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論是價值投資理念深化 市場無統一估值標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30日 19:52 證券時報 | |||||||||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 王群航 當前,關于證券市場估值標準的爭論十分激烈,這是我們這個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必然現象,是市場正在走向成熟的表現之一。縱觀這些爭論,大家焦點都集中在該有什么樣的估值標準上。而王群航通過研究,旗幟鮮明的提出“市場沒有統一的估值標準”的觀點
理性的職業人做投資,典型的表現就是要讓自己的投資行為顯得有理性,而這種理性的表現特征就是要有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投資行為,要“師出有名”。2003年底的價值投資理論,就是以基金為首的機構投資者在既統一了自己思想,也統一了市場的思想之后,共同發起了一輪波瀾壯闊的價值投資行情。 當廣大投資人的投資行為趨于一致時,當大家借助價格來完成自己的價值投資實踐時,傳統的、經典的供求關系理論又開始發揮了作用:巨大的需求推動了價格的上揚,而價格的快速上揚又反過來促使投資人重新思考在新的價格表象背后的價值含金量,價值會無視價格而獨立地存在嗎? 于是,在2004年的上半年,當價值投資理論在投資實踐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之后,一個新的名詞出現了:“價值投機”。 由于歷史的原因,“投機”一詞帶有明顯的貶意。市場中那個無形之手以一字之差將“價值投資”變成了“價值投機”,性質的變化終于讓投資人,尤其一大批具有專業投資身份背景的專業人士開始真正考慮“價值”與“價格”之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發現了一個“新天地”——估值。 估值要不要?有沒有? 估值要不要,當然要。沒有估值的投資,是真正的非理性行為。這種行為,任何人都不會做,除非他在玩,除非他故意同金錢有仇。 既然要,就會有一個標準問題。我們這個市場上到底要不要一個統一的估值標準?可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估值標準?我的看法是:我們這個市場不需要一個統一的估值標準,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估值標準。如果有誰想搞一個統一的估值標準,那么他其實是在將復雜的證券投資行為簡單化、理想化、公式化。如果有誰想搞一個統一的估值標準,那只能說明他很幼稚、很天真、很簡單。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中國的證券市場很年輕,這是理由之一。 中國的證券投資基金市場更年輕,這是理由之二。理由之三:基金市場更年輕,基金經理的從業經歷當然就更更年輕。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行為、投資管理流程,與很多以往具有資產管理背景的人所經歷過的投資實踐有著很大的區別。責任的重大、經驗的缺乏、市場風險的巨大、尋求價值過程中的茫然,等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很多專業投資人士期望能夠找到一個可以一勞永逸地進行簡單化、理想化、公式化投資的方法。這種探索行為是良好的,積極的,但同時也是虛妄的。 關于統一的估值標準 所謂“統一的估值標準”說法,是從國外引進的。在中國國民的本性中,有著很深的“崇洋情節”,當年那個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必須由外國人審計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現在,投資市場還是這樣,一說到國外,總少不了要加上“先進的”、“成熟的”等形容詞,真是這樣嗎? 國外的證券市場上到底有沒有一個統一的估值標準呢?據我的了解和觀察是沒有的。目前市場上有些人所說的國外的、統一的估值標準,其實都是騙人的,都是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市場中存在過的某一種估值方法而已,或者只是某位留洋人員學到的一種方法。這個道理很簡單,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金融、市場、文化情況都有很大的差別,行業、企業發展情況也都有很大的差別,各種經濟、金融、投資理論豐富多彩,怎么可能會有一個統一的估值標準呢? 在我們自己的市場上又如何? 所謂的“統一的估值標準”,其實可以看成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這種統一的衡量標準,在某些細小的領域是可以有的,比如食品中的合理農藥殘留量指標、機械產品中的精確度指標,等等。 在投資領域,我們這個證券市場的行情是千變萬化的,正是因為有了不同的估值標準,才會有不同的投資操作行為,才會有不同的行情波動特征,才會有不同的市場投資機會,才能夠折射出投資人員投資運作水平的高低。如果有了一個統一的估值標準,大家都按照同一個公式來指導投資運作,這個市場就不會有波動性,投資的魅力就不存在了。 部分專業投資人士認為股價或高估、或低估的原因,在于他們所接受的經濟、金融、投資教育不同,信奉的投資理論不同,對于相關經濟、金融以及投資理論的理解不同,對于相關上市公司的研究、考察、調研的結果和認識不同。 估值論是價值投資理念的深化。但市場在尋找估值標準的時候卻將依賴的目光看向了國外,這從本質上反映了當前的很多專業投資人士缺乏起碼的自尊和自信。 很多專業投資人士都會說這樣一句話,大意是:中國股票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對于這句我們聽過、見過千萬次的話,如果僅僅是抱怨,尚可說的過去;如果放在尋找“統一的估值標準”的大背景之下,則恰恰成為了一個最好的反證:正是由于不確定因素太多,才不可能有統一的估值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