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事件早有征兆 基金經理評級調高還是調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7日 03:47 證券時報 | |||||||||
□劉興祥 伊利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出事了,這多少有些令投資者感到意外,而最為尷尬的莫過于基金了。三季報顯示,伊利股份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就有九只基金,合計持有約5500萬股。以9元的價格計算,基金目前持有的市值也達到了近5億。顯然,踏進“藍籌陷阱”的事實讓風光無限的基金不得不直面這樣一個問題,有多少公司值得完全相信呢?
基金踩中陷阱并不是沒有發生過,例如,早些年的持有銀廣夏、東方電子(資訊 行情 論壇)等在市場上就曾經引起軒然大波。然而,這些事件的背后是有關公司的蓄意作假,基金疏于防范及研究等。如果說早些年的踩中陷阱在相當程度上暴露了基金的責任心、道德規范等方面的問題,那么,伊利股份就使得基金價值投資的理念遭遇新的挑戰。 無論是從所處行業,還是公司質地、盈利狀況等各方面判斷,伊利股份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基金追捧。畢竟,在國內股市上,目前值得基金長期投資的股票還是有限的。伊利事件則表明,所謂藍籌也不一定完全可靠,各種各樣的風險仍然是可能存在的。對于基金來說,投資的難度就一下了增加了很多,一雙火眼金睛更加顯得特別重要。 具體來看,伊利事件并非毫無征兆。“國債事件”的發生實際上已經給投資者提了個醒,伊利股份的公司治理實際上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關鍵是,以目前國內證券分析的角度與水平,公司治理還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以前,在判斷某一企業是否有投資價值時,過多地采用市盈率等財務指標來判斷。正因為如此,盡管有QFII在三季度減持了伊利股份,但是,基金整體上卻不為所動,繼續重倉持有。伊利事件給基金們提了個醒:今后在對企業進行估值時,其治理結構指標應該比財務指標更重要。 對于持有人來說,目前最關心的是,基金能否對伊利股份未來的價值做出合理與較為準確的判斷。從以往經驗來看,凡是公司本身或公司高管出現問題的股票,無一例外地在復牌后出現連續的跌停跳水。但是,伊利股份有所不同的是,公司基本面還是較為穩定,生產經營照舊,品牌也未受到較大影響。如果公司能夠借此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那么,價值提升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這就給基金經理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評級是調高還是調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