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本刊記者 章文
因為國慶節值班的緣故,無聊地在網上看新聞,一則國內新聞觸動了我的心。新聞講的是廣西的一對老夫婦因兒子在廣州收容站里離奇死亡而狀告廣州收容站的事,讀來字字觸
目驚心。我于是搜索“收容遣送”4個字,嘩嘩嘩,像井噴一般,涌出來許多條。每一條里面都浸滿了外來打工人的血淚。我發現讓這些人流血流淚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么壞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們一般都很老實,遵紀守法,勤勤懇懇在別人的城市里靠自己的勞動過著卑微的生活。他們沒想到,僅僅就是沒辦或身上沒帶那張名為“暫住證”的薄薄的卡片,就有人有權力把他們抓起來,關起來,讓他們勞動,罰他們的款,甚至毒打他們。歡樂祥和的國慶節過完,我立即上路,前往東莞,去大朗收容站,去樟木頭收容站;前往博羅,去楊村收容站。在民工聚集的地方,只要詢問有關收容的情況,幾乎每個被詢問者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過,就是自己身邊的朋友遭遇過。他們都表露出了極大的憤怒,同時卻也感到極大的無奈。有一個打工者講:“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抓到了只能自認倒霉,誰叫你是外地人呢!只能學著機靈點,多呆在廠里,盡量少出去玩。”
層層得利者與受害者
1982年,國務院頒布《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規定收容由公安機關負責,遣送由民政部門負責,收容遣送的對象是那些衣食無著的街頭流浪乞討人員,帶有濃重的福利色彩。1991年,國務院又頒布《關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問題的意見》(下簡稱《意見》),將收容遣送的對象擴大到三證(身份證、暫住證、務公證)不全的流動人員。但規定非常含糊,是三證有一證就合法,還是必須三證齊全才算合法,《意見》里面并沒有說清楚。制度的模糊必然導致執行中的搖擺,這對負責收容工作的公安機關而言,意味著操作上的極大靈活性。不合理的產生還在于現實中利益的驅動。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武冬立局長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透露,全國共有流動人口約8000萬,按辦理暫住證每人需交180元管理費用計,一年就是144億,就是打個半折,也有80個億。這筆錢沒有人告訴我們用到何處。一些執法人員利用制度的漏洞,憑借手中的權力大搞人錢交易,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青年報》去年6月19日報道了604次列車上,一名27歲的女青年因未買車票、未帶身份證而被乘警捆綁,后女青年跳車身亡的惡性事件。造成這一惡性案件的直接原因是,乘警與一個收容所有約定,一旦發現無票、無身份證的人員,即送交收容所,每送一人乘警可得到200元的“工作經費”。據公安內部人士私下透露,這種情況在全國都很普遍,只是各地的“收費”標準不一而已。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打工者明明帶有暫住證卻被撕掉。韶關市政法委社會綜合治理辦公室副主任戚岳文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我查看了公安機關填寫的收容審批表,很多人根本不屬于收容對象。”他舉例說,比如一個湖北青年,他哥哥、弟弟都在東莞打工,他從家鄉來到東莞,也找到了哥哥和弟弟。那天吃完飯后,他穿著沙灘褲、拖鞋,與幾個老鄉一起在外邊散步,碰到了當地派出所的警察,問他們有沒有身份證,他們說在宿舍。警察根本不聽他們解釋,拉上警車,作為“三無”人員送到了收容所。在東莞采訪時了解到,各個鎮為了創收,在辦暫住證問題上出臺“劃地而治”的土政策。各鎮之間的暫住證不能通行,在樟木頭辦的暫住證只在樟木頭轄內有效,要到塘廈必須重新辦理塘廈的暫住證。另據有關人士講,各收容所、站互相接收被收容人員時,同樣要向對方收取費用。比如,某收容所將人送到另一收容站,收取每人大約100至200元的“工作經費”。這筆錢,最終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向被收容對象及其家人收取。因而,有群眾將此譏諷為“一級批發和二級批發”,更令人辛酸的說法是“賣豬崽”。許多無辜的被收容人員,就這樣被互相周轉甚至變相買賣。層層得利的是個別執法者、收容站,受害的只是無辜百姓。民政部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司綜合處處長張世峰曾表態,決不能拿被收容遣送人員做交易。但是,下面也有自己的理由。去年8月3日,廣東樂昌坪石收容遣送中轉站16名被收容人員集體逃跑,釀成了5人死亡、4人失蹤的惡性事件,一時轟動全國。戚岳文副主任曾直言不諱地指出:“我以前不了解收容站的情況,這次去調查時,我當面對他們說,你們的指導思想有問題,是在搞創收!”坪石收容站的李副站長也承認了這一點,據他講,他們雖然是韶關市民政局的直屬事業單位,但局里并沒有給多少錢,僅是一些“人頭費”(人員工資)而已。而且,坪石收容站的編制為22人,實際有30來人,在編人員工資由財政差額撥款,不足部分按省里規定適當向被收容人員收取費用。根據省里規定,在收容人員有經濟能力的情況下,可以收取一部分費用。“但是,這是什么性質的收費,是服務性的有償收費還是其它什么費用,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如此創收下來,使本該是社會福利性質的收容遣送站成了人人想吃的“唐僧肉”。李副站長說:“(坪石收容站)本來是韶關市民政局管,但省民政廳也想管,樂昌市又認為,收容站建在我的地盤上,所有的設施都搞好了,憑什么讓他們來‘摘桃子’?”
又見歧視色彩
“為什么在自己的祖國我們只能暫住?”這是一名網上朋友激憤的提問。東莞市民政局一名女同志在接受采訪時也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身份證,為什么還要辦暫住證?你可以去質疑一下。”依照有關部門的說法是,在城市流動人口中實行暫住證制度,有利于治安管理和綜合治理。但有專家指出,暫住證政策實際上是在排斥流動人口進入城市,防范的主要對象就是農民。這同我國實行的“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一樣,都具有強烈的歧視色彩。暫住證制度比戶籍制度稍稍進步一點的是,戶籍制度不允許農民進城,暫住證則限制農民在城市中停留的時間。公安部1995年的規定是,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擬在暫住地居住一個月以上、年滿16周歲人員,在申報暫住戶口登記的同時,應當申領暫住證。暫住證為一人一證,有效期限最長為一年。暫住期滿需繼續暫住的,應當在期滿前辦理延期或換領手續。不按規定申報暫住戶口登記、申領暫住證,經公安機關通知拒不改正的,對直接責任人或者暫住人處以5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比罰款或者警告更厲害的是,如果你沒辦暫住證,就很難找到工作,甚至沒人敢租房子給你住。公安部規定,雇用暫住人口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督促暫住人申報暫住戶口登記,申領暫住證,不得雇用未申領暫住證的暫住人。昆明市的《流動人口管理暫行規定》說得更明白:“暫住證是流動人口在本市臨時居住的合法證明,未取得暫住證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其出租房屋或者提供就業、生產經營場所;勞動行政管理部門不予核發外來人員就業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予辦理營業執照。”暫住證成了流動人口的緊箍咒和脆弱的護身符,是尊嚴所系,也是自由所依。沒有了暫住證,他在自己的祖國就成了野鬼游魂。如果你根本就沒有辦理暫住證而在一個城市呆上十天半個月,你就是一個“偷渡者”,警察將有權拘留你,送到收容遣送站。不光不受歡迎的進城農民吃盡暫住證的苦頭,就連那些大受歡迎的白領打工者面對暫住證也不禁發出哀嘆:我們是有錢沒身份!這“暫住”兩字時刻提醒著那些身在異鄉的人們,你只是這個國家某個地方的過客!從小就會念“熱愛祖國”的公民,慢慢意識到在自己的國家自己也只能暫住。
何時是盡頭?
據了解,與《立法法》相抵觸的收容遣送制度將面臨重大改革。但要想一下子取消似乎不可能。民政部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司綜合處處長張世峰在一次收容遣送工作法制建設研討會上曾講,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發展,在不斷健全的法制框架下,收容遣送工作將逐步向社會福利性質過渡。從國情出發,目前取消收容遣送工作不現實。要在收容遣送法制化、規范化上下功夫。他建議可把對收容遣送的立法納入正在制定中的《行政強制法》中加以規定。我國已于1998年10月5日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該《公約》第九條規定:“除非依照法律所規定的根據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剝奪自由。”根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的解釋,這里的“法律”,是指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這里的“程序”,是指經過合格的法庭審理。另外,《公約》第十二條還規定:“在一國領土內合法居留之人,在該國領土內有遷徙往來之自由及擇居之自由。”收容遣送的對象并沒有違法犯罪行為,對他們采取強制收容遣送措施,顯然不符合《公約》的上述規定。我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張世峰處長所提到的《行政強制法》,它會不會以立法的形式將收容遣送中的不合法現象予以合法化?但愿不會如此。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