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債券 > 新基金業 > 正文
 

從麥哲倫基金成長的故事看中國新興基金業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2日 14:29 新華網

  話說三十幾年前,二十郎當歲的彼得·林奇剛就任基金經理人不久,那個基金規模很小,搖搖欲墜,可能被撤銷或與別的命運同樣坎坷的小基金合并。彼時正是美軍敗走中南半島,世界經濟在能源危機掃蕩下奄奄一息的悲慘歲月。

  林奇的上司富達先生,隔三差五地走到他身邊想給小老弟一些秘訣:"怎么不買些XX股呢?你看,上周漲這么多!"或者:"聽說,那個某某,要大干一場,趕快讓基金買上些吧 !"行情低迷十幾年已經讓人很不爽了,老板還像蒼蠅一樣飛來飛去,實在煩人。

  某日,彼得終于開竅了,告訴長官:這幾個月搭地鐵上下班讓我有個心得,車要走了,等下一班就是,不用追趕。有些人珍惜時光,為了兩三分鐘,跑步趕火車,不信紙有沒有趕上,摔倒、被門夾到、腳扭到的機會都比別人高很多,真是不劃算啊!反正下班車一會兒就來。接著他又說:股票也不用追,這個漲了,還有沒漲該漲的;也有漲了會跌回來的,追股票的下場跟追地鐵一樣,得不償失。后來,他的基金真的因為太小而跟另一檔合并,經過二十年之后,這個基金成長為全世界管理資產最多的基金,他留下長期穩定的操作紀錄,為投資創造的收益至今無人能及。猜到了吧,這個基金就麥哲倫基金。

  就算在共同基金最為發達的市場--美國,基金投資人和基金公司的股東對于基金報酬的預期、基金管理獨立性的尊重都經過相當長時間學習的過程。國內的基金還在初期發展的階段,對于投資基金的信心并不堅定。這一點沒有速成的方法,惟有耐心地觀察及等待,我估計在國內至少還要有一輪多空循環,方可看出高下。在國外,也是經過多個多空循環后,一些堅守基本面分析專業、堅守紀律性操作的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經理人,以杰出的績效向投資者證明買基金比自己做股票要好多了。

  所謂杰出的績效包括幾個元素,首要的是穩定性,再就是比市場好,一個好的基金在每一次市場上漲時基金凈值要能比上一次上漲更上層樓、在每一次下跌時可以比上一次下跌時凈值墊高一些。在中國,只要經濟發展向上的趨勢不改變,資本市場作為經濟成長的櫥窗,速度或許有快有緩,基金都有長足發展空間。

  中國基金業發展所倚賴的資本市場一般被歸類為新興市場,過去國際上對于新興市場的印象大致可歸類為兩點:第一是市場波動性較大;第二點則是公司治理結構不佳。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投資新興市場似乎是風險極高的事情,因此要承受較高的風險溢價。不可否認,這兩點的確曾是新興市場的特征,不過經過近幾年的調整與融合,新興市場本質上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投資入應該修正對于新興市場的認知。

  首先,隨著金融市場的國際化,資本在國際間移 動十分迅速,因此波動性大已不再''。是新興市場的特色。從市場波動值(Volatility)來看,美國那斯達克指數過去兩年的波動值已經比MSCI亞洲新興市場指數波動值要高,中國A股市場的波動值在今年甚至比亞洲鄰近市場要小。

  其次,在金融市場國際化的浪潮下,許多新興市場逐漸解除原有的限制,對外開放市場,例如臺灣最近即廢止QFII的制度。事實顯示,在國際資金的進駐后,新興市場的企業管理水平也有迎頭趕上的趨勢。在臺灣地區、新加坡等市場,一些占大盤權值高的藍籌股,外資持有股權的比例已經過半,就股東結構而言,這些公司已算是國際級的企業,因此在管理上須同步提升至國際級的水平,決策時亦須考慮外資股東的想法。國內的企業在邁向國際舞臺的過程中,遇到如股權結構改變、購并的情況時,也必須尊重國外媒體的看法,這也是升級為國際企業所必經的過程。

  綜合以上兩點,投資新興市場的策略也須加以調整。過去國際投資人習慣將市場按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來劃分,但隨著新興市場國際化的腳步,不同國家間的股市漸趨同步,反而是不同產業間的景氣周期差異更加明顯。因此,以國別作為資產分散的依據,已遠不如以不同產業來分散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對于新興市場而言,產業的優勢更為明顯,例如一向采取價值型投資法的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在其投資組合中就有中國石油這家公司,他并不會因為中國石油來自屬于新興市場的中國大陸就不投資,這個例子亦告訴我們,只要公司治理國際化,且所屬產業具備競爭優勢,即使公司在新興市場,投資前景仍被看好。(上投摩根富林明 王鴻嬪)

  (中證報)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甲午海戰110周年
中國網球公開賽
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揭曉
法蘭西特技飛行隊訪華
新一輪汽車降價潮
北京周邊郊區秋日游
金龍魚廣告風波
2005研究生報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國監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