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再現巨額申購 機構資金入市抄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1日 09:4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見習記者 李佳 深圳報道 經過本輪市場大跌,市場的股價定位模式發生了轉變,股價重心下移后的估值也需重新定位。而投資與宏觀經濟聯系緊密、能積極分享經濟增長成果、抗周期抗風險能力強的藍籌股是基金堅持“價值投資”的惟一理性行為。 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基金的生存狀態也出現嚴重分化。新基金欲售無門,發行慘淡,而一些績優基金卻在機構投資者的追逐中逆市出現凈申購。 機構抄底? 大盤陰跌有三月之久,而南方穩健成長基金的凈申購額卻節節攀升。雖然受到大盤連跌的拖累,在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下跌15.16%的情況下,南方穩健成長基金累計凈值僅跌去1.27%,凈申購額高達14.33億份,基金規模從年初的2..84億份猛增至40.17億份,增幅達到55%。 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市場總監謝愛龍說,在這些凈申購者中,70%-80%為機構投資者,其中以大型企業等基金公司直銷大客戶為主,保險資金進出頻繁。另外,一些專業投資、理財公司表現也較為活躍。 據了解,目前其他基金公司也出現凈申購情況。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績優老基金出現大量凈申購很可能是機構投資者入市抄底的一個強信號。與新基金為了在三個月的建倉期內達到契約規定的的建倉額度這一被動投資方式不同,績優老基金出現的凈申購資金完全能夠成為市場主動投資的“中堅力量”。 另外,種種跡象表明,前段時間表現搶眼的貨幣市場基金資金面抽緊,部分資金開始悄悄流向股票型基金。 市場已經構筑完堅實底部了嗎?市場本身并不缺資金,信心才是嚴重匱乏的東西。既然機構投資者開始悄悄看多,這是否意味著市場信心也開始恢復? 首只LOF產品———南方積極配置基金基金經理李明對記者表示,目前市場投資價值凸現,投資良機已經來臨。大盤出現反彈也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 首先,政府進一步明確對資本市場的發展與支持的態度,把投資者利益保護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投資者的熱情。日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會議,強調要通過改革,解決經濟運行中存在的體制、機制性問題,鞏固宏觀調控的成果,要求抓緊落實“九條意見”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促進資本市場穩步健康發展。同時,市場對四中全會之后,是否有進一步落實“九條意見”的舉措出臺有著良好的預期。 其次,央行明確表示目前尚無利息調整的消息,消除了市場關于“升息”的傳聞影響。8月份相關宏觀數據已經出爐,CPI指數同比增長5.3%,有觀點認為8月份后的物價漲幅會逐月回落,投資者對宏觀經濟未來走好的信心進一步恢復。 機構緣何鐘情老基金 在記者對散戶投資者進行的調查中,大約有75%的人認為,如果要購買基金,他們會首先考慮新發行的基金。究其原因,一位散戶投資者表示,去銀行買基金,工作人員介紹最多的就數正處發行期的基金,而很少有人主動向他們介紹老基金。另有投資者表示,雖然證監會明令禁止,但是一些新發基金還是會搞“促銷活動”,比如保證收益率、返還部分手續費等,這也是對散戶投資者不小的誘惑。 在調查中,只有極少數散戶會首先考慮購買老基金。即便購買老基金,也是對長期持有、表現良好的新基金的再申購。 相比而言,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有很大不同。他們選時能力較強,品牌忠誠度高,在選擇投資的時候,更多會去關注老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績優基金產品。 市場賦予基金公司“專家理財”的美譽,投資部門成為基金運轉機器的核心。而對新基金來說,一個剛剛成立的投資運作團隊能否快速而有效磨合一直是機構大客戶的“心頭之慮”。 基金業在中國迅猛發展,熟悉中國證券市場特有規律、掌握基金操作技巧與獨特投資理念的基金經理鳳毛麟角。年輕的中國基金經理們甚至都沒跨越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市場周期,在選股方面,更不可能對所投資的所有行業深入鉆研。 另外,基金公司“大躍進”式的成立必會導致其管理水平的良莠不齊,而老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績優基金產品有在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穩定的投資團隊。權衡得失,一些深思熟慮的機構寧愿把大單交給老基金打理,即使它們也不能隨時跑贏大盤,至少風險要小很多。 在實際操作中,基金往往根據自身智能選股系統,把候選股票放入股票池,最后由投資決策團隊對其配資、風險監督委員會對其監控。重視品牌聲譽的基金公司一般都有著較為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 其次,過大或過小的基金規模也是妨礙新基金有效運轉的隱憂。 單只基金規模過大,會使資金流動性大大降低,無法適時換手股票。另外,在市場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不多的情況下,手握大量資金的基金在結束最優配置后,不得不退而求次優選擇,投資人利益很難得到充分保障。 而基金公司的收入主要來自于管理費收入。一家基金公司每年的成本開支至少需要3000萬元,因此按照管理費率1%左右計,需要管理至少30億的基金總規模,才能做到收支平衡,規模過小的基金公司生存都成問題。 以2003年表現最佳的博時價值增長、南方穩健成長、嘉實成長收益等來看,基本都屬于規模適中、中型偏大的老基金。 優勝劣汰必由之路 “中國股市沒有進步,2005年是基金淘汰年”,半年前發此言論的香港學者郎咸平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預見性。從基金業發展現狀來看,似乎將會被其不幸言中。 基金業本身的發展也是不破不立,有新生就有滅亡。面對市場的沖擊和行業本身的擴容,一些競爭力不強的基金公司將面臨逐漸被淘汰的可能。 少部分經營管理不善的老基金公司、盲目設立而沒有強大股東背景的新基金公司首當其沖會受到生存挑戰,一些規模過小或者業績不佳的基金管理公司將不得不面對長期虧本經營狀態,茍延殘喘。另外,基金業頻繁的人才流動也會加劇淘汰速度,“大魚吃小魚”這一競爭的原始規律遲早要在基金業內上演。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談到基金公司發展問題,不得不涉及市場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這個問題。國外很多基金確實在作“價值投資”,他們看好公司的發展,參與管理并分享公司的成長。而在中國還沒有哪個流通股股東能真正參與到上市公司經營管理中去,人們只關心二級市場股價的潮漲潮落,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標榜“價值投資”的基金公司也只能做著不倫不類、既投資又投機的操作。 據悉,很多基金公司私下都奉行這一既投資又投機的操作理念,既然大家都作投機,證券市場也由機構大戶和散戶的博弈漸漸轉變為機構和機構之間的博弈。不少基金同買同賣,加劇了市場的波動,也惡化了自己的生存環境。 經過本輪市場大跌,市場的股價定位模式發生了轉變,股價重心下移后的估值也需重新定位。而投資與宏觀經濟聯系緊密、能積極分享經濟增長成果、抗周期抗風險能力強的藍籌股是基金堅持“價值投資”的惟一理性行為。LOF基金經理李明表示,前期市場的大幅下跌帶動了這部分股票價格的短期下調,這恰恰凸現了它們的投資價值。 一年前基金公司還是令人艷羨的“金飯碗”,轉眼就要進入“淘汰年”,這也難怪有人戲言,其實基金也挺可憐的,既要在市場中賺錢,又要維持市場的穩定,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現在還要面臨生存壓力、愁于內部競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