第一名,單日最高銷售額曾創造1800萬元,重慶、西安、青島、石家莊、太原、長沙等地的20多家商場企業先后來此取經,在國內乃至全球百貨公司不景氣的大氣候下,武漢廣場卻走出了一條中國式商場的成功之道。
不尋常的毛冬聲
提起武漢廣場,不能不提武商集團的決策者——武商集團董事長、武漢廣場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毛冬聲。1993年全國大興大建大型商場時,他明明預測到“將來大商場肯定會死很多”,但仍決定參與這股熱潮,卻出人意料地破窒沖塞,丁旺財也旺;在一條街上肩并肩開設的武漢商場、武漢廣場、世貿廣場3家大型購物中心,形成“扎堆效應”,打造出一個“節日期間,50萬人在這條街上走”的江城商業中心區……
“武商的改革是從承包制開始的。1983、1984年,農村承包制取得成功以后,就向城市轉移了。我們當時在武漢商場也搞了承包制,但很不成功。”在接受《南風窗》專訪時,20年前就出任武漢商場總經理的毛冬聲回顧說。
為什么不成功?毛說他悟出一個道理:承包制在農村是個好東西——承包以后,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提高。且不管這個經濟效益歸誰,總之都是為社會創造了財富。
“但城市里沒什么第一產業,只有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特別是我們第三產業,本身就不產生產品價值,我們的效益也不是用產品產量的增加來衡量的,所以在承包經營過程中,各種行為都會產生,比如說武商實行承包制后,下面就拼命進貨,進的好貨拼命賣,不好的貨往倉庫一扔—因為賣不出去,如果削價處理,又影響承包利潤,干脆往倉庫里一扔,若干年以后,在倉庫里就成了廢品了!“而且承包總是有期限的——‘我今年承包以后,明年不是我的事了’,所以就會產生很多短期行為。”
承包制不行,武商改搞股份制。“什么叫股份制?我們當時也不懂。但因為政府提倡改革,我們就要參與——不參與改革不行。你不同意承包制的模式,你就自己選一個模式,所以我們選了股份制。”
1986年搞股份制,1992年異地上市,“鄂武商”成為全國商業企業中第一家上市公司。
談到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革的好處,毛冬聲感慨系之:“國有企業說到底就是兩個事:政企不分、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股份制改造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就是把產權多元化了:企業由一個老板,變成有很多、很多老板,這對企業反而是件好事,因為從法律上來說,企業的經營權在董事會,企業的決策由董事會定奪。”
企業“自主經營”的核心是資金。毛冬聲認為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之所以不能自主經營,就是因為沒錢:“你買個沙發,都要給政府打報告,政府批了錢你才能去買,不批還是買不成,所以它就實施不了自主權。”而股份制則擴充了企業的融資渠道—企業發行股票,融資來的錢是企業自己的,“所以我們建這個樓,建那個樓,不像過去連買沙發都要政府批,這就很自然地體現了企業經營自主權。企業實行了股份制,不靠政府撥款,就把企業和政府的臍帶割斷,企業就靠自己發展。武商發展到今天,說到底就是因為股份制改革,使得我們的經營機制轉換比較成功。”
“一場兩制”
企業有了自主權,如何“自主經營”就成了一個新問題。內地沒有現成的樣板,毛冬聲邀請來一位香港老師:迄今已有90年歷史、香港久負盛名的“永安百貨”。
“1994年,我們在老武商開給它(永安)整整一層的樓面,都交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去管,我們在一邊看,想先看看人家怎么操作的?看了兩年,感覺還真是不錯。”兩年“偷師”學藝,毛董事長認為他起碼窺探出永安百貨的五個基本做法:
第一是職務和薪金相統一。“他們設置了各種各樣的崗位,每個崗位都有一個工資標準,所以永安的工資標準很多,但它不是虛設的:今天你在這個崗位,你就拿這個工資;明天你到那個崗位,你就拿那個工資。這個跟國有企業完全兩碼事—國有企業是職薪分離的:你當了干部,不等于能夠加薪;反過來你不當干部,也不等于不能加薪,那當干部有什么意思呢?職務和薪金分離,這是國有企業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二是法治的管理制度。“永安的制度不多——沒我們國有企業的制度多,但它定的制度都是必須執行的,很嚴格,你員工行為觸犯了哪一條規范,他就按哪一條處罰,這在我們國有企業也做不到。國有企業經常是人治的辦法:今天我定這個制度管不住你,明天我就把它推翻,再定一個制度。”
第三是“一級管一級”的管理體制。“永安的總經理也深入基層,但他不是去搞現場指揮,而是看看這個問題是誰管的,把管的干部找來,質問他為什么沒解決—總經理不越權,但解決問題很利索。我們的領導到現在還是深入第一線,什么‘現場辦公’、‘現場指揮’,這個是違反科學的嘛——你自己去‘指揮’、去‘辦公’了,還要下面這些中層干部干什么?”
第四是“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判機制。“這在我們這里也辦不通。我們這里員工打架,領導先要問為什么打架?誰先動的口?誰先動的手?你打他幾下?他打你幾下?……那怎么弄得清楚呢?所以一個星期也解決不完。永安的處理就不一樣:打架就是打架,按照規定,打架該怎么罰就怎么罰——我不管你這個過程。永安的干部如果沒搞好工作,就不要講什么理由了,而我們的下級干部常會跟我說:我為什么沒搞好呢?因為有這個、那個理由。他跟你說十條八條理由,結論是工作就應該完不成——他完不成是對的嘛。”
第五是“以表代言”。永安把每個員工每天的行為都記錄下來,把這個記錄單交到人事部,人事部根據表上的記錄,好的應該獎勵多少,差的應該扣多少,到月底就算賬了。“我們還評評獎金,他們不評,就靠這個表來發薪水。每個部門都有表,一級考一級。”
毛冬聲把永安的經驗稱作“五有”機制,講給老武商的干部、員工聽,“我們的干部、員工聽了都說好,那就在武商推廣吧?推不動。為什么?根本的問題是管理體制沒有變,那怎么能推得動呢?”
毛冬聲意識到,雖然鄂武商搞了股份制,但還是“有中國特色的股份制”,傳統體制下的那些東西很難剝離,但你又不能繞過去。繞不過去怎么辦?毛冬聲想了一個辦法:搞合資。通過合資企業,在一張白紙上試驗全新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取得成效后,對那些傳統的、落后的東西進行夾擊。
夾擊
1992年底,武商集團與香港德信集團合作,成立了武漢華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并于1994年完成了雙方的合作項目—武漢廣場購物中心。新武廣共有員工3600人,其中3000人都是從社會上招聘的,武漢商場只過去了600名老職工。1996年,武漢廣場開業,第一年就銷售16億元,實現利潤1億元。
“新企業要有新機制,所以我們提出了‘四新’: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經營方式,新的運行機制,新的用工、分配制度。在武廣,我們的質量文件就是《公司法》,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出了問題,都要看看《公司法》是怎么說的?嚴格按《公司法》的規定處理。”武廣執行副總經理蕭周云說。
“比如制度規定:工作時間內,在公司范圍內不準吸煙,否則開除。我們對學員培訓的時候,就專門對男學員培訓這一條:先問人到齊了沒有?到齊了就學;然后問學通了沒有?學通了,好,在這里簽個字,然后就認真執行了。有的員工對此不理解——我們為這事開除過四五名員工,后來大家慢慢都適應了。”
有時,個別供應商會塞給武廣員工一些“打發錢”。蕭周云說:“員工收到‘打發錢’,都要繳到辦公室,我們會返還給員工一部分,但隱瞞不繳的堅決開除。供應商請經營人員吃飯,經營人員都要先打報告,公司同意了再去,不然只要被檢舉出來,也要解雇他。”
過去,在國有企業,領導對違反制度的員工是“趕也趕不走,打也打不起”,而在武廣,員工在工作中的過失則分為“輕度過失”、“較嚴重過失”和“嚴重過失”,比如上班遲到算“輕度過失”,3個“輕度過失”轉為1個“較嚴重過失”,2個“較嚴重過失”轉為1個“嚴重過失”。蕭周云說:“哪個員工一年有1個嚴重過失,那咱們就‘拜拜’了。”
如今,連武漢的的士司機都知道了這項制度。比如早上有武廣員工打的,司機就問:“你是不是上班快要遲到了?”
在新商場推行“五有”、“四新”,得有一批人來身體力行,所以毛冬聲又提出了四句話:“職責范圍內的事主動做;當天的事當天做;上級命令堅決做;競爭上崗爭著做。”
在一次員工大會上,武商集團總經理劉江超講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故事:“我曾接待過加拿大鮑爾集團的一名副總裁。當時是在長江大酒店接待的,我按照咱們中國的習慣,派車接送,設宴款待,然后替他把房費一付。接待完以后,他說了兩條:第一條,你這樣熱情地接待,嚴重地浪費了你的有效工作時間。第二條,我出差,公司已經給了我差旅費,如果你不收下我的錢,就是我對企業的背叛,對我良心的不忠。”
劉江超深有感觸地說:“標準的市場經濟國家,標準的市場經濟管理者,為了讓企業管理得有效,就這么嚴格地要求自己!我們的干部呢,更應如此!”在武廣,每個上司還負責對下屬進行“時時培訓”。武廣企劃部高級經理皮泓說:“武廣考核一名管理員工合不合格,其中一條標準就是下屬的員工合不合格?比如員工說:‘這個復印機我不會用’,上面就問上司對你培訓了沒有?如果沒有培訓,這個過失就會記在上司身上。公司通過這個辦法,加強上司對自己下屬的培訓。”
實施過于嚴格的管理,員工會不會有情緒反彈?畢竟中國人都很感性,天天緊張得神經兮兮,時間長了誰受得了?
毛冬聲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于給嚴格管理加點“潤滑油”:“如果不加潤滑油,你機制再好也運轉不起來,這潤滑油就是員工的收入分配。”
“一線員工的收入分配比較好辦,因為他每天的收入跟勞動成果直接掛鉤:今天賣了多少錢,他都可以計算出自己能拿多少錢。但管理人員的工作是虛的,沒有個硬指標,而且這些員工要起核心作用,所以管理人員的分配模式更要重視。“但管理人員中也有很多崗位,一個部門里面有高級經理、經理、主管、高級文員、普通文員,5個人可能是5個工資標準。”
毛冬聲說,因為總是強調“分配公開”呀,“穩定職工情緒”呀,所以國有企業怎么也解決不了收入分配問題:“中國人的最大心理問題是橫向攀比,這個問題永遠解決不了。而國外企業的分配方式都很保密,所以我們也強調分配的保密性:我給你錢,只準你知道。誰要打聽別人的工資多少,說的人和打聽的人就都沒工資了!所以武廣的一線員工知道管理人員工資比他們高,但不知道高多少,不過,一線員工銷售越多,提成越高,所以他的工資也可能高于管理人員;而且,一線員工也可以競爭到管理崗位上去。”
“五有”、“四新”搞起來后,武廣不僅經濟效益好,而且形象也樹立起來了。蕭周云說:“我們武廣不是只有銷售、利潤方面的一點小名氣——連消防工作都受到國務院的表揚呢!今年夏天,國務院督查辦來武漢市考察消防工作,到我們這里問營業員:消防器材放在哪里?如何使用這些器材?遇到突發事故時,怎樣帶領顧客疏散?我們的營業員個個回答得都很自如,受到了國務院督查辦領導的表揚!”
武廣企劃部高級經理皮泓說:“今年夏天,海爾的人跑來武廣,請武廣為他們培訓營業員。我們很驚奇,說你們海爾的管理已經是一流的了,怎么還要我們培訓?海爾的人說:服務方面,你們比我們研究得深、做得比我們強!武漢協和醫院培訓護士,也請我們上課,給她們談服務理念……”
“五有”、“四新”在武廣推行取得明顯成效后,下一步就是回過頭來,對老武商的老機制、老觀念進行夾擊。毛冬聲為此頗費了一番心思。
1999年9月,武商集團旗下的世貿購物廣場開業,原武漢商場的老職工整體轉移到世貿廣場(武漢商場改為超市和家電、家具經營中心),毛冬聲寄希望于新環境能使員工樹立新觀念。
集團制定了“以人事為軸心”的改革方案,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討論、表決。職工代表們以99.9%的擁護票通過了有關文件,武商集團改革拉開序幕。集團取消了原有的各類二線照顧崗位,經過重新配置人力資源,內退了1000多名員工,清理安置了長期不在崗人員,對外公開招聘100多名文化層次較高的員工,對內實行“崗位公開、競爭上崗”,最后按內部人員65%,外聘人員35%的比例聘用進入各級管理崗位。
兩年來的改革成果如何?毛冬聲表示了謹慎的樂觀:“新機制往老武商的隊伍推,難度是大了一點。‘半路起家’式的改革,也不敢一下子把傳統全部打破,破了以后怕亂套;全部立也立不起來,要有磨合期……到現在世貿的磨合期也沒過。你要到世貿去,仔細看看老職工的站姿,跟武廣新職工還有很大差距,但總的來說是在進步——他能接受你這個管理制度,然后去執行,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扎堆效應”
在武漢市解放大道中段,武漢商場、武漢廣場、世貿廣場3家大型商場比肩而立,氣象萬千。兩座空中連廊將3大商場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總營業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的特大型購物中心,這是在全國其它城市難以看到的宏偉景觀。武商集團旗下的三支勁旅,為何要扎營在同一地段呢?
毛冬聲回顧說:從1993年開始,全國各地掀起大型商場建設熱潮,北京市政府提出要再造100個王府井百貨大樓式的商場,上海也提出要建80座大商場。這種情勢之下,武漢市政府自然也不甘落后。
“按照我的判斷,武漢作為未來的國際大都市,不能缺少大型商場。但當時全市已經有16家大型商場,在建的還有32家—大商場肯定是多了。多了怎么辦?將來肯定是要死一批。那我們還建不建?我的結論是:還是要建!”
毛冬聲的理由很簡單:武商是個老商場,如果我們不建,別人建了,我武商就成了“小弟弟”,新建的商場無論是經營規模、經營環境、管理手段肯定比我們這個老商場好很多,到最后我們就會很難生存。
按他的說法是:“不管市場購買力有多大,不管這個市場有多少人來搶,總是有個份額在這里。我的本事就在于如何在這塊蛋糕里多吃一塊。”
既要建新商場,下一步的問題就是建在什么地方?“如果按照常規的做法,武漢市7大區,我每個區去建一個商場,但這樣就形成不了整體優勢,所以我提出要‘扎堆’——新商場要建在老武漢商場的旁邊;而且新商場建成以后,我這個地方就應該成為武漢市的商業中心區。”
這年元旦,武漢市委書記錢運錄來到武商集團視察,談到武商的發展時,錢書記叮囑毛冬聲:“老毛,今年要抓住機遇啊!”
毛冬聲問:“不知機遇還有多長時間?”
錢書記笑而反問:“你看還有多長時間?”
毛冬聲悄聲說:“大約半年。”
在這半年時間里,武商集團以5500萬元的批租價取得了位于武漢商場西側1萬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租期50年,成為國內大型商企最大一筆租用國有土地買賣。在這塊土地上,武商與香港德信集團合資,開始建造武漢廣場。
1993年7月,中央宣布加強宏觀調控,房地產烈焰驟然降溫,而武商集團籌建的“武漢廣場”卻已預售樓花80%,銷售額達9億元。
“這個大樓里面共有3個合資公司,第一個是我們與香港伙伴組建了華信房地產開發公司,把這個樓建起來了。快建成的時候,通過到境外售樓獲得6億元利潤,武商集團分到了3億元。用這3億元利潤再加上自有資金1億元,武商集團把下面的1到8層營業大廳買了回來。買回之后,我又跟港商組建了武漢廣場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經營武廣。武商集團把營業大廳租給武廣,我每年收租金。合約簽了以后,又合資組建了一個物業管理公司,來管理這棟樓。
“現在,武商集團從這棟大樓每年有大致1億元的收入:5000萬是我把營業大廳租給武廣,它繳給我的租金;另外,武廣每年能產生1億元的利潤,我占51%股份,因此還可以分到5000萬元錢。”談到這里,毛冬聲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武漢廣場投入營業運轉4年來,每年實現利稅1.2億元,人均創利8萬元,是國內同等規模大型商場的3.5倍,一躍而居全國大型商場的首位。
1999年,武商集團投資7億元興建的世貿廣場購物中心盛裝開業,成為與武漢廣場、武漢商場比翼齊飛的姊妹花。今年國慶長假期間,記者在武漢市解放大道中段看到,來來往往的顧客滿坑滿谷,人聲鼎沸,這里成了武漢市人氣最旺的地段。交警對這一路段實施了戒嚴,禁止公交車以外的其它車輛通行。每天從早到晚,在武商、武廣、世貿組成的超大購物中心內,不管是購物、游戲、就餐的顧客都排起了長龍。
在人流擁擠的世貿廣場,記者看到有個顧客相中了一款“自由鳥”女包,但她想要小一號的。營業員告訴她:“我們這兒沒有小一號的包,你去武廣吧—武廣有。”
武廣的皮泓經理對記者說:“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武廣這邊如果哪個商品斷碼,營業員也會介紹顧客到世貿去看看。”
干則思變,不變不干
在武商集團的大門口,掛著一幅毛冬聲親筆書寫的他的“名言”:“干則思變,不變不干。”
當初武漢市蓋的新商場,如今已垮了一半,同樣乘勢而起的武廣卻能夠彼竭我盈,蒸蒸日上,創造這個奇跡的秘訣端在一個“變”字。
然而,在國外,百貨公司屬于已經過時的業態,現存的百貨公司基本上都在賠錢;在國內,各地百貨公司也普遍景氣低迷,那么,武廣的紅火又能持續多久呢?
時代變了,百貨公司也不能一成不變。在一篇論文中,毛冬聲寫道:
“美國、加拿大等國近10年興起的‘摩爾’(MALL),是一種更有活力的新業態。‘摩爾’的基本特征是:規模比購物中心更大;多樣性服務更為突出;休閑餐飲娛樂的比重更大;可以由多個購物中心毗鄰在一起組成。我認為,武商集團的‘扎堆工程’完成后,完全符合‘摩爾’的這些基本特征,于是決定,將三大購物中心統稱為‘摩爾’商業城,使其跳出傳統百貨公司概念,形成一個集購物、休閑、餐飲、服務、旅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巨型經營綜合體。”
“我的構思是:顧客全家來到摩爾商業城之后,夠他們在這里呆一天的:他在這里要吃,要玩,要買東西,所以我們就多設一些吃喝玩樂的設施。現在購物的面積大了一點,將來摩爾商業城的購物面積只占60%,吃的面積要占20%,玩的面積要占20%——我們正在逐步地調整。”
“武廣的管理本身也要不斷提升,這是無止境的。因為企業每個階段都會有每個階段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企業就往前進,解決不了就會退下來,甚至垮臺。”武廣董事長毛冬聲說。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