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有史以來凈值跌幅最大的兩周,市場明顯地感到基金前景堪憂。原本,在下跌的市道下,基金的分散投資更能體現出抗風險能力。但事實似乎并非如此,基金的困惑也在于此。
困惑一:后市研判分歧巨大
大勢的暴跌,似乎尚在基金經理的意料中。泡沫太大了,這幾乎是他們共同的看法。不過,對于后市的研判,基金內部則存在巨大分歧。接受記者采訪的數家基金有關人士均透露,基金管理公司內部尚未形成定論。對于此輪暴跌的原因,部分基金經理認為,關鍵是前期的資金鏈斷裂,私募基金大規模拋售離場才是大市下跌的主因。這與市場把增發過多、國有股減持作為重大利空的看法,頗為不同。
無論對大勢下跌的原因分析還是后市的判斷分歧有多大,大多數基金都承認,目前是證券投資基金自1998年以來第一次面臨重大挑戰。到了該調整投資策略的時候了。
困惑二:績優股不抗跌
無論后市如何,基金都意識到投資策略調整的重要性。而且基金在應對大市下跌的辦法似乎大同小異:減持股票、分散投資、轉向傳統產業、投資績優藍籌股。然而這些對策是否有用,不少基金自己也持懷疑態度。一位基金經理表示,選擇績優藍籌股必須基于這類股票在下跌市道中比較抗跌,但事實上,在目前的市場上,績優股并不抗跌。
績優藍籌股被人稱為“死亡板塊”。最近一期《新財富》認為,中國股市極度脫離基本觀,65%的公司股價高于基本面股價,19%的公司股價基本與基本面股價相符,16%的公司股價低于基本面股價,而大部分藍籌股則屬于第三類群體。藍籌股不僅被低估,事實上其抗跌性也并不強,此次大市跳水藍籌股的表現便是佐證。
一位基金經理一臉無奈地說:“市場永遠是對的。我們只能根據市場來調整投資策略,但現在該如何調整確實令我們困惑。”
困惑三:對沖機制缺不缺?
如果有做空機制,基金的表現應不至如此——一位資深基金研究人員如是認為。但基金的看法與此相左。一位基金經理表示,目前討論得比較多的是指數期貨,很多人都以為上了指數期貨就可以幫助基金擺脫目前只能漲不能跌的困境。事實上,在國際上,指數期貨對于共同基金來說是用來進行現金管理的,并非是為了對沖風險。(榮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