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農業司司長 王建國
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十八大報告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內容全面,內涵豐富。我們要深入系統地學習領會十八大報告,準確把握報告中關于農業農村工作的新論斷、新觀點、新要求,扎扎實實地將十八大精神和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在新的起點上共同推動財政支農事業再上新臺階。
一、認真學習領會十八大精神,增強做好財政支農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十八大報告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對經濟社會各方面建設作出了總體部署。學習領會好、貫徹落實好十八大精神,意義重大。作為財政支農工作者,要全面深入地學習十八大精神,緊密結合工作實際,準確把握新形勢和新要求,自覺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八大精神上來,進一步增強做好財政支農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要牢固樹立“重中之重”思想,不斷鞏固強化農業基礎地位。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作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提出了“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逐步構建起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制度框架,各類資源要素不斷向農業和農村傾斜,推動農業農村形成并保持著快速發展的好勢頭。黨的十八大再次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體現了黨對世情、國情、農情的深刻把握,對“三農”工作一以貫之的思想方針。在新的形勢下,要落實好“重中之重”,需要充分認識并把握好三點:首先,“三農”特別是農業的弱勢狀況沒有改變。盡管十年來的工作成績非常顯著,但是農業生產仍很脆弱,農村發展基礎仍然薄弱,農民自身發展實力仍顯不足。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需求增長的壓力、資源短缺的壓力和市場競爭的壓力并存,尤其是影響農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農業出現拐點的風險在累積,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考驗更加復雜、更加艱巨。其次,中央關于“重中之重”的定位不會改變。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強,農村穩則社會安。賦予“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是“三農”所承擔的現實責任和歷史任務所決定的,是農業本身的弱質性所決定的,也是億萬農民群眾的期盼所決定的。因此,“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只會加強,不會弱化。第三,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取向不能改變。目前,我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高風險的時代,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既是積極應對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農業比較效益趨降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現實需要。因此,一定要繼續堅持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不斷健全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總體較好。這種情況下,更要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切實從思想上、精力上、政策上、措施上,不折不扣地將“重中之重”落到實處。
二是要準確把握“四化同步”要求,大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是全面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路徑和必然要求。“四化”互動互為、相輔相成。工業化是發展的動力,處于主導地位;信息化是發展的支撐,發揮關鍵作用;城鎮化是發展的平臺,起到融合作用;農業現代化是發展的根基,是重要基礎。從根本上看,相對于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對于風起云涌的信息化浪潮,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越來越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和重要瓶頸。從現實情況看,在個別地區,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正處于激烈搏奕階段,“四化”之間爭資源、爭資金、爭人力、爭利益的問題相當突出,農業現代化仍處于劣勢。如何統籌處理好“四化”的關系,成為支持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為此,要認真學習領會“四化同步”的基本要求,準確把握其內在的辯證關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一方面,要認真落實完善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增強農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要借鑒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發展的經驗,利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發展的成果,進一步支持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三是要深刻領會“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體現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包括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比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耕地、水資源等要素短缺也進一步加劇。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局部地區土地沙化惡化趨勢明顯。建設生態文明,關系到人民的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發展的長遠大計,要實現真正的國強民富,必須守住“綠水青山”。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從財政支農的角度看,要將支持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財政支農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抓緊研究完善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框架,大力支持林業和草原生態保護,促進現代林業和節水農業發展,支持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美麗中國作出貢獻。
四是要明確城鄉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關鍵在農民,難點也在農民。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達到1.2萬元,意味著每年平均增長7.3%。過去十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去年的6977元,年均增長13%,如果保持這個速度發展,“翻一番”的目標肯定能夠實現。但是,過去的十年,農民收入處于一個低基數階段,具有高速增長的條件,今后八年,基數高了,情況更復雜,挑戰也更多。從農民經營收入的角度看,近年來農產品價格經常大漲大跌,波動劇烈,農民面臨的市場風險加大。同時,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農民的務工收入、財產性收入等也面臨宏觀經濟、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等影響。在這種形勢下,要實現農民收入倍增目標,并非沒有難度。況且,目前我國城鄉收入比仍然在3倍以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必須保持農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因此,各級財政部門要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突出支持農村,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突出向農民傾斜。要穩步提高對農民的補貼水平和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收購價格,大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大力支持農民培訓,引導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務工收入。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五是要按照“支持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的要求,積極探索完善財政支農模式。十八大提出:“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這是對農民主體地位的尊重,體現了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對完善財政支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各級財政安排用于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方面的項目投入規模越來越大,有力促進了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但是,在支農項目實施管理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部分地方存在政府部門“大包大攬”現象,農民直接參與決策的程度不高;一些地方支農項目資產權責不明,農業基礎設施重建輕管現象突出,一些項目資產管護責任得不到落實;隨著項目規模不斷增大,與當前生產經營方式缺乏有效銜接,分散的農戶難以直接承接和建設這些項目;此外,個別地方引進企業發展現代農業,但沒有對農民形成“帶動”作用,而是“代替”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甚至形成“擠出”效應。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創新和完善財政支農模式。通過支農項目管理模式的轉變,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促進完善農村生產關系,讓廣大農民群眾更直接、更廣泛地參與到支農項目建設中來,更充分、更有效地沐浴公共財政的陽光。
六是圍繞執政能力、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主線,不斷增強財政支農工作執行力。十八大強調:“全黨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這對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各級財政部門始終把干部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積極加強思想政治、黨風廉政、干部作風、戰線力量等建設,不斷提升干部隊伍綜合素質,為做好財政支農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們要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揚財政支農精神,牢固樹立宗旨意識,積極改進工作作風,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斷增強工作執行力。淡薄名利,清正廉潔,努力成為善于為國理財、真正為民服務的優秀農財干部。
二、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引,切實做好下一步財政支農工作
學習好、貫徹好黨的十八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財政支農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特別是要將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與謀劃財政支農工作思路緊密結合起來,按照財政部黨組“兩個穩步提高,三個著力加大”的總體部署,系統思考、總體謀劃、突出重點、有序推進,切實做好下一階段財政支農工作。
(一)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組織創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經營形式、市場化程度和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革。對此,中央高度重視,多次強調要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十八大明確提出,要“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下一步,要積極促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促進生產關系更好地適應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一是大力支持合作組織發展。2007年國家頒布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來,各地區、各種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快速發展,合作組織逐漸成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合作組織發展,整體上仍面臨著規模小、資產少、能力弱、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近年來,一些地方探索將支農項目交給符合條件的合作組織來實施,把項目資產移交合作組織、推動建立資產管護機制等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一步,應進一步推廣有效做法,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同時因地制宜,進一步研究其他扶持合作組織發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大力支持健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一些地方農機合作社、農技推廣中心、農資服務公司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迅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專業化、標準化、全程化的“保姆式”或“套餐式”服務,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得農業生產關系更加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無論從服務范圍、服務類型,還是從服務內容、服務質量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還比較低,需要加快發展,特別是以統防統治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生產專業化服務隊伍建設、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亟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完善現代農業支持政策,促進糧食和大宗農產品生產。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特別是十六大以來,實現了糧食生產“九連增”、農民增收“九連快”,為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保持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和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供給壓力依然很大。我們要加快完善政策,促進現代農業生產健康發展,努力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一是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基礎,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是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屏障,是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的舉措,也是財政支農的重點工作之一。2011年,我們在13個省份安排了100個縣,以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為平臺,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2012年又新增安排100個示范縣,并適當拓寬了資金支持范圍,允許支持必要的機耕道路、生產橋等配套工程建設。今年,我們會同水利部啟動了東北四省區的“節水增糧行動”,這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下一步,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完善政策,加快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整合資金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推進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研究支持西北、華北地區規模化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的政策措施。
二是積極支持主產區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特別是在主產區,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對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意義重大。下一步,要用足用好現有的支持主產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創新支持主產區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繼續加大對主產區的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投入力度,促進地方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大力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創新流通方式,不斷拓展產業鏈條,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支持主產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強聯結、組織和服務功能,引導產業化經營主體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聯結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的組織模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是支持種業做大做強。種子是生命之源,是農業之本。支持種業做大做強,是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的重要基礎。去年,國務院專門下發了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今年中央1號文件對支持種業做大做強又作了專門強調,充分體現了中央對發展現代種業的重視。下一步,要繼續將支持種業發展這篇文章做實、做大、做好。進一步加大良種補貼力度,完善補貼辦法,穩定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等良種補貼全覆蓋。運用好種業基金政策,堅持以國家投入為引導,帶動種業龍頭企業及相關金融機構等其他社會資本投入種業領域,建立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銜接的多元化種業投入平臺,為促進種業發展增添更多活力。繼續大力支持農作物新品種推廣、示范、推介等工作,充分發揮優良品種在農業生產特別是在糧食生產中的基礎作用。
四是充分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兩個積極性。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關鍵要進一步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兩個積極性”。下一步,要研究完善相關支持政策,提高政策的針對性。比如,進一步完善轉移支持制度,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獎勵力度。綜合考慮財力、農民物化生產成本等因素,進一步提高財政補貼水平。合理運用價格政策以及最低收購價政策,促進規模經營,穩定和提高種糧農民的積極性。整合統籌各方面涉農資金,形成合力,共同促進糧食生產。
(三)完善林業扶持政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年來,財政支持林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健全完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支持現代林業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要抓緊完善財政支持林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著力解決一些長期困擾林業、林區改革發展的難點、焦點問題。比如,進一步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研究逐步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使補償水平盡可能接近或高于林農或其他單位組織管護公益林所發生的支出。抓緊研究解決森工企業兩級管理費問題,借鑒國有林場或重點國有林區森工企業的做法,科學核定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兩級管理費開支的機構和人員編制,維持其基本生活保障。完善林業補貼政策,進一步擴大造林補貼試點規模,探索建立造林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探索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試點。
(四)完善財政支持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政策。近年來,中央財政不斷完善綜合扶貧政策,逐步構建了財政綜合扶貧政策體系,促進了農村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加快脫貧致富。下一步,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扶貧開發工作力度。一是牢固樹立綜合扶貧的理念,不斷完善針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綜合扶持政策。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農村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認真落實“普惠性政策和特惠性政策相結合”的要求,在制定涉農民生政策、安排相關專項資金時,對連片特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給予適當的傾斜和照顧。加強與扶貧開發相關的各項財政政策間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綜合扶貧效應。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讓全社會達成綜合扶貧的共識,促進各方面力量形成扶貧開發合力。二是運用好專項扶貧政策。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投入力度,進一步突出使用重點,新增部分主要用于連片特困地區。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完善現有的專項扶貧政策,充分發揮扶貧資金使用效益,著力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三是進一步創新財政扶貧機制。探索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通過市場化機制扶持連片特困地區產業發展的新機制。創新財政扶貧資金瞄準機制和到戶扶持機制,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戶的資金規模。創新中央彩票公益金使用機制,立足產業扶貧、突出特色優勢,探索財政支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的有效途徑。
(五)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籌。推動涉農資金整合統籌是財政支農重點工作之一,近年來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但是,由于管理體制等因素的制約,資金整合仍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下一步,要加強探索和創新,建立健全涉農資金有效使用、科學管理的長效機制。首先,要從理論上研究整合,進一步明確整合的內涵、口徑、目標和任務。其次,要從預算編制、執行環節進行整合,逐步合并一些專項和科目,減少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進一步加強執行環節的協調合作,圍繞涉農補貼、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等,加強相關資金的統籌安排和政策的銜接配合。第三,中央層面要帶頭推進整合統籌。目前,財政部門內部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下一步要探索與中央涉農部門建立溝通協商機制。同時,中央財政將按照有利于整合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制度,改進審批和管理模式,為地方整合創造條件。第四,地方也要在推動整合統籌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今后一個時期,涉農資金整合統籌的主戰場仍然是地方,省級財政和相關部門要切實加大整合力度。在布置年度專項工作時,要在管理制度和政策框架內,加強相關專項的銜接和配合,以規劃為基礎,以效益為目標,集中資金投向,擴大資金投入規模,提高項目建設效果和資金使用效益。在中央推動資金項目審批權限下放的基礎上,省級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推動審批權限下放,賦予市、縣確定項目的自主權,便于市、縣層面根據農業農村發展需要,統一規劃項目,統籌安排資金。
(六)加強支農資金管理。這些年來,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力度不斷增強,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成效很明顯。但在近年審計檢查以及我們調研時都發現了一些問題。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支農項目的組織實施、預算執行、監督檢查、績效評價等各環節的管理工作。當前著重要研究審批權限下放后的管理問題,比如,中央和地方財政的管理責任如何劃分、如何落實,管理模式如何完善,管理手段如何改進等。積極推進財政支農資金的績效管理工作,將績效觀念和績效要求,滲透到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預算監督、結果評價等各個環節,充分發揮部門和預算單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共同推進預算績效管理。
(七)加強財政支農干部隊伍建設。當前,在干部隊伍建設工作中,要把學習貫徹新黨章擺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實際工作中,努力做到“四個更加”:一是更加注重學習。既要重視學習,又要善于學習,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經常性地總結學習成果。學習貴在堅持、重在運用,要把學習與工作結合起來,科學運用學習成果指導實踐工作。二是更加注重調研。調研是謀事之基、干事之需、成事之道,對財政支農工作尤為重要。我們要學習新聞系統的“走轉改”活動,真正“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真正了解農情民意,聽取基層意見建議,真實地反映到政策建議中去。三是更加注重創新。要在實際工作中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勇于實踐、敢闖敢試。更加注重尊重農民的創新精神,更加注重總結和挖掘基層的經驗,不斷完善財政支農的新思路。四是更加注重作風建設。要將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與改進工作作風緊密結合起來,工作上精益求精,注重細節,積極查找不足,研究改進工作的具體措施;要進一步增強主動服務意識,主動為農民服務、主動為部門服務;要把反腐倡廉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逐步形成拒腐防變的長效機制,時刻做到為民、務實、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