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評論員
據悉,新的中央“一號文件”核心內容已經基本確定,仍將關注“三農”領域,農業科技改革或是其中重頭戲。較為具體的內容是,明年中央將圍繞確保包括糧食在內的主要農產品供給穩定增長的目標,加快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步伐,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最終目的仍然是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穩定供給。
如果新的“一號文件”仍然聚焦“三農”,這將是我國自新世紀以來連續九年在“一號文件”中關心農業發展。近年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雖然在農民的增收問題上貢獻不少,但在國家整體經濟上的邊際地位應當說是下降的。尤其是耕地面積急劇下降,已經成為必須面對的現實。一方面是人口的增加,一方面是耕地面積的下降,在這種兩相比較的情形下,如何保證糧食產出?恐怕不能僅僅從保護耕地的角度出發,耕地固然需要保護,但在各級政府的土地財政壓力下,這種保護多多少少是無力的。因此,農業科技是必須的。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是水利改革發展,抓住了我國近年來水利建設較為薄弱的弊病,試圖解除水利這個瓶頸制約,夯實農田水利這個重要基礎,盡快扭轉水利建設滯后的局面。在水利建設之后,農業建設的硬條件可謂大大改善,那么,下一步就是做強軟實力。農業科技就是軟實力,軟實力能不能發揮關鍵作用,能不能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能不能切實地讓農民享受到科技發展的好處,能不能真正既讓農民受益,又讓國家糧食戰略無憂,都是十分關鍵的。改變農村的落后環境,讓農民脫貧致富,讓社會發展的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這是黨始終不渝的宗旨。前不久,中央召開了扶貧工作會議,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當前,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這意味著我國在農業建設上的條件和階段也已發生轉變,要從單一的濟困扶貧向綜合性地提高農民發展能力上轉變。讓農民掌握農業科技,增加農民的個人勞動生產價值,是十分必要的。
糧食安全是天大的安全。糧食安全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設想。雖然現在是全球化時代,糧食問題在短時間內可以通過國際糧食市場加以解決,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尤其是對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更是如此。一旦國際環境發生變化,國際糧食市場的渠道無法暢通,如果不做好充分準備的話,中國極有可能陷入糧食危機中。因此,解決糧食安全仍然需要以我為主。以我為主的關鍵,就是提高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通過提高農業科技的使用率,讓農業在耕地減量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有較高的產量,既是農業現代化的需要,又是國家糧食戰略安全的需要。
農業興,天下安。在新的時期,中國農業建設應當擺脫千年以來沿襲的臉朝黃土背朝天、刀耕火種的傳統生產模式,農業建設也不是有拖拉機、收割機等就算現代化了。這種現代化或許在改革開放前算得上是現代化,但在如今信息化浪潮滾滾、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時代,農業科技必須及時跟上,讓中國這個世界農業大國也變身為世界農業強國。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大力扶持農業科技的發展,推動農業科技的貫徹落實,讓農民聽得懂農業科技,用得上農業科技。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利國利民保安全的千秋大計。 新的中央“一號文件”值得期待。
|
|
|