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農業訊 2012首屆中國農商高峰論壇今日在上海召開。涉農食品業各利益相關方于一堂,圍繞食品安全、農業投資和發展等問題,把脈問計,共商良策。以下為嘉賓演講實錄:
李國祥:非常感謝李昌平先生,發展新農業是有階段的,他提出了他的看法,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想對在座的各位也有啟發的意義。最后我們請Nick Rosa 先生,他是康地谷物公司亞洲區董事總經理,他將給我們介紹一下從他公司的角度來看中國農業是怎么發展的,以及對中國農業政策的展望。有請先生Nick Rosa先生。
Nick Rosa:非常高興參與這一場的討論,也非常榮幸參加2012首屆中國農商高峰論壇。對政策這一塊我不是很懂,我也不是中國的專家。但是我作為一個農商,我從75年就開始在這個行業發展。從97年之后,我就開始到世界各地開展業務。包括在中國,在東歐,包括在南美洲也開展過業務。中國的農業怎么樣很好利用技術,用現代農業的工業化,來解決前面幾位討論嘉賓說的問題。當然我不是中國農業政策的專家,我只是一個經理人而已。
我們在中國的業務也取決于中國這邊的農業政策。我在中國已經有非常長時間的工作經驗,作為美國人來說,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在過去30年,中國農業所帶來的非常大的成就。另外我是看長遠的,我并不關注未來5年怎么樣,我關注的是未來30年這個政策到底會怎么樣。當然這也取決于我們的在座嘉賓都可以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我們這個公司在中國來說還是比較小的,中國的政策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公司。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們的經驗,我們公司是美國的一家公司,但是我們在中國歷史非常悠久,我們是一家私營公司,不是上市企業。大家都知道基辛格,基辛格41年就來到中國,他其實也是我們公司這個家族的很好的朋友。在70年代的時候,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改革開放,那個時候中國糧食出現了問題,我們非常榮幸在70年代初就為中國提供糧食。這也是依賴于基辛格和我們公司的關系,所以我們公司和中國有非常好的關系往來。鄧小平上臺之后出現了經濟特區的概念,主要是吸引外商投資來加快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深圳經濟特區出現之后,我們公司非常幸運的獲得了營業執照,我們的號碼是0001號。大家要知道這是79年的時候,當時中國的人口是10億左右。城市化的比例大概只有20%左右。也就是說當時有8億農民是代表了中國的農業,我們現在有這樣的營業執照,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我們看了一下這些農民,我們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這些農民都是小農經濟,養一兩頭豬,養一兩只雞,這也是很自然的,他們只有一畝三分地。在發展中國家早期,確實是沒有交通的運輸設備的,比如說存儲或者是食品加工設備。如果說進行大量種植的話,多出來的東西怎么辦呢?所以其實養豬也是為了消耗生產過多的糧食。還有雞,其實雞也可以吃掉很多路上的米,另外雞還可以下蛋,那個年代,雞蛋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我的豬到你這里來育種,我可以給你一些雞蛋。我們是中國農業方面第一家的外資企業,我們后來看到中國農業的情況,我們決定賣飼料,這些業務是非常成功的,因為農民過去養豬要兩年,現在他可以得到這種綜合的飼料,比如說里面有維生素,有鈣等等,還可以根據豬不同的豬齡有不同的飼料。這是我們在中國進行的第一筆投資,非常的成功。本來要養兩年的豬,現在6個月就可以出欄了,包括養雞的時間也可以縮短很多。
另外當時中國飼料維生素這一塊還不是很好,我們必須要進行進口,后來我們和泰國的一家公司合作,我們再進口所需原材料生產飼料,增長非常快。到了90年代變化非常大,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快,而且工業化程度很高,除了可以生產ipad之外,還可以生產我們所需的原材料,也發現了很多中國的競爭對手。外國公司要和中國公司競爭的時候,發現中國公司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可能他們和政府關系好象一些,他們可以更好的獲得資源,他們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獲得土地資源,甚至有的時候稅也比我們低。他們得到的有一些資源,也比我們更加的高效。除此之外,當時中國產品的質量并不是非常好。我有的時候看一看他們的說明說里面的蛋白質是18%的含量,但是其實只有16%,盡管如此,他們因為是低成本,他們的關系搞的比較好,所以我們的市場份額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是這些農民是小農,他們也搞不清楚區別,所以他們不再從我們這里買產品,到90年代中期的時候,中國有1.5萬多家的飼料廠。到了2004、2005年,突然之間在那個時候出現了城市化,50%的人都住在城市里面,他們要更好的食品,他們也更有錢了,他們就在問食品里面到底有一些什么東西?現在發現食品行業的中國公司就不是那么好了,比如說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安全事件,現在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非常有聲譽的中國公司獲得了消費者的信心,比如說在超市里面,或者說KFC等等,現在消費者包括食品公司也需要更加高質量的供應商。這樣的話需要更好的技術,這樣才可以使得中國解決好食品安全質量問題,這是我對中國政策的制訂者所說的,作為外國人來說,我覺得大家好象有很多的假設,而且說西方的模式是提高生產率的方法,但是我覺得并不是這樣,我個人的經驗告訴我,西方的模式在中國行不通,很有可能未來十年也行不通。
我可以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雞,在美國,10個養雞公司養了全美95%的雞。現在只要6個禮拜就可以了,他們用了基因技術,他們重新利用基因使得雞成長非常快,6個禮拜就可以長到六七斤,但是問題是都是雞胸肉,然后我們加工生產成食物,這是符合西方的模式,因為我們是吃加工食品的社會。如果說你有錢的話,你希望有高端食物。但是在中國的話就不行了,一個是速成雞,如果說你放到中國環境里,有可能會有疾病的問題。因為又有豬又有人,不停的有交叉的接觸,就會有疾病的問題。因此這些高速生產的美國雞適應不了美國雞,他們會死。即便不死,中國人又不喜歡美國雞,因為長那么快,就犧牲了口味。汁水、脂肪都減少了。所以我們的模型是一個使用于工業化社會的。如果說帶到中國來,不僅有疾病的問題,無法生存,另外還需要有很多的其他的問題,比如說固定資產的投資等等。所以你就等于生產的成本非常高,但是生產出來的雞肉別人又不愿意吃。當然確實和跨國公司合作有很多的機會,但是不能天真的認為說照抄西方的模式就可以了,這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們需要有研究人員,和政策制訂者,和中國的公司一起找到解決方案。而且要解決資源的問題,比如說水、土地等等。
最后我想說一下貿易,中國和美國希望彼此之間有更多的貿易,你們有盈余,我們有赤字。但是我想說,這更多是政策問題,現在是選舉年,可能有很多的問題,這很不健康。當然完全靠貿易不能完全解決中國的問題,我覺得中國政策制訂者要正確看待自給自足是什么概念。我們說所有的措施都可以使生產力不斷的上升,產品又有高端化的問題,現在就有這樣一個差距。比如說1%的人需要高端產品,剩下所有農民都是生產基礎產品,但是又有很多其他人是買不起高端產品的,這就一個差距,我們需要有解決方案,可以提供大量食物又要非常安全,要買得起,另外價格不能上下波動非常大。有那么多之后,對于普通的中國消費者來說,還得好吃,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覺得我們彼此之間合作是有很大的空間的。可以學習西方的知識、技能,但是在中國要結合當地情況,要有有創意的解決方案。
李國祥:非常感謝Nick Rosa先生從他的體會談中國政策的變化。雖然說他沒有講我們的政策內容,但是從他的體會當中我們看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就經歷了從計劃到市場,從農戶自給自足到發展商品化的市場,從過去傳統方式到現在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的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變化中國也制訂了相應的政策,應該說這方面都發揮了作用。他也提出了未來中國農業面臨多重化的目標,這種目標要實現非常的困難,提出中國要引進或者是和西方發達國家進行合作,照搬照抄肯定不行,但是合作是必要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