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農業大不易
農業的經濟問題,說到底還是個農民問題,不能將田間地頭的千家萬戶發展為遵守契約的商業組織,投資越大,風險就越大
【財新網】(記者 高昱)近兩年多有資本投身農業的消息,眼瞅著“千軍萬馬務農來”,讓我這個學園藝出身的前農大畢業生很是欣慰。然而,農業之所以長久以來不得重視,被認為是夕陽產業,并非只因生產率低下這一個表觀原因。
農業產業化不是個新詞了,但那些曾經的農業產業化招牌企業,無論是湖北藍田還是新疆德隆,你知道他們用以從股市上套錢的農業產業化做的是什么嗎?最新的例子,就是來自福建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以蔬果類生鮮農產品規模化生產為產業核心”、“在中國15個省市區建有40多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并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核心蔬菜供應商的超大農業(00682.HK),被指涉嫌行為不當而遭港府停牌。對港股稍有涉足的投資者都記得,這不是它2000年底在港上市以來第一次“行為不當”。一份名為《超大現代農業11年的欺騙和公司欺詐》的調查報告稱,超大現代上市后的11年期間充滿了欺騙和欺詐,是香港交易所“欺詐行為規模最大且歷時最長的公司之一”。今年5月,已有香港媒體爆料稱,超大農業夸大土地面積以及農作物銷售。
投資農業是好事,但農業注定是資金周轉率極慢的一個行業——這是由農業產品作為生物的自然規律所決定的。一季麥子,就得秋分種、六月收;一樹蘋果,就得三年開花結果;一個在實驗室里組培出來的高產作物品種,總得在大田里做幾年對照試驗;一圈肉雞,總得年初孵雞雛,年底才能殺雞過年——當然,現在40天就能長到4斤的大有“雞”在,它們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在吃藥。農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周期長,而資本最看重的不正是高增長性嗎?對那些VC和PE們來說,他們要做好五年八年還沒搞出名堂的思想準備。我大學的畢業實習是極具開創性的將獼猴桃移植到黃河以北,三年后師妹告訴我,我種的獼猴桃結果了。如果投資商的耐心還沒有一株獼猴桃那么久,那么最好離開這個最“靠天吃飯”的高風險行業。
其次,對農業的投入經常會遠大于預先的評估設想——這是由多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集約化的基礎條件平臺投入嚴重不足決定的。與工業、ITC等行業生產資料與產業創新環境的日新月異不同,目前農業生產的農資工具、耕種與養殖手段并無顯著變化,一些極其重要的基礎設施/條件,比如小型水利灌溉、基層農業技術指導,甚至因為包產到戶后的“原子化”而倒退到毛時代之前——而這兩點,又恰恰是降低產業風險最主要的手段。農業投資者需要為此付出不菲的“補課費”。
第三,投資農業可以借用的概念甚多,投資者很容易興奮地在越描越宏大的產業藍圖里迷失自我、耗盡體力——這是由農業漫長的未被充分開發的產業鏈所決定的。很多投資者或為規避僅僅專注某一環節投資收益周期過長的風險,或追求農業全生命周期的綜合利用率,而走上打造全產業鏈的道路。前者如劉永好在接受《新世紀》采訪時所說,做農業指望短期的暴利是很難的,農業投資,特別是做戰略性產業投資,最好要有全產業鏈思維,因為對產業鏈的控制和規模化效應,可以平衡各環節周期性波動的風險;后者的范例更多,就以種玉米為例,除了傳統用來吃的玉米粒,玉米胚芽可以榨油,這是正當其時拉動內需的消費產業;玉米皮可以酶化為防治糖尿病的木糖醇和功能糖,這是如日中天的健康產業;玉米桿可以生產乙醇和生物柴油,這是前景廣闊的新能源;連采摘玉米都可以包裝成觀光農業,進軍方興未艾的旅游服務和旅游地產……是不是處處都是待掘的寶藏?但如果你不是坐擁百億的大資本,恭喜你,你已經走得太遠,忘記了最初為什么而出發。
第四個風險更為致命:農業的經濟問題,說到底還是個農民問題,不能將田間地頭的千家萬戶發展為遵守契約的商業組織,投資越大,風險就越大——這是由中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基本國情矛盾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體制矛盾所決定的。這兩個制約“三農”的基本矛盾最早由溫鐵軍提出,他認為,一切促進農業現代化、規;⒓s化發展的努力,只有或多或少地消解這兩個矛盾才會有正向效果。簡約地講,目前的農村格局下,每家農戶就是一個微型企業,他們擁有最重要的資源是一畝三分地,那不僅是他們主體虛置的財產,也承擔著農民最主要的社會保障功能,如果有投資商將農民手中的土地只看做廉價“廠房”,甚或誘惑農民以土地入股,很快就可能發現農民是他遇到過的最沒有契約精神的工人或股東。蒙牛是類似的前車之鑒。牛根生原本靠打造屬于蒙牛的商業生態系統而迅猛做大,由于奶牛養殖基地投入巨大,蒙牛通過分散于鄉鎮一級的“奶站”,從更為分散的農村千家萬戶收集奶源,將作為生產資料的奶牛養殖和作為原材料的生奶供應進行社會化外包,形成人民戰爭汪洋大海般的原料物資供應體系。但在嚴重缺少公德約束的社會背景下,在農戶處于長期被剝奪的弱者心態下,將自己的生產資料、原材料或產品生產社會化的“商業模式創新”,其實是將自己置于高不確定性的險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