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高寧:“三農”是鑄就“全產業鏈”的起點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題:“三農”是鑄就“全產業鏈”的起點——專訪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
新華網記者王立彬
2011年,國內外經濟形勢極端復雜,我國物價總體有驚無險,糧油農副產品上表現尤其突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明年工作時,明確提出加強農產品保障力。
我國農產品供需“大小年”仍尚破題,農業產業化任重道遠。作為中央直接管理的我國最大糧油企業,中糧如何掌握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契機,以其首倡的“全產業鏈”服務“三農”,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就有關問題接受了記者專訪。
5年再造2.79個新中糧:在新起跑線上
記者:盡管經歷國際金融危機,中糧始終快速發展,目前總體狀況如何?
寧高寧:2010年底,集團總資產2326億元,凈資產790億元,相當于五年再造了2.79個新中糧。即使在金融危機籠罩下的2008-2009年,集團資產收益率也保持10%以上,在糧油食品產業鏈種植養殖、收儲物流、貿易、加工、食品制造與營銷等環節,初步具備了爭奪市場領導地位的基礎能力。
盈利增長為不斷強化糧油食品產業鏈,進行業務投資組合提供了基礎。2005-2009年,中糧完成119億元人民幣并購,形成今后產業擴張布局的基礎。例如由于規模小等原因,我國豬肉價格有強周期性,破題“豬周期”就要擴大養殖規;潭。我們在湖北、天津、江蘇建設22個生豬綠色自養基地,年底將達約125萬頭。在此過程中,中糧肉食(江蘇)有限公司在金東臺農場建成6個年出欄共計30萬頭生豬養殖場和年產沼氣595萬立方米的金東臺農場糞污處理沼氣發電工程項目,形成了區域循環經濟模式。該沼氣發電項目日處理畜禽糞污能力世界第一、單體發酵罐容積世界第一、糞污傳輸管道長度全國第一。
記者:以目前規模,能否做到按中央要求,在服務解決“三農”問題、宏觀調控等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
寧高寧:與國際標桿企業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如在緊平衡狀態下,亟待加強稻谷、小麥、玉米等原糧掌控能力。在產能方面,加工能力、市場份額與領導者目標還有很大距離。從服務國家宏觀調控需要看,加工能力還不能充分保證供應,對市場價格影響力比較弱。在飼料加工、產能布局、物流、品牌等方面,做領頭羊還有差距。
未來5年,中糧將在各食品消費領域占領先地位,米、面、油、糖、肉、乳品、葡萄酒、飲料等產品領域,都占20%以上。這樣才能有效服務于保障國家糧油食品安全,按中央要求更好服務于國內市場,確保糧油價格穩定。這樣,才能在任何時候、任何區域,有能力按中央要求,以市場方式滿足調控需要,更好服務“三農”。
國內市場要20%:商業機遇與社會責任不可分
記者:中糧是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服務“三農”與國際化大企業是否矛盾?
寧高寧:“十二五”規劃提出,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⒓s化,同時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中糧正積極實現有規模、有效率、有品牌、有渠道的企業,連接農民和消費者,以市場化的方式服務三農。
中糧首倡的“全產業鏈”,從田間到餐桌,起點是億萬農民。在稻米、小麥、大豆、菜子、玉米、葡萄、番茄、糖料、大麥等領域,中糧帶動近3600萬畝農作物、630萬農戶,提供4萬多就業崗位,覆蓋我國大部分農產品優勢主產區。
中糧結合自身在規模、資金、管理、技術、品牌、信息方面的優勢,為農民提供從種子、肥料、信息、技術到金融全方位的服務,將產業鏈最末端的消費需求,反饋到產業鏈最上游,鏈接起千家萬戶小農戶和千變萬化大市場,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業產業化。目前中糧訂單農業達350萬畝,涉及農戶155萬戶,帶動農民增收7.33億元,平均每戶增收473元。
記者:作為企業家,怎么看待我國“三農”問題?
寧高寧:中糧是把農業問題、農民問題、農村問題都囊括到產業鏈戰略,使農民成為中糧的戰略合作者。從東北玉米、江西稻谷、湖南湖北菜子到山東河北葡萄,新疆番茄等,無不是通過和農民的產業鏈接,形成中糧產業鏈。
服務“三農”絕非以一種居高臨下、做慈善方式行動。只有把業務做好,壯大國有經濟,才有資格、能力服務“三農”,落實十七大以來以及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具體要求,通過科學管理,使鏈接田間和餐桌的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使整個鏈條上的農民、客戶、消費者從中受益,企業才能持續發展,為股東創造價值,成為有創新活力的“新國企”。
踏準中國城市化的節奏:以創新激活最古老的行業
記者:怎么看待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面對的農業“散戶化”格局挑戰?
寧高寧: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全黨全國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國有經濟壯大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系于這一歷史轉型。
中糧成立六十多年來,轉型從未停止,即圍繞國家、社會及客戶需求,不斷尋找最佳定位。當代最偉大的轉型是我國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居民膳食結構調整、食品安全意識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成為大勢所趨,這是企業轉型的大舞臺。掌握機遇需要創新的勇氣。
中糧希望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打造全產業鏈,破解目前農業面臨的小而散、市場信息無法準確傳遞的矛盾。中糧目前在大米、糖、肉食等行業上,都是以產業鏈的思維方式,通過規模化、產業化,提升整個行業的標準和價值。
記者:農村經濟發展瓶頸之一是金融支持不足。擁有中糧信托、龍江銀行等金融鏈的中糧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寧高寧:在農業高風險、低收益等普遍特征之外,我國農戶高度分散化,使金融服務成本更高。中糧入股龍江銀行,并通過與中糧自身金融業務的結合,探索農村金融創新,通過農業供應鏈金融解決這一問題。
在現行土地管理制度下,農村缺乏有效金融抵押品。在江北一些地方,我們推動農戶以土地入股組建種植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解決交易成本高問題。中糧信托利用信托的財產隔離制度功能,以合作社為借款主體,為龍江銀行設計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和魚塘承包權信托,以利用信托受益權質押為合作社貸款提供擔保,解決合作社貸款無合適資產抵押問題。
同時,中糧收購合作社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解決了農民糧食銷路問題,推動當地合作社與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等院校合作,聘請專家對糧食生產進行全程指導。通過一系列措施,中糧推動當地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銀行+保險+政府+科技+信托”的農業生產模式。這個過程里,農民真正以自身專業化的種植能力進入了產業鏈并占據了一定的地位,獲得了穩定了收益。
農業是一個最古老的行業,農民收益偏低又是一個古老的難題。中糧希望在傳統行業中以提升現有產品,開創新商業模式、新產品和品牌,帶動整個行業。如以前中糧只做玉米貿易,現在把玉米做成糖、淀粉、檸檬酸、乳酸等,把產業鏈做長,提升鏈條附加值。我們希望通過創新創造的價值,大于一般規模擴張創造的價值。未來中糧將加大創新力度,從營養健康方面提升中國農產品,建設中的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正朝著這一目標努力。必須在使億萬居民吃飽、吃好、吃健康的產業躍升中,使整個農民、農村、農業作為產業鏈的一部分最終獲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