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通海
個股暴跌屬于非系統風險,而大盤暴跌則屬于系統風險。眾所周知,系統風險與政策、宏觀經濟、利率、財稅、市場供求等方面密切相關,而非系統風險與公司經營、公司信用等方面密切相關。7月以來,兩市大盤出現大幅回調,根源在于系統風險的再現,從而引發了非系統風險的涌出。
從系統風險來看,一是國有股減持。二是上半年違規資金的入市被清查,(據稱有2000多億的銀行信貸資金違規流入到股市)。三是下半年的新股擴容壓力。四是5、6月份指數一直處于歷史高位。而非系統風險方面主要有:一是上市公司中報預虧和預警連綿不絕,二是“增發”搞新一輪“圈錢”的公司獅子口大張,三,基金全面減持占市場指數權重的科技股。
大盤在系統和非系統風險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向下尋支撐。俗話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尤其大盤出現連續暴跌之際,95%的股票是難逃厄運的,7月30日指數跌幅超過5%,個股跌幅在5%和10%之間共有780點,占總數的80%,只有不到5%的個股略有抗跌性。面對暴跌的市場,作為投資者由于各自倉位的不同,必然有著不同的心態。并決定著自己的操作策略,而以往人們所總結出來的一些操作理念有時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不在暴跌時賣出”,這句話,看似矛盾,其實也有一些哲理。所謂暴跌,一般指大盤跌幅超過2%以上,個股跌幅超過5%以上,而暴跌時,投資者有時會失去理智,順著跌勢斬倉,當清倉后,股價出現反彈,那么就又可能出現割肉割在地板價上,但如果不果斷斬倉,可能會遭至更大的虧損,或被深度套牢。這就要從趨勢上分析,當一個上升趨勢未出現明顯轉勢時,暴跌時可以不動,當確認上升趨勢已經轉向,那么就得忍痛割愛,揮淚出局,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轉勢的區別:從技術上,可以采用形態法、K線法、指標法、切線法、波浪法等多種理論進行對照判斷:從形態上講,頭肩頂(M頭)、菱形、下降三角形都意味著轉跌的信號;從K線看,超過5天以上的連續陰線,預示著后市不妙;從指標看,MACD由正轉負,KDJ三線高位發生死叉,能量潮連續勾頭向下,成交量隨股價下跌,逐步放大,均表明多頭開始衰弱,空頭逞強的時期到來。從切線的角度看,當60日均線被跌穿,且45天、60天均線發生死叉,并下穿90天均線,則意味著市場轉弱,從波浪理論上分析,一個市場走完了上升5浪后,伴隨的必然是下跌3浪,如果沒有在B浪反彈中減持,那么自然被C浪一網打盡。“不輕易搶反彈”,下跌對多頭來說是痛苦,但對空頭來說是機會,有的空倉者或半倉者看到暴跌時,往往產生一種抄底的念頭,“博反彈”,成了市面上頗為流行的口頭禪。其實,“博反彈”是需要一些條件的,在強勢市場和強勢個股之中,博反彈往往成功率很大,而當一個市場或個股已經由盛轉弱,那么博反彈往往是飛蛾撲火,風險極大。暴跌不是博反彈的理由,暴跌后空頭已無力再向下砸時,并且股價遠遠脫離主力的成本區時,這樣的反彈才有力度,才值得去博。不過博反彈只能是短期行為,帶有很濃的投機色彩,遵循著快進快出的原則,不可過分貪婪。
總之,暴跌本身是一種災難,尤其對重倉的機構而言,更是如此,因出貨十分困難,且代價極高。但對輕倉者和空倉者或僥幸逃生者則可能是難得機遇。從這個意義上看,暴跌之際又是一次證券市場大洗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