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20萬元的EMBA有人讀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1日 18:10 解放日報 | |||||||||
中國的EMBA教育一亮相,便穿上了一件“貴族”的外衣。看看各校開出的價碼,著實讓普通老百姓咂舌:復旦23萬,交大21.8萬,同濟和財大,定在20萬左右;海運學院還沒有出價。再看看北京的:清華25萬,北大26萬! 20萬元的EMBA有多少人來讀?EMBA在滬上推出僅兩周,便出現“熱銷”:到交大報名的已超過200人。復旦大學不僅吸引了眾多本市企業界人士,蘇浙一帶的企業老總也紛至沓
“熱銷”背后也該有冷思考,由“高價”學費引發了幾個問題——— 學費是如何定價的? 采訪中,一些高校透露了EMBA的“定價策略”——是成本核算。教育部規定,EMBA師資中必須有30%以上的境外師資。據目前行情,請國外一流大學的一流教授上一天課,一般報酬是兩三千美元,有的甚至高達四五千美元,還不包括差旅費、食宿費等。要辦EMBA,就必需要有優秀的境外師資作支撐,這是一筆昂貴的開支,由此抬高了EMBA的學費。 二是消費群體。復旦大學EMBA項目負責人陸雄文認為,EMBA的市場不大,復旦認準的就是具有潛力的優秀企業家和高級經理人員,學校聘請的境外師資將是國際一流大學的教授。EMBA,實際上就是用稀缺的教育資源支撐起一個稀缺的教育產品。 三是競爭態勢。一些學校認為,全國招EMBA有30家,大家都想把本校的EMBA塑造成一個高端品牌,而支撐高端品牌的除了高質量外,還必需有高價位。 如何杜絕“花錢買文憑” 辦EMBA教育,高校第一次被賦予如此大的自主權,可以自主考試、自主招生;對企業老總來說,也是第一次可以不走應試的“門”,憑能力和業績贏得高層次教育的“入場券”。雖說價格很高,但出得起這個費用的大有人在。社會的擔心也隨之而來:會不會出現“花錢買文憑”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幾所高校在EMBA招生時不約而同地“縮水”了:復旦大學原本可招300人,現在只招120—140人;同濟和財大分別可招100人,現定為50人和80人左右。憑實力,招滿生源并不費力,但各校的態度很堅決:不搞“跑馬圈地”,而看重辦出“精品”來。 要保證質量,首先要把好“入口關”。除硬指標外,對報考者的工作業績等,各校都表示要嚴格考察和審核程序。如交大將組成包括校方、企業界、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的人士的E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監督招生和考核,體現其公正性。其他高校也將在考勤、學分、項目、論文等方面嚴格把關,重要的考核內容還會交校外專家“盲審”,不合格的堅決淘汰。 如何做到“物有所值”? 學生出了高價,就得靠優質的教育服務來支撐。為此,復旦的EMBA,將開設與國際著名商學院同步的課程;交大的EMBA,聘請有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和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全部師資的90%,其中來自國際著名商學院的教授約占三分之二,幾項指標都遠遠超出教育部規定的標準。同濟、財大、海運學院EMBA,想方設法打“特色牌”:同濟力爭創出項目管理、先進制造行業管理、博覽會管理方面的特色;財大則以財務會計、管理博弈等特色與競爭者抗衡;海運學院也開辟了現代物流管理方向等。 EMBA教育要杜絕價格“泡沫”,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的自律。有關人士指出,EMBA教育的成敗,關系到這個學位的含金量,關系到高校的形象,也關系到高等教育進一步擴大辦學自主權的進程。EMBA,一定要辦出精品來!(本報記者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