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價為何坐上“過山車”?
——來自大蔥主產區山東章丘、安丘的調查
本報記者 白鋒哲 張叢 文/圖
3月27日大蔥批發市場行情:河南新野1.7元/公斤;大連10元/公斤;天津4.4元/公斤;武漢6.8元/公斤。雖然“蔥擊波”依舊存在,蔥價仍在高位運行,但已開始回落,市場正走向平穩。
今年2月以來蔥價持續上漲,自3月中旬起,“蔥價暴漲”、“10元買兩根蔥”等報道不斷見諸媒體。繼“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后,大蔥價格再次坐上“過山車”。
包括大蔥在內的單個農產品價格為何屢屢出現暴跌暴漲?深層次原因是什么?此番漲價,蔥農是否得到利益?留給我們哪些思考?記者深入山東大蔥主產區章丘市和安丘市尋找答案。
蔥價高漲符合市場規律嗎?
3月21日晚上9時許,記者趕到章丘市大蔥生產基地——棗園鎮萬新村。
“今年章丘大蔥種植面積沒變,因為天寒多雨,產量減少了一半。”身兼村書記、村主任及萬新富硒大蔥合作社理事長三職的沙樹星告訴記者。他從事大蔥生產20多年,相當了解這個產業。
“這陣子大蔥地頭價每斤一塊二,去年同期只有四五毛錢。”沙銘缽是當地有名的經紀人,他的記賬簿上有著詳細的大蔥收購記錄,“產量少了,成本還是那么高,價格肯定得漲。”
沙銘缽對記者說:“其實,北京等地暴漲的不是章丘蔥,而是南方鋼蔥。”由于各個城市消費習慣不同,這個季節北京等市場主要銷售的是南方品種鋼蔥,這種蔥的特點是蔥白硬,青翠碧綠,看起來很新鮮,而章丘蔥則蔥白長、發軟,外帶黃葉,主要銷往河南等地。每年清明節后,章丘蔥長出新芽,才有部分銷往北京。
“不過今年回暖晚,進入北京市場的時間可能要推遲。”沙銘缽補充說,“另外,許多中小城市蔥價并不像大城市漲得那樣離譜。”
“這輪暴漲有囤積炒作之嫌,但空間不大。大蔥不像姜和蒜,保鮮期只有8~10天,不耐儲存。”沙樹星認為,蔥價上漲,歸根結底還是減產造成的。北方主產區由于天氣原因大面積減產,南方種植面積有限,從南方調運鋼蔥,路途遠,運價高,中間環節多,價格自然會升高。“估計再過半個多月,隨著大蔥產量增加和集中上市,價格會降下來。”
記者思考:供求關系影響價格,供給減少則價格上漲。此輪大蔥漲價符合供求規律,屬于正常的市場自我調節。同時,包括大蔥在內的蔬菜等鮮活農產品有其特有規律,其不易儲存決定了供求稍有變化價格就會有反應;其明顯的季節性、周期性、區域性等特點,決定了供需不易在短時間內做出調整。因此,農產品多了少了,價格漲了跌了,是由一般規律和特有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然,無論是對于消費者還是生產者而言,最好能夠保持價格相對穩定,防止大起大落。鑒于此,如何積極探索鮮活農產品的有效調控,根據農產品特性實行靈活有效的價格干預政策,平抑市場價格過度波動,還有許多文章需要做。
為何蔥價大漲蔥農不掙錢?
“增產了價格跌,價格漲時又減產,真是不掙錢啊。”3月22日大清早,濛濛細雨籠罩著萬新村。一位包著黃頭巾的農婦彎著腰,正在地頭用塑料布堵水管。她叫王傳超,都說“春雨貴如油”,但這場雨卻讓她倍感揪心。她說,去冬以來的雨雪已經凍壞不少大蔥,這場雨不定還會爛掉多少蔥呢。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盡管蔥價上漲,個別大城市甚至是暴漲,但蔥農們并未從中獲得更多收益。
“眼下價格是高了點,一斤大蔥一塊二。可是冬春季節天冷多雨,凍爛了不少,往年這時一畝地至少收五六千斤,現在恐怕3000斤都到不了。”王傳超家總共種了六畝大蔥,地里還有兩畝,年前賣了四畝。“年里邊一斤才四五毛錢,一畝地賣了不到3000元,還不夠本錢呢。”
種蔥是個辛苦活。最熱的時候插蔥,最冷的時候抓蔥(即刨蔥)。現在的人工成本和農資成本都很高。年輕人都打工去了,老年人干不動,只好掏錢請“服務隊”干活。插蔥時一畝地要6個工,一個工80元,共需480元;抓蔥時一畝又要480元。中間打藥、施肥、除草還要四五個工。加上種子、農藥、化肥,算下來,一畝地本錢要3000多塊。
“莊稼不濟年年種,不種不行,農民不種田干啥呢?”王傳超無奈地說,“去年倒是大豐收,可最后便宜到一毛錢都沒人要。唉,年年掙不到錢,心勁都沒了。”
章丘寧家埠鎮薦家村農民李偉國種了一畝半大蔥,剛剛全部賣完,勉強保本。他對記者說:“價低沒人管,受災沒補助,種菜風險太大了,政府能不能考慮給我們一些補貼,讓我們少擔些風險?”
記者思考:價好沒貨賣。顯然,蔥農并未從這輪漲價中獲益。市場無論漲跌,農民因為沒有話語權,總是承受著最大的風險:價格暴跌時,農民要承擔大部分損失;價格暴漲時,獲益最多的是流通環節,農民的收益只占一小部分。由于市場主體發育不平衡,農民位于利益鏈條的底端,在市場博弈和議價能力方面處于劣勢,獲得利潤較少。
這種局面極易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當前,在不少媒體提醒蔥農不要盲目擴大種植面積以免造成賣難的同時,相關政府部門更要重視這個問題。如何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保護農民利益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如何規避種植和市場風險?
“章丘大蔥現在除了名氣,什么優勢都沒有了!”作為響當當的“中國大蔥之鄉”和中國蔬菜類第一件原產地證明商標,市場上卻賣不過一些新興產區的鋼蔥,沙樹星對于章丘大蔥的現狀很是痛心。他頻頻提起相距200公里之外的安丘市,認為安丘發展大棚種植是個好辦法。
記者隨后趕往安丘市,在劉家窯鎮的鄉間小路旁,到處都是大棚。同樣是下著雨,卻看不到蔥農臉上的愁容。安丘采用露地和大棚兩種種植模式,兩年可收五季,實現大蔥的交替上市。
安丘劉家窯鎮張排村的大蔥經紀人劉燕海說,大棚種植可以保證全年不間斷上市,章丘大蔥大部分是露天種植,一年只收一季,季節性明顯,很容易受制于天氣因素。
劉燕海認為,規避種植和市場風險的另外一條路子就是大力發展合作社。一家一戶的小生產,面積小形不成合力,既要考慮生產又要操心市場,信息也不靈通,多處于盲目跟風狀態。這樣農產品價格始終處于一個惡性循環中。
沙樹星說:“發展蔬菜生產合作社已經迫在眉睫了,農民在合作社里就像工人一樣,干活拿工資,只考慮生產,銷售完全由合作社專門負責。”
記者思考:現階段,菜農不僅要承擔生產過程中的種植風險,還要承擔銷售過程中的市場風險。種植風險多是天氣等原因造成量少;市場風險多是遭遇賣難而價低,根源則是量多引發的供過于求造成的。這是分散的小生產面對分散的大市場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市場的問題還是要依靠市場來解決,可以通過充分掌握市場供求信息,實現供給合理。與此同時,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市場監測和信息引導,做好產銷銜接;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風險基金,以保持農民的穩定收益;要增強對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使之成為市場價格的調控力量,化解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