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5月26日消息,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書記李宏鳴稱,中國的傳統農業,屬于是小農經濟,缺乏科技、規模與資本,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的方向應該從培育現代農業主體開始。中國的農業改革是從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同樣是解決農業主體的問題。即從過去的集體經濟,轉變為可以自主經營的個體經濟。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李昌平同樣認為,下一部的農村改革最關鍵的在于農村主體問題,應思考清楚了再搞。“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關于農業的主體問題到底是誰?農業上有三基,基本的經驗制度是什么,基本的治理制度是什么,基本的組織制度是什么?把這三基搞清楚了下一步就知道怎么搞了。”
因政策、城市化、科技、市場、農民主動力等動力拉動,中國出現了八連增,八連快,出現了三農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國家和發展改革委員會農村經濟司司長高俊才稱,今后三農發展要進一步增大這五個方面的動力,特別是內因農民主動力,他們是三農工作的對象和生產主體。農民如果是沒有動力的話,其他一切作用都失去意義。
“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花了大量的精力,制訂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推動農業合農村經濟的發展,有效果但力度不夠。” 李宏鳴指出,因現在的農業農村的問題脫節,政策的整體效應不夠。首先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生產關系的變革互相脫節。第二是農業與三四產業的脫節。即農業還是狹隘的農業,和工業和流通業脫節。廣大的農民并沒有從農產品的加工流通的增值當中得到應有收益,導致農業效益低下。第三是農業的各種生產要素脫節。第四是各種涉農的各種政策脫節。“這些問題的原因聚集到一個焦點上,就是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我們正在探索三類主體,家庭合作農場,合作農業組織和農業經營企業。我們希望通過他們的探索,研究他們生存環境,發展的條件和各個方面政策的支持。”李宏鳴說道。(靚一 發自上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