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黑龍江省五常大米價格節節攀升,最貴的一斤甚至賣到了199元。
但五常市的許多稻農卻感受不到喜悅,因為他們辛辛苦苦種出的水稻,賣給當地的加工企業每斤不到2元。
稻農與企業獲利相差懸殊
黑龍江省五常市大米享譽全國。記者在當地走訪發現,中等包裝的大米,四五十元一斤的比比皆是。精包裝大都超過百元,一種抗氧化有機米更是賣出了每斤199元的天價。
與大米高企的售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稻農的有機水稻收購價格并不高。2010年上市的有機稻僅為每斤1.90元左右。
錢被誰掙去了?稻農反映,許多加工企業低價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賣十元甚至幾十元一斤。按水稻出米率60%計算,如果企業大米每市斤賣50元的話,水稻價格應該是每市斤30元。可是企業收購價平均還不足2元,去掉企業加工費、包裝費,也得十倍利潤。
大米加工成本到底能有多少?記者采訪時,一些企業均以“商業秘密”為由拒絕介紹情況。一位企業經營總監無意中透露,除了水稻收購價,還有收儲、烘干、水電、設備折舊以及銷售等費用,這些加工、流通成本每噸在150元-200元之間。
據此推算每市斤大米的加工成本僅為0.2元左右。
訂單反成束縛“枷鎖”
由于五常水稻質量好,一些國內外知名米業巨頭紛紛在此設廠,不僅國內上市公司北大荒、中糧集團、東方集團等企業在五常盤踞一方,就連外資企業益海糧油也早早來到五常市安營扎寨。
按常理,超過200多家的加工企業在此爭奪稻源,稻農應該待價而沽,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水稻根本賣不上價。
農民為何沒有話語權?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了五常市農企之間訂單的“秘密”。稻農反映:一些企業簽了訂單不履約,不按訂單上的價格收稻,訂單反而成為企業單方面約束稻農的工具。
安家鄉雙喜村稻農老李說,他去年和一家公司簽了訂單,公司承諾如果買其公司的稻種,再把水稻賣給該公司,水稻價格就比市場價每斤高7分錢。可秋收時公司卻不收糧,稻農用車把糧都送到公司也不讓卸,多家公司聯起手來“憋稻”,農民哪能賣上高價。
記者了解到,五常水稻產業基本是訂單農業,訂單水稻占90%以上。最開始是為了穩定米源,讓農民賣糧不愁,然而,實際運行中,一些糧企卻把市場風險推給農民,在訂單中“做手腳”,而有關部門也沒有為農民爭取更多權益,致使當地農民糧食根本賣不上高價。
廠家賺了大頭
然而,被不斷推高的產業附加值,卻大部分進了加工企業以及相關人員的腰包。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官員在利益分配問題上,并沒有為農民“撐口袋”。
作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的人員同時還是稻米產業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協會的工作人員,一套人馬三塊牌子。身兼三個部門負責人的姜大偉說,這幾個機構的職能,是統一行使對稻米市場管理、帶領企業闖市場,維護企業利益,而對稻農利益只字未提。(據新華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